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

淺談貨幣與漢代史

Currency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我之所以對漢代社會與經濟歷史開始感興趣,是因為我本身接觸了不少該時代的許多物質物品的緣故。 2014的那一年,我在英國博物館當志工,我的任務是秤秤中國古代貨幣的重量究竟有多重。雖然這種工作不能稱得上迷人,然而透過這個過程,我似乎直接觸及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因為我所觸摸的錢算是他們的日用品,其中可能包含了當代人的希望與擔憂。

進一步來說,這個工作讓我發現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用錢環境,譬如,宋代的貨幣都是非常整齊的,形狀與重量也很一致;然而漢代的錢幣則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有的貨幣看起來很正式,有的看起來製造得很粗糙、幾乎沒有貨幣的樣子。在原則上,我們知道這些貨幣都是同時流通的,這個現象就意味著漢代的老百姓與商人對於「錢幣」的概念不是很嚴謹,因為他們同時接受由政府製造與由私人鑄造的錢幣。我們為什麼應該在乎這個事情呢?進一步分析的話,這個情況就足以證明對於漢代到處可見的觀點不是完全精確。大多數的博物館與課本總是聲稱漢代在各方面都是中國統一化最重要的起點,因此,許多人認為漢代社會是個特別統一的社會;然而貨幣的變體,也正顯示那個時代與文化其實同時也有它自己的變體。

不只是一般人對於中國早期帝國歷史抱著過分簡單化的觀點,歷史學家也是如此!但是學者的誤解是由於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雖然大多數的中國人藉著漢代的例子來證明本國優勢的歷史很長,然而許多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不願意挑戰經典著作。我學習漢代經濟體時,發現幾乎所有關於這個議題的文章論述的根據僅僅只是憑藉司馬遷的《史記》而已。司馬遷特別關注貨幣的問題,因此他聲稱漢代的老百姓利用政府對於鑄造貨幣不嚴格的政策以私鑄無數不正式的錢,甚至於兩百萬人放棄農耕而轉行從事私鑄。結果,漢代基於農業的思想與經濟遭到了這個大規模變革的影響。據我所研究的,無論在西方或者在亞洲,大多數的學者全盤採用司馬遷的分析,然而他們不曾尋找《史記》之外的證據來評論司馬遷的結論,也就是沒考慮這個觀點的弱點,比如說,兩百萬人全職私鑄貨幣,一定會超過漢代銅的生產量,甚至超過幾十倍。就物質方面而言,司馬遷所描述的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總而言之,在貨幣方面,一般人認為漢代老百姓的生活完全統一,而司馬遷與學者則認為混亂得很,不過他們的情況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但是這個問題不是太瑣碎嗎?其實不然,原因在於今天的共產黨對於中國歷史抱著越來越壓制的態度,例如今年四月底,中共頒布了《英雄烈士保護法》,來懲罰反對共產黨歷史觀的人;這就意味著中國的領導人承認,真正的歷史在現代社會能夠對專制政府的權威造成威脅;換句話說,所謂「真正的歷史」,只能來自於願意挑戰所有的權威,包括現代的,也包括古代的。

 

近期期刊

259

May. 1. 2024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