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跟咖啡怎麼會發生關係呢?這就要從十九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說起。在十七世紀,荷蘭人固然在台灣建立了咖啡種植園,可是他們對台灣當地人的飲食文化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在日本殖民時代,日本人就把咖啡店的文化帶到台灣來了。日本的知識份子會在這些店裡討論政治、藝術跟其他知識問題。雖然咖啡在台灣的知名度隨著日本知識界的流行文化而提高,可是喝咖啡的習慣還沒普遍化。
台灣咖啡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大時期。第一個時期可以從1950年代說起。在二戰結束後,國民黨統治台灣。因為國民黨是從大陸遷台的,所以他們對咖啡既沒有研究也沒有興趣。不過咖啡產業即使沒受到政府的重視仍然繼續發展。舉例來說,台北西門町著名的「峰大咖啡」就是這個時期開業的。在這個時候,只有有錢有勢的人才買得起咖啡,也就是說,他們就像是在日本殖民時代咖啡店的客人一樣,也是社會的精英。
咖啡能深入當地,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價格是否實惠。在台灣咖啡的第二大時期中,咖啡的價格就降低了。在1990年代,台灣受到美國咖啡產業的影響迅速地發展起來。例如,台灣初期很受歡迎的連鎖咖啡店是「Mr. Brown Coffee」,這家連鎖店因使用低品質的咖啡豆而能降低價格。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發展可能就是星巴克被引進台灣。因為星巴克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很多台灣人認為只要有星巴克,就不愁沒有高級生活的感覺,也不愁沒有咖啡店能舒服地跟朋友一起聊天。依循星巴克的商業模式來經營的當地咖啡店也隨著星巴克的成功而增加,這些當地連鎖店包括Louisa 和 Cama 等等。
我們現在則在第三個時期當中。何謂咖啡的第三個時期呢?所謂第三個時期就是咖啡產業變得更專業。許多咖啡師對咖啡豆的來源和烘焙的過程很講究。很多咖啡店的設計也會有特別風格。老闆會藉著美麗、舒適的環境來吸引愛拍照的客人。總而言之,台灣的咖啡歷史才短短幾十年,可是咖啡幾乎完全改變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了。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