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P

臺大史丹褔中心與師大國語文中心的周慧強教授

Professor Chou Hui-chiang of the NTU Stanford Center and NTNU Mandarin Training Center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句話得以形容第一號的教師,便是由於如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般,能提供學生良好求學的環境,以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此話也十分適用於形容周慧強教授於華語文教學界相當重要的地位與所帶來的貢獻。

  為了向這位偉大的教師致敬,ICLP於2021年11月26日(五)舉辦了周教授的紀念活動。吳雅鳳所長致詞後,便邀請與會者分享關於周教授的感想,包括周教授的女兒​​張修然女士、統籌人陳雅湞副教授、導演鍾佳陵、ICLP前任所長高維泓教授及陳立元老師在內等貴賓,表達了對於周教授的崇敬之意以及與周教授相處的各種美好且溫暖的回憶,而其他與會者也因此能進一步明白周教授之於台灣華語教學界的意義,也能夠瞭解些許關於她本人從事華語文教學的心路歷程。來賓們分享感想之後,便播放名為《那一年我們一起教的對外華語文:臺大史丹褔中心與師大國語文中心的周慧強教授》的紀錄短片,藉此緬懷周教授對華語教學的貢獻。

  周教授生於北京,由於家庭背景因素因而說了一口標準的國語,所以許多教授與後來的ICLP教師都認為周教授的口音能夠作為模範,但其實周教授是偶然踏上華語教學之路的。1956年,師大國語中心成立,當時的籌備主任王壽康教授,同時也是周教授在學校的國語老師,便邀請周教授至國語中心任教,因此周教授就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對外華語教學界。

  以現代的標準而言,1950年代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概念算是非常落後的,對外國學生與母語者的教學方式是一樣的。以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為例,教師使用母語者的教科書來講解知識給外國學生聽,換言之,當時的教學方式根本沒有針對非母語者的需求來設計。如今ICLP所使用的教材,可說是由周教授針對她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開始編輯的。

  之後,周教授應邀至剛成立不久的IUP(即ICLP的前身)任教。自此教導無數莘莘學子多年中文直到退休。IUP一開始的設備非常簡陋,預算也是非常拮据的,因此周教授需要自行完成所有的任務,小自如買掃把、垃圾桶之類的日常用品,大至如安排教室與教材,周教授皆需一肩扛起。此外,周教授觀察力敏銳,且執行力強,更重要的是,她會按學生需求來編輯教材,周教授把華語教學視為使命而不是工作,可說是華語教學者的表率!

  ICLP資深教師陳立元老師受訪時表示,想起1981年剛進IUP時,一直都能感受到周教授對於華語教學的熱忱,陳老師更與我分享一些關於周教授的小故事,尤其是她有多麼關心ICLP,即便是退休之後,周教授仍與ICLP繼續保持聯絡,一直替ICLP著想。比方說,有一次周教授與她的先生共同參與一場國際研討會,其中有位與會者正好是來自北京語言大學負責HSK的副主任,周教授就詢問陳立元老師是否想要認識這位教授,於是那位教授之後便到ICLP的大樓去參觀並認識同仁。

  陳立元老師也說明正是因為周教授的引導,她便體悟到並非所有能講國語的人都能勝任第二語言華語老師的工作,而且身為老師也不僅僅是教學,還需要不斷地研究、精進,知道自己教學核心價值並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此便是華語教學者應牢牢記住的一些原則,也就是周教授生前所推行的精神。

  回頭來看,自從周教授開始教導外國學生至今,在華語教學界上有許多變化,好比教學科技、教育心理學新興的概念、地點與教室上、甚至於政治情況與國際局勢也都有所改變,教師們毫無抵抗的餘地,只能努力去適應時間帶來的變化,然而無論如何,若能抱著開放的態度,不斷地竭盡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與教學品質,以學生學習的需求和教學的品質為重,即能應對將來所帶來的挑戰。

近期期刊

258

Apr. 1. 2024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