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特稿

在獨特之處遇見獨一無二的緣分:高維泓所長卸任特訪

A Feature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Wei-Hong Kao: A Unique Relationship Found in a Special Place

龍雅各(以下簡稱龍):能否請高所長談一談跟ICLP的緣分?

高所長(以下簡稱高):我是在 2015 年加入 ICLP 這個團隊,當時是擔任副所長,但在 2010 年擔任語文中心外語組組長時,就跟當時的中心主任徐富昌教授和 ICLP 前所長梁欣榮教授一起到波士頓參加全美外語教學年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簡稱 ACTFL),當時陳立元老師也是同行之一。後來幾年也常從外文系同事聽說關於 ICLP 的事情,可以說還沒正式來所上服務時,就「被」做了許多功課。上任後不久,正逢 ICLP 舉辦成立五十五週年紀念活動及所史展,見到 ICLP 前身史丹佛中心的歷任所長與執行長,如丁愛博(Albert E. Dien)、范力沛(Lyman P. Van Slyke)、史威廉(William M. Speidel)、杜爾文(James E. Dew)、奚如谷(Stephen H. West)、鄧守信、周質平、淩志韞等教授,也參與訪談多位早期的老師如張周慧強、蔣勳、馬國光、張曉風等。他們很慷慨的分享當時在工作的經驗與回憶,也給我和當時擔任所長的邱錦榮教授許多回饋。能夠和這些前輩產生「連結」,讓我覺得跟 ICLP 有某種特殊的緣份,才能在同一個時空裡跟這麼多「前行者」交會。。

 

2010 年 11 月時任語文中心外語組組長的高維泓(右)與中心主任徐富昌教授(中),及前 ICLP 所長梁欣榮教授共赴波士頓參加 ACTFL 年會。

 

龍:您擔任所長期間有沒有什麼難忘的人事物?

高:難忘的人事物很多,大部分是開心的事。比如有一次我正要下樓離開 ICLP,有一位外籍老先生緩緩地走上來。我問他要找誰?他說他五十多年前是史丹佛中心的學生(Class of 1967-8),想要再回來看看。這位李文(Gorden Levine)校友年輕時是駐台的美軍,因為很喜歡台灣的風景,所以回美國之後又申請到史丹佛中心學中文,後來他也成為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地理系的教授。因為想念台灣,退休後的他很想舊地重遊。隔年他再來台,我們就邀請他與同學們分享「我在臺灣的日子」,展示他五十多年前在台灣所拍的照片。另外還有一對校友夫婦在ICLP拍婚紗,男生是美籍華裔,女生是日本人,他們在ICLP學中文認識後共結連理。我對ICLP的各國文化日也很難忘,比方紐西蘭、澳洲、波蘭、法國、挪威、德國日等,同學們不只介紹自己的國家,還親手做出家鄉美食,好吃又好玩。

 

龍:您在擔任所長期間,曾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許多困難與挑戰,能不能請您談談?

高:疫情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但團結就是力量,老師們都很熱心提出各種建議,也願意嘗試新的技術或上課模式。一方面 ICLP 在疫情尚未發生的前兩年,就已經開始投資發展當時還不多見的遠距線上教學,因此累積了不少實務經驗。疫情發生時,在教務老師及行政同仁的協助下,我們立刻就能全面轉換成線上課,而不至流失太多學生。老師們面對困難時保持正向、願意互相幫忙,也是很重要關鍵。另一方面,疫情這段期間老師分組編寫全新教材,也是一種化危機為轉機的方式。這一年多來,ICLP已經陸續修訂和新寫出十幾本中級到高級的教材,比方編修《中華文化叢談》、新聞教材、成語故事、電視劇賞析、臺灣文學選讀、臺灣導演電影評析、史記選讀、文言傳記等,讓所上的教材更加充實。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透過臺大出版中心銷售繁簡體版,讓海內外有興趣的華語老師可以使用。

 

龍:您對ICLP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期待?

高:ICLP 有一套獨一無二的領說式教學法,對提昇學生口語能力非常有效率,這部份應該繼續發展與傳承。我們也鼓勵老師強化各方面的知能,不只會教語言,也充實各領域的知識,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老師需要能跟他們產生更高層次的交流,上課才會更有趣。我也希望 ICLP 能持續進步,隨時掌握新的科技與媒體,也願意實驗新的教學方法,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最後希望大家全力支持新任所長吳雅鳳教授,相信在她的帶領下,ICLP會更上層樓,讓更多線上與實體課的學生都能滿載而歸。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