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議題

台灣年輕人,加油!

Taiwanese Youth, Add Oil!

  一般來說,我們分析某個國家人口結構的時候,往往會從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和小孩的生活型態開始談。可是某些國家在人口方面的問題遠不如台灣的那麼複雜。以台灣的情況來論,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和小孩每一個類型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老齡化、人才流失、少子化、都是台灣人近幾十年來常聽到的社會議題。尤其是年輕人受到最大的壓力。由於老齡化,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齡人口日益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沉重,於是轉變成年輕人的稅負。由於少子化,加入工作行列的大學畢業生日益減少,因此進一步加重工作人口的稅負。同時,年輕人也面臨著四大壓力:及早結婚、生育孩子、維持生計、和達到成功職業生涯目標。以這些日積月累而造成的困境來看,不難了解台灣人才流失的趨勢為何始終難以解決。對培育人才、減緩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和企業界都要負相當責任。最適當的因應措施包括兩種:第一,改善教育制度以栽培學生兼具務實與創造性的心態。第二,拿美國矽谷當作台灣某個地區的藍本,以加強經濟的活力、令年輕人的獨創新意有學以致用的感覺。

  在所謂的五育(德智體群美)當中,群育最有助於培育願意留在台灣的人才。如今,處在學測制度的陰影籠罩之下,學生們全部時間和精力幾乎全用在學習各類知識方面,而發展社交網絡成了奢侈的行為。在年輕人當中培育群體的意識對吸引他們留在台灣至關重要,因為隨著一個人跟周圍人的社交網絡豐富且深化,他在那個地方紮根的誘因就同步被加強。那麼,改善教育制度該從何說起呢?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縮小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差距,或者說把私立大學當作一種高教的實驗場。私立大學固然在傳統教育方面敵不過公立大學,可是如果私立大學採取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就能夠鼓動起年輕人學以致用的慾望、因此吸引特質更加多元的學生。要不然年輕人的實務技能僅僅只能靠畢業以後的經驗得來。

  前面提到的都集中於「學以致用」的第一個字:「學」。但如果畢業生缺乏合適的工作機會,就缺少了「用」這一個字。教育改革雖然能夠緩和人才培育的問題,但是並不能徹底改變人才流失的趨勢。原因在於,台灣高教所培育出的人才再聰明,但如果企業界一直抱著陳舊的思維且整體環境缺乏活力,又有什麼用處呢?人才就會照常出國追求成功。好在新創公司的氣息在台灣越來越濃厚。透過一種獎勵扶助制度,政府應該能把不發達的地區發展成為創新科技樞紐。新竹科學園區就是一個好例子。如果政府從台灣在半導體上的優勢著手,年輕的人才就能夠應用他所有的知識與創造性來解決科技上的難題,同時也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湧現了一波台僑返台潮。這就證明了台僑一直保留著跟祖國的深入關係。只要有適當的誘因就足以使他們原本被沖淡的愛國主義再度抬頭。不過六月台灣疫情爆發之後,大部分回國台僑的再次出境也證明了政府與企業界吸引他們在台灣紮根的作為還沒有產生具體成果。接下來,如果人才流失的趨勢繼續,下一代的人才留在台灣的可能性就更低。政府與企業界先進行教育改革,進而創造新世代的就業機會,才能跳出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因為時間不夠的緣故,我沒辦法跟各位進一步的分析。如果有其他問題的話,歡迎大家私下找我討論。

近期期刊

257

Mar. 1. 2024

256

Feb. 1. 2024

255

Jan. 1. 2024

254

Dec. 1. 2023

253

Nov. 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