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P學生一到台灣時就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陷入措辭之戰。英文翻譯一樣的「大陸」與「中國」,「華人」與「漢人」隱約有不一樣的涵義,對於剛來台的同學們,此用詞的區別可能是無關緊要的。然而,實際上,所謂「措辭之戰」的詞彙卻涉及到兩岸關係與台灣身分認同等議題。那麼,同學們究竟應該使用哪一個詞才是最準確的呢?本文也會進一步探討「措辭之戰」在台灣持續發酵的原因何在?「措辭之戰」有何重要性?
這個月,兩岸關係學者徐斯勤教授前來本校發表演講,我們藉此機會採訪了徐教授,請他分享他對於所謂「措辭之戰」、兩岸關係、與台灣未來的觀點與見解。
措辭之戰源自於不同政治立場的衝突:「大陸」的涵義是台灣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中國」則暗示一邊一國。在台灣,偏向統一的國民黨支持者習慣使用「大陸」來指稱對岸;偏向獨立的民進黨支持者則習慣使用「中國」。2024大選時,國民黨也開始使用「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口號。此口號要強調的是,國民黨才能與中國溝通,同時也能避免戰爭,票投民進黨不僅會挑釁中國,而且可能迎來戰爭。至於此口號準確與否,徐教授表示,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取決於執政的政黨是藍或綠,而取決於台灣主流的身分認同。換一句話說,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並不會因台灣選民將票投給國民黨而消滅,「措辭之戰」反映出的身分認同才會影響中國的戰略。習近平的最終目標是統一台灣,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都無法改變此事實。
進一步分析,徐教授表示,習近平最終目標若僅是防止台獨,執政黨是誰誠然能夠影響戰爭發生的可能性,然而,他也強調,習近平的目的不僅是防止台獨而是統一台灣,若台灣人的共識為拒絕一國兩制,亦即統一,此行為可能會促使習近平採取武力行為來刺激台灣人民改變看法。
由此可見,戰爭是否會爆發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台灣人主流的身分認同,而且台灣的內部討論其實比外部因素更能預測長期的戰爭風險!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啊!經濟、外交、防衛措施等因素固然重要,卻遠不如關心「措辭之戰」反映出的身分認同影響力。
實際上,台灣人民對於此事實了然於心;因此才會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台灣人民目前的共識為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但卻希望維持現狀。這種矛盾心態導致了台灣民眾在口頭上把自己稱為「台灣人」,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顯得較為保守,不願意正式追求獨立,免得引起中國強烈的反彈。
提到追求正式獨立,就不得不討論台灣的防衛能力。美國學者普遍認為,台灣人對於防衛抱持消極態度,且對台灣軍隊持有較低的信心。台灣輿論大同小異:雖然有民調顯示台灣人願意捍衛自己的家園,但對於軍隊的信心卻持續走低。對於此事,徐教授特別強調,當時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國際學者均預測烏克蘭毫無抵抗能力,一兩週內就會投降。烏克蘭向世界證明了,小國若能團結並有決心,就敵得過大國。因此,提升國防技術、加強防禦訓練以及建立有效的國際聯盟,都是台灣政府需要積極推動的方向。
台灣的未來充滿無數的挑戰,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會持續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甚至在灰色地帶採取行動來削弱台灣人的決心。此外,台灣也得面對根深蒂固且難以解決的內部問題,包括生育率、低薪資和經濟發展等結構性問題,尤其在各政黨不過半的情形下,顯然需要全體台灣人民團結一同來面對並解決。
「措辭之戰」對台灣人應該是屢見不鮮的日常現象,但台灣人民若持續爭論不休,受害者則是自己。「措辭之戰」若永遠議而不決,僅會使台灣社會加深分裂,這正是北京所希望看到並利用的。若台灣希望在未來的風雨中立於不敗之地,完結「措辭之戰」僅是第一步。台灣的人民需要齊心協力,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生活型態及自由。藉此,台灣才能克服未來各個挑戰。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