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肉類(Beyond Meat)是由伊森布朗在2009年成立的。雖然草創期起步艱難,致使布朗很難籌到資金來推行產品。可是超越肉類自身的創意性和市場潛力使它獲得了眾多知名投資者的資金。比如比爾蓋茲、麥當勞前執行長唐湯普森(Don Thompson),誠實茶(Honest Te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塞斯‧高德曼(Seth Goldman)、Twitter 共同創辦人伊凡威廉斯(Ev William)的創投公司 Obvious Ventures等。於是,超越肉類開創了首批植物肉類代替品系列。
要說到伊森布朗研發肉類代替品的初衷,就要從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說起。布朗全家住在農場,所以布朗從小就對農業比較熟悉。由於他早期都在綠能產業服務,所以他一直在思考環境綠化的議題。當他發現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以後,他開始研究牲畜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從動物的飲水量和空間需求量就可以看出飼養牲畜對環境的危害了。除了浪費資源以外,牲畜本身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因而降低空氣品質。這些危害環境的重重因素都是因為人類離不開肉類食品而引起的。只要我們飲食中減少肉類食品,就不愁環境不能重新綠化了。於是,布朗開啟了研究用素肉來代替肉類的發明之路。
他剛開始就沒有和尋常的素肉品走一樣的路線。它使用的蛋白質來源並非大豆,而是以豌豆為原料。為了把素肉做的更逼真,他不但添加了菜籽油和馬鈴薯澱粉,還用添加物讓素漢堡有了流血的效果。說到營養價值,超越肉類的仿肉食品和真肉所含的脂肪與膽固醇不相上下,可是它的鹽及碳水化物含量和卡路里均較高,蛋白質卻略少。
超越肉類在美國的迅速成長並非是坐等成功。他們之所以能成功重要的因素在於積極打開通路的心態。剛開始,超越肉類和美國連鎖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合作。但是才短短幾年,他們就擴展到了一般的美國超市以及中餐廳,比如目標百貨(Target)和星期五美式餐廳(TGI FRIDAYS)等。但如此迅速的擴展並非專屬於超越肉類的,而是與美國素肉品銷售量的成長並列而談的。據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統計,美國素肉品銷售量自 2016 年 3 月至2019 年 3 月成長 42%,而總銷售額高達 8.88 億美元。伊森布朗因此認定此刻上市時機正好。超越肉類正更在積極全球擴張,目前已進軍加拿大、義大利、英國、以色列等國,打進共約 3 萬家超市、餐廳以及學校。
超越肉類總裁曾宣佈超越肉類在香港取得了成功,其後在新加坡,臺灣,韓國,澳門和菲律賓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成功推出。因此他們正積極尋求能在更多亞洲國家引入品牌,包括日本。當布朗想進軍日本市場時,他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日本人對大豆蛋白的熱愛是顯而易見的,包括豆腐中的蛋白。 況且日本人注重養生,他們為了健康肯定會不惜花費來購買更健康的肉食代替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家庭基本收入在世界排名也屬於前列。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在食物上的負擔並不算重。因此,布朗在日本市場把超越肉類定位為高檔健康食品。它不僅代表了新鮮時髦的西方文化,還同時代表了日本人嚮往健康生活的理想。日本人本身吃大豆的習慣也順勢使豆類的素食品在日本的發展走向成功。
超越肉類雖然在眾多市場有極大成長空間和快速的增長趨勢,然而並不是所有市場都適合推出這類產品。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日本,日本市場雖然發展空間以及市場潛力都非常好,但並不適合超越肉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最基本的生活習慣與美國人有所區別。一般日本消費者的肉食分量要比美國人少,而且他們的食材中已有豆腐,所以素食主義者和素食者並沒有美國那麼常見。不僅如此,日本的傳統飲食富含輕加工的新鮮時令食品。它們含有少量的糖,脂肪或動物蛋白,相較於肉類,日本人更注重魚類,海鮮,大米,麵條,海藻,大豆,水果和蔬菜的攝入。伊森布朗曾表明他在美國並不把自己定位為素食廠商。鎖定素食買家固然可以更有力的把產品推銷出去,但是僅以小量的素食者為目標群體反而使銷售成本大增的做法,要成功談何容易,倒是利用美國愛吃肉的族群才最有利。可是,這種想法轉到肉類食用量較少的日本市場自然而然就煙消雲滅了。日本貿易公司Mitsui於2016年購買了超越肉類的一小部分股份。該公司此前表示計畫與這家美國公司合作,在日本出售植物性肉替代品,但現在卻把股份賣掉了,顯然並不準備在日本推行產品了。
雖然現在日本市場已經不適合超越肉類了,可是其他公司仍有推行素食類產品的計畫。比如說Itoham Foods的Marude Oniku品牌於2020年3月推出肉類替代品,該品牌推出用大豆製成的碎肉炸丸子。這種炸丸子本來就是日本家庭的家常菜,它沒有使用濃郁的美式醬料,而是選擇了帶有辛辣咖喱味的香料。由此可見,該公司成功的把他們的素食產品融入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當中。此外,大塚食品(Otsuka Foods)也於2018年秋季推出了肉食替代品。這一系列日本化的公司都造成了超越肉類進入日本市場的困難。要是超越肉類能夠更好的融入日本傳統的飲食習慣,也許它可以再一次走向日本的市場。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