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第三代網際網路」或是Web3.0版,或者Web3這個術語,大概所有人的反應都是相同的:Web 「3」嗎? 一跟二呢? 這是不是一部漫威電影?沒想到網際網路也出續集! 這樣的反應是極其自然的。 在介紹Web3之前,必須從Web1跟Web2說起。 一般而言,網際網路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Web1是上個世紀的產物,Web2是從10年代至今,至於Web3呢,現在還在形成的階段。 隨著每一個階段的發展,網際網路龍頭的功能也在不斷地壯大。 我們以使用者經驗為劃分網際網路時代的指標,這樣一來,人與人的互動方式,以及人與網路公司的互動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演變。 Web1是雅虎、谷歌等公司的時代。 這些搜尋引擎的功能主要是單方面為用戶提供資訊。 人們與這些工具的互動只包括搜尋、取得、跟利用資訊。 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互動,除了在AOL簡陋的聊天室裡。 總的來說,Web1公司所提供的是「工具」。 在Web2時代呢,臉書跟推特扮演科技巨頭的角色。 Web2公司功能的特點是網上互動遠比Web1多得多。 用戶得分別在每一個平台上建立獨立帳戶,而該帳戶的資訊由各平台控制。 公司透過出售這些數據給第三方公司來提高網上廣告的效益。 Web2公司提供的是給所有人表達自我並且與朋友聯繫的免費平台。 因此,更方便互動。 總的來說,Web2公司所提供的是「平台」。 目前無法知道Web3時代的領袖是哪些公司,但Web3的原則日益清楚,也逐漸進入主流。 主要的原則是去中心化:打破Web2那種控制用戶數據以換取免費服務的經營型態,Web3公司模糊了使用者和公司之間的界限。 用戶不但可以利用公司的平台或者工具,而且可以透過貼文為公司做出貢獻,也同樣能夠影響公司的操作規則。 用政治來比喻,若Web2像君主政治,那麼Web3就是民主政治。 總的來說,Web3公司要提供的是「社群」。 上述只是Web3表面上的介紹。 當然有許多值得更深入討論的,包括Web3與元宇宙,區塊鏈,加密貨幣,以及NFT的關係。 但是我希望大家現在能分辨Web1,Web2,和Web3之間的差別,以及了解Web3的重要性為何。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Web3代表一篇獨立於臉書等科技龍頭之外的獨立宣言。 現在,當我們在網上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可以設定未來工具的發展方向。 期待在Web3見!
易經所說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一種很中肯的說法。 然而,聽到這句話以後,有人可能要問,「如果言不盡意,那語言到底有什麼作用? 」 畢竟,語言是傳達意思的工具,如果這個工具不能充分表達我們所想要傳達的意思,那不是不合邏輯的嗎? 答案很明顯:我們使用語言的目標就是要盡量接近存在於腦海中的意思。也就是說,語言就是傳達思想過程其中的一個部分。 一開始,我們在腦海裡有一個想法,它是由意象與詞語構成的,而這個想法成熟了以後,我們就用語言來加以傳遞,因此語言就像是一種漏斗:投入漏斗口的就是我們的想法,從漏斗管產出的就是詞語。 然而,有時我們使用語言傳達思想的結果是失敗的,就像漏斗管不夠粗,或者想法的成分不夠細致,也就是說想法不夠清楚明瞭。 因此,培養我們的語言能力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否則,我們就無法有效地傳達我們的意思,並且會不斷遇到詞不達意的問題。 然而,無論我們的語言能力有多強,還有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困擾著人際交流,那就是我們說話的內容缺乏準確性,也就是說我們經常說得很籠統。 何況我們還會有不加思索地脫口而出的時候,那對方就更容易誤解我們的意思。 但是,即使他確實誤解了我們的觀點,我們卻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 畢竟,他很可能也有同樣的問題、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的太籠統。 其實,像雞同鴨講這樣兩個人彼此交談卻互相誤解而沒發現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在哲學界,哲學家已經找到了使這個問題最小化的方法,他們的方法不包括學習更專業的詞彙(雖然有人曾經這樣做過)。 哲學家的辦法很簡單:他們在表達觀點時,經常三番五次地說明,並不厭其煩地以不同的方式反覆解釋。 同樣地,當他們對對方的意思有絲毫 疑問時,就會立即詢問:「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並且一遍又一遍地問這個問題,直到他們確定自己理解了對方的觀點,他們才會滿意,此時,他們會把對方的觀點複述一遍給他確認。 雖然這麼做確實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但卻能使對話更有效率,絕對是值得的。 因此,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對話中嘗試效仿哲學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