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台北日治時期的建築

Japanese Colonial Era Buildings in Taipei

  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台北日治時代的建築,換句話說,我會說明到目前為止,日本殖民時代的建築對台灣文化和國家認同有什麼意義?為了把說明簡單化,我把它分成兩部分:首先,討論這些建築的歷史;其次,再說明這些建築在日治時期以後是如何運用的。

  1894年發生了甲午戰爭,由於中國被日本打敗了,因此清朝政府跟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於是失去了台灣和澎湖的領土。台灣從1895年到1945年被稱為日治時期,目前台北很明顯地能看見一些很像歐洲的建築,其實,這些建築就是日治時期所蓋的。那麼,當初日本建築師到底為什麼要蓋西式建築呢?這其中有兩個緣故,第一,日本政府要把台灣和其他的殖民地都當成「試驗場」,在日本和西方的接觸之下,日本設計師一天一天地受到了西方建築觀念的影響,就想先在台灣試蓋這種建築,要是得到日本政府支持的話,就能在東京蓋了;第二個緣故,跟我曾經說明過的脫不了關係,那就是「勢力」,為了表現日本政府的實力起見,日本設計師蓋了大型的西式建築,改變城市的外觀,為的是提醒老百姓,凡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日本政府掌握了,舉例來說,當時的總督府是一座雄偉、氣派,避免人們看不見的紅磚建築,現在則作為台灣總統府。

  可見在這個時期,西式建築很普遍,至於日式建築,這當然也是很常看到的,再說,這也反映了日本對台灣文化的控制。在日治時期,政府希望台灣人融入日本文化,在語言上,除了日語以外,其餘的語言都是非法的,政府不只要台灣文化以日本為主,甚至於城市也得像日本一樣,所以在當時才有很多日式建築,其中包括神社、木造平房等等。

  雖然1945年台灣變成了中華民國的一省,但是日本留下的建築,到現在對台灣文化和城市都還有很深的影響。據說國民黨1949年來到台灣時,把這些建築都當作軍人和官員的住所,但是在台灣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太想保護並回憶日治時期的建築,於是,有些被拆掉了,有些也年久失修了。根據1982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政府得負保存它們的責任,在台北很多這種建築,都已成了咖啡廳、飯館或是展覽的場所。比如「台灣文學基地」,就展覽各類台灣文學,既是讀書的空間,同時也主辦關於台灣歷史和文學的活動。無論目前這些建築的作用是什麼,這些日式建築跟其餘時代的建築,都一起代表了台灣複雜的文化和歷史。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談到這裡,如果各位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歡迎來找我討論,謝謝大家!

近期期刊

271

May. 2. 2025

270

Apr. 1. 2025

269

Mar. 2. 2025

268

Feb. 1. 2025

267

Jan. 2. 2025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