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剛開始的時候,拿破崙皇帝嚮往全面征服歐洲。 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是他的軍隊最終還是敵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即使拿破崙軍隊意志極其堅強,可是體質還不足以克服俄國冬天的氣候。 要是拿破崙更早就決定撤退,死亡人數就不會那麼高,但拿破崙的求勝心極強,不願意屈居其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正因為拿破崙抱著這種寧死不屈的態度,所以他失去數以萬計的軍隊,甚至於必須要投降。
以歐洲歷史來論,拿破崙戰役肯定很重要,但是這件事情對於文學有什麼樣的影響? 其實,以上所談到的理想品德,例如「寧死不屈」,後來都融入了作家與藝術家的價值觀與信仰體系。 尤其是所謂的浪漫時期藝術。 十八世紀末,德國與英國藝術家開始從希臘古典文學中所謂的悲劇英雄取材,他們覺得拿破崙皇帝就像這類原型一般,因為他的抱負很遠大,意志很堅強,但是也因為太自大,所以最後失敗了。 拿破崙的一生跟希臘悲劇的故事相似,所以即使拿破崙降服了許多國家,殺死了許多人,但很多藝術家還是崇尚他的精神與意志。 此外,除了文學與畫作以外,也有作曲家從拿破崙的故事取材。 譬如,貝多芬寫他第三號交響曲的時候決定使用這首曲子來向拿破崙致敬,但是為了屈服於資助他的貴族他最終選擇提到別人。
浪漫時期的藝術不限於崇尚拿破崙,但是他對藝術的影響極其深入。 後來,社會結構的改變引起所謂的現實藝術運動,譬如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也受其影響。 這個運動也跟社會變化有關係,常常傾向批評階級體系。 歐洲藝術運動跟政治與社會歷史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此不能更詳細地討論,但是這個例子足以交代這個很複雜的現象。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