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好。今天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方言的消失。大致的說全球各地都發生過方言消失的現象,甚至於每個方言消失的原因差不了多少,因此一種方言無論說的人數是多少,消失的情況都離不開同一種原因。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我今天要專門分析北京傳統的方言,並且把這次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講中國方言的分類,然後大致地說明北京方言的特點跟目前的情形。第二部分要徹底地分析方言滅絕主要的原因。 中國在語言上是一個很多元的國家,面積很大不說,就是民族的數量也不少,一共包括了55個少數民族, 100多種方言。即或語言學家對多半少數民族的方言的知識非常有限,我們也知道每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點,其中北京方言的歷史很長,因為這樣的緣故,詞彙方面具有很多特點,而語音方面則受到蒙古與滿洲的影響。這樣說來,北京方言的確很有特色,舉例來說,「不知道」在北京方言裡變成「burdao」,「老師」 變成「laoer」。 我們不能說很有特色的方言就不需要擔心消失的問題。嚴格地說,我以上提到的方言全部都是瀕危語言。為了讓各位多了解瀕危方言實際上的情形起見,我們以北京為主給大家說明一下。根據北京大學2010年所展開的調查,多數北京人在普通話與當地方言當中偏好講普通話。另外鼓勵孩子只學普通話的移工人口佔全移工人的百分之85。 那麼,拿北京方言來說,方言消失的原因何在?若是我們把原因簡單化,可以分成三種。首先,不能不提到政府在1930年起開始提倡的國語政策。何謂國語呢?所謂的國語是指著以中國政府制定的發音為標準的中文。其次,中國的城市化也加速了方言的消失。隨著中國開放經濟之後,中國的城市化比例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首次超過50%。再其次,城市化帶來了移居的現象。舉例來說,自2000年至2010年,每年有450,000人移居北京,甚至有三分之一北京人不是當地人。政府的政策跟人口的演變,造成當地方言的消失。 可是,何必擔心呢,反正根據一位當地北京人所說的,一個社會必須得有同一種語言跟文化,才能發展。
各位同學好!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語言跟文化的關係。為了詳細地分析,我要把一位以研究語言為主的哲學家介紹給你們,他叫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在他的一生裡,雖然只出版過一本書,但是多數學者都認為維特根斯坦在世界的哲學史上占了重要的地位,你一定認為這本書有閱讀的價值。其實不然,這本書的內容很籠統,為了簡單起見,得把他的思想分成兩個問題來探討,第一個問題是,語言對個人思考能力到底有什麼影響?第二個問題是,個人表示意思的方式跟各個社會文化的特點有沒有關係?當然語言學一定跟維特根斯坦的觀念有關,可是,因為時間的關係,而我對語言學的了解很有限,於是就出了我演講的範圍。 至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維特根斯坦認為思考能力跟語言的關係一定很深。他過世以後,根據別人替他所出版的書,書中內容強調,有語言,才有思考能力,要是沒有語言,也就沒有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開始是在有語言以後,這話我們大致可以同意,可是,實際上,「思考能力」這四個字,是很難了解的。維特根斯坦認為,所謂的思考能力,是指著語言說的,換句話說,思考能力的基礎就是表示意思的方式,因為表示意思的方式是語言,所以語言也是思考能力的基礎,因此沒有語言的話,就沒有思考能力。我想問: 如果沒有語言,還有想法嗎?也就是說,要是我們沒有思考能力的話,就不算是人嗎? 關於個人表示意思的 方式,「方式」這個名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說的是人民用什麼辦法來跟人溝通;另外一個意思說的是,以有系統的辦法來傳達準確的意思。換句話說,第一個意思是關於應用的技術,而第二個意思是關於語言的理論。一般來說,在學習上,老師用理論做材料,來解釋一個話題的邏輯,在生活上,人民應用技術、工作,來照顧家庭,反過來說,維特根斯坦認為應用技術跟理論,在原則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說,他覺得並不能把應用技術跟理論分開講,對他來說,各個國家的語言文法和邏輯都反映他們文化的特點,因此,把一個語言成功地翻譯成另外的語言,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比方說,把英文翻譯成中文總是會帶來不少困難。 我們的人生到頭來都有一定的範圍,舉例來說,就像我們的語言,維特根斯坦終於發表了特別的觀念,簡單地說,語言當然可以表示意思,但是意思是從我們怎麼使用語言而來的,也就是說,有語言,才有意思,沒有語言,就沒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