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27
Sep. 3. 2021
SCROLL

ICLP

傳承與重啟

Inherit and Reset

吳雅鳳
/
台灣
Ya-feng Wu

含英咀華

理性與感性

Logos and Pathos

金迪倫
/
美國
/
線上課程
Dylan Goldfine-Middleton
ICLP第8級

  説實話,過度思考大概是我的老毛病。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的好奇心就一直促使我問問題,通常會問到連自己都不太清楚問題是什麼,而且就算問題有了答案,又到底要用它來做些什麽呢。愛因斯坦曾經説過一句話:「理性雖然給我們提供了不少方法和工具,然而理性本身卻沒有道德或目的。」按照這個説法,人類所有的目的本來都應該是以感性來設定的。但毫無疑問的,我們只要有了確切的目標,就必然依靠理性才能夠完成它。不過我們即使完成了一個目標,難道不會有另外一個出現嗎?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麽?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觀點,可是整體而言,我們人類大概也有不少相對共同的需求和理想。盡管如此,在道德和目的這兩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候也很大。有些人比較在意自己個人的感受,有些人則比較在意找到一個普遍的真理。照這樣看來,人類怎麽能夠和平地相處呢?其實,連和平地相處也未必是每一個人的目的。   即使全人類將來能夠在每一方面達到一致,團結一心,也大概還要問:我們人類的目的會跟其他萬物一致嗎?跟天地一致嗎?跟大道一致嗎?自然界有自然界的法則。我們雖然通過邏輯分析以及科學研究能夠掌握不少自然規律,並且能夠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完成一些所謂的實際目標上,不過我們又好像還無法回答那個自古以來的問題:「存在本身到底有什麽意義?」達爾文的《進化論》説「適者生存」。他觀察到所有的生物,似乎都要生存下去,而我們人類在這方面也不算是例外。可是這種弱肉强食的世界本身有什麽意義呢?那假設我們的世界是共存共榮的,聽起來很美好,但美好本身又有什麽意義呢?對了,我還有一個問題:問問題本身有什麽意義呢?啊,又是那脫繮之馬一般的思緒把我們牽進了黑洞裏去。我累了。   老子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人之迷,其日固久。」至於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究竟在哪裏,我倒不太清楚。但老子又説過一句:「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想,理性與感性大概是相輔相成的,反正都是我們的本性,也許沒有必要刻意去分別。

Continue Reading   >

重磅評論

藝術作品的數位化及其交易

The Digitization and Exchange of Art

王雅思
/
美國
Alyssa Jane Wang
ICLP第6級

  眾所周知,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契機,NFT (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加密數位藝術品的銷售率達到里程碑,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乃是佳士得拍賣行所舉辦的一場線上拍賣會,其目的在於拍賣一位知名藝術家名為「Beeple」的一件藝術作品。虛擬市場的日新月異無庸置疑,舉凡房地產、傢俱、影片等都在虛擬市場裡買賣得十分火紅。   所謂的非同質化代幣,指的是透過加密形式把特定物件放到區塊鏈上,這些虛擬物品具有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特性,這種虛擬物品通稱為NFT。不論是影片檔或是聲音檔,甚至連書法作品都在數位化後擁有了自己的虛擬身份證,進而正式成為NFT加密數位藝術品。   有些人質疑NFT加密藝術能否稱得上藝術。根據他們的觀點,NFT加密數位藝術只是一種新的普羅藝術形式或者新潮流而已。不過,我們必須把普通數位藝術與加密數位藝術分開,原因在於數位作品的演化。以往數位藝術很容易被抄襲與複製,原因在於任何人都可以用截圖的方式把作品儲存到自己的電腦裡。如今NFT技術使得數位藝術品具備如傳統藝術作品般的唯一性,換言之,這令藝術品具備了收藏價值,從而解決了數位藝術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難題,有助於實現其商業價值。這讓藝術界與大眾都開始反思數位藝術長期以來被忽視的藝文價值。   同時,許多數位藝術家表示,虛擬市場的出現提高了藝術家的收益。傳統藝術市場需要通過畫廊、拍賣行等中間商,付給第三方傭金之後,藝術家根本無從獲利,但通過區塊鏈,藝術家能直接對消費者銷售藝術品,成本僅為交易費用而已。除此之外,「估價難以判斷」這件事放在傳統藝術市場上更加嚴重。其資料都是隱藏的,只掌握在特權階層的手裡。反觀加密數位藝術市場,所有藝術品的銷售狀況都是公開的,很容易做資料統計、分析,進而預測。   雖然數位藝術值得藝術界更多的認可,甚而顛覆藝術界的壟斷地位,然而還是可能產生不堪設想的後果。譬如,許多數位藝術家憑區塊鏈交易平臺來出售自己的作品,但是還沒意識到該平臺的碳排放問題。這些交易平臺需要龐大的電腦網路來驗證交易的真偽。有些科學家表示,整個驗證過程幾乎使用了一個小國家的供電量。無論數位藝術稱得上藝術與否,數位藝術家都應該勇於正視這個問題,盡力打造一個更永續的交易平臺。

Continue Reading   >

重磅評論

美感,有了沒?

Sense of Beauty, Have It or Not?

黃金先生

  大家好,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對於「美感」的感想。所謂的「名畫」的價格上漲得驚人,似乎購買才是唯一重要的事,使用什麼手段都是無關緊要的,此狀況甚至於每況愈下。對於這個問題,如果要追究原因,這要由資本主義與上流社會來負相當的責任。   上流社會的成員,他們心甘情願地買下高價的藝術品,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美感,還是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我而已?簡單地說,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他們單純地以擺排場為中心,只要稍微觀察就不難發現他們並沒有自己的美感,不過只是盲從潮流而已。其次,他們以買藝術品來避稅,並且提升自己的名聲。我想請大家想一想:十年以前你花十萬美金買下了一幅畫,目前其價格已經大幅上漲到一百萬美金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年收入是兩百萬美金。你只要捐出這幅畫,就可以減少一半的稅,人們還會讚賞你的品德,不能不說是一舉兩得。   我最近在Netflix看了一部關於藝術詐騙的紀錄片,某一家知名的紐約畫廊在十五年內賣了超過六十幅畫,總金額達到八千萬美金左右。這些畫都是某一個可疑人物賣給這家畫廊的,他聲稱都是傑克遜.波洛、馬克.羅斯科、羅伯特.馬瑟韋爾這一類知名的美國畫家畫的,甚至於是以前沒發掘過的、全新的作品。   當然這家畫廊本來懷疑這些作品是否都是真品,不過他們認為自己也考慮了專家與相關業者的意見,因此他們不但承認而且讚美這些作品,後來還同意替那個可疑人物銷售這些作品,結果主動地參與了一件在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藝術詐騙。為什麼那家畫廊會盲從這些專家,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茫然地聲稱他們也是受害著。   那麼,這些假作品的顧客,他們是否缺乏美感?我認為不能那麼簡單地判斷,只能說他們的收集品並不代表他們自己的美感,而僅僅只是反映社會上所公認的美學標準而已,這種心態未免太膚淺了。當然也有為了提高自己的美感能力購買高價名畫的收集家,但畢竟是鳳毛麟角。   處在藝術商品化的陰影籠罩之下,藝術的真正意義被忽視,培養健康藝術人才的環境也隨著消失。這些人只關心增加他們的資產,根本沒想過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何種結果,更何況是藝術界的未來呢!   我想,一幅畫再貴重,如果不能真正的欣賞,又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至少期望他們帶著常識考慮某一幅畫的價格是否真的「買以致用」。   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聽我的演講。

Continue Reading   >

生活隨筆

閒話喵星語

Casual Kitty Language

公園小姐
/
小公園
Ms. Park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喵星人的語言。所謂的「喵星人」是網路語言,假想貓是從外太空來的,因為可愛的外表而獲得人類的信任,成為少數與人類平等交往的朋友。除了貓之外,狗長期以來也是人類的好朋友,你們大概聽說過「貓派還是狗派?」此種說法。似乎人類養貓的歷史不如養狗的歷史來得長久,跟狗比起來,貓對於人類生活的貢獻,縱使不能說「後來居上」,至少我們得承認現在這兩者是「各有千秋」。我個人喜愛狗,不過若必須挑選的話,我就屬於貓派,因此今天想要談喵星人。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六億隻寵物貓,光是臺灣就有七十三萬隻。牠們可愛迷人,也各有各的個性,因此人類很難懂牠們的心情,尤其是因為對習慣「說話」的人類來說,往往不容易理解貓在「說」什麼。   其實我得先說,雖然我把喵星語當作我的題目,但與其說是喵星語,不如說是「喵星人溝通的方式」來得更確切。扼要地說,聲音、耳朵、眼睛、尾巴與肢體語言,此五種方式都是喵星人最重要的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中只有聲音訴之於人類的聽覺,是主要的、直接的工具,另外四種方式都訴之於視覺,是輔助的,間接的工具。這些溝通方式對於建立人類與貓之間的關係都有很大的貢獻,可以相輔相成,而又各有千秋,其重要性不相上下。   不過無論喵星人使用何種方式來表情達意,應當免不了有「辭不達意」的感覺。最近有個關於貓的APP抓住了養貓者的心,就是把貓的聲音翻譯成英文,這就是應貓奴的需要而開發的。能跟喵星人真正地溝通,你們不覺得未免太厲害了嗎?我想這絕不是一個人的能力和一時的功夫所能夠創造出來的。   然而根據使用者的評價,此APP似乎尚不完美,有時候會翻譯出莫名其妙的句子來,也翻譯不了太短的聲音,這些現象都顯示了此種科技還在形成的階段,也顯示了此APP需要日積月累的進化,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   有人說,「貓、狗等寵物可以使人類的情緒鬆弛,使精神壓力減輕」,實在是一句很中肯的話,就以我自己為例,喵星人在我的肚子上踏踏,就會使我感覺到幸福。同時也有人卻說貓太自私了,不聽主人的話,不過我想喵星人的確是有各自的苦衷的。   大家聽到這裡,可能突然有了撫養一個毛孩子的衝動,不過當一個貓奴之前必須先經過一番深刻的思考、詳密的比較,跟家人等同居人反覆討論之後才能做下決定。   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聽我的演講。

Continue Reading   >

生活隨筆

創造語言的小故事

A Short Story on the Creation of Language

王惠恩
/
美國
Jasmine Oang
ICLP第4級

  我這次的演講要說兩個創造語言的神話故事,所謂的神話故事是指人類用想像創造的故事。因為我自己對世界的歷史很有興趣,因此聽過很多個神話故事。我們在課上討論了中文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也談了中國的普通話跟台灣的國語在語言規則上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沒到談基本的語言創造。在歷史上,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拿印度和澳大利亞來說,他們有不同的小故事來說明語言的創造。   在印度教裡,有個故事說:以前有一棵樹,這棵樹不但站在世界的中心,也掌握了很多知識,所以叫「世界樹」。這棵世界樹,長得很高,幾乎快到天堂這麼高,但是這棵樹不滿意,它的野心很大,想長到天堂的高度,他認為像天堂一樣高就能得到很多的權力,沒有人可以把它砍倒。但是,上帝聽到它的計畫,認為這棵樹的野心對人民有危險,所以上帝就把這棵世界樹的樹枝砍斷,不讓它長得太高。砍斷以後,上帝讓樹枝遍布世界各地,這樣做就像是「傳播知識」,也讓不同的族群創造自己的語言。   至於澳大利亞的故事得從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說起。古時候有三個部落還有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很聰明但是她很兇,所以這三個部落的人不喜歡她。有一天她去世了,所有的人就開心地來看她的屍體。首先,第一個部落來看她的屍體的時候,就肚子餓了,他們就吃了這個老太太的肉,吃完以後就說出了自己的語言。然後,第二個部落的人來看她屍體也餓了,他們就吃了她腸子裡面的東西,吃完以後也開始說出自己的語言。最後,第三個部落的人來看她屍體的時候,又餓了,他們就把剩下的屍體都吃了,吃完以後也開始說出自己的語言。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語言是從這個老太太身上不同的部分創造出來的,吃完她的身體以後,每一個族群就創造出不同的語言。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語言,而且也有不同的文化。人類喜歡創造自己特別的神話故事來解釋國家、社會的發展。對我來說,人類想出如此獨特的方式來解釋生活中各種事物的關係很有趣。

Continue Reading   >

政經議題

台灣年輕人,加油!

Taiwanese Youth, Add Oil!

蘇博
/
美國
Matthew Elijah Silberman
ICLP第6級

  一般來說,我們分析某個國家人口結構的時候,往往會從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和小孩的生活型態開始談。可是某些國家在人口方面的問題遠不如台灣的那麼複雜。以台灣的情況來論,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和小孩每一個類型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老齡化、人才流失、少子化、都是台灣人近幾十年來常聽到的社會議題。尤其是年輕人受到最大的壓力。由於老齡化,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齡人口日益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沉重,於是轉變成年輕人的稅負。由於少子化,加入工作行列的大學畢業生日益減少,因此進一步加重工作人口的稅負。同時,年輕人也面臨著四大壓力:及早結婚、生育孩子、維持生計、和達到成功職業生涯目標。以這些日積月累而造成的困境來看,不難了解台灣人才流失的趨勢為何始終難以解決。對培育人才、減緩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和企業界都要負相當責任。最適當的因應措施包括兩種:第一,改善教育制度以栽培學生兼具務實與創造性的心態。第二,拿美國矽谷當作台灣某個地區的藍本,以加強經濟的活力、令年輕人的獨創新意有學以致用的感覺。   在所謂的五育(德智體群美)當中,群育最有助於培育願意留在台灣的人才。如今,處在學測制度的陰影籠罩之下,學生們全部時間和精力幾乎全用在學習各類知識方面,而發展社交網絡成了奢侈的行為。在年輕人當中培育群體的意識對吸引他們留在台灣至關重要,因為隨著一個人跟周圍人的社交網絡豐富且深化,他在那個地方紮根的誘因就同步被加強。那麼,改善教育制度該從何說起呢?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縮小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差距,或者說把私立大學當作一種高教的實驗場。私立大學固然在傳統教育方面敵不過公立大學,可是如果私立大學採取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就能夠鼓動起年輕人學以致用的慾望、因此吸引特質更加多元的學生。要不然年輕人的實務技能僅僅只能靠畢業以後的經驗得來。   前面提到的都集中於「學以致用」的第一個字:「學」。但如果畢業生缺乏合適的工作機會,就缺少了「用」這一個字。教育改革雖然能夠緩和人才培育的問題,但是並不能徹底改變人才流失的趨勢。原因在於,台灣高教所培育出的人才再聰明,但如果企業界一直抱著陳舊的思維且整體環境缺乏活力,又有什麼用處呢?人才就會照常出國追求成功。好在新創公司的氣息在台灣越來越濃厚。透過一種獎勵扶助制度,政府應該能把不發達的地區發展成為創新科技樞紐。新竹科學園區就是一個好例子。如果政府從台灣在半導體上的優勢著手,年輕的人才就能夠應用他所有的知識與創造性來解決科技上的難題,同時也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湧現了一波台僑返台潮。這就證明了台僑一直保留著跟祖國的深入關係。只要有適當的誘因就足以使他們原本被沖淡的愛國主義再度抬頭。不過六月台灣疫情爆發之後,大部分回國台僑的再次出境也證明了政府與企業界吸引他們在台灣紮根的作為還沒有產生具體成果。接下來,如果人才流失的趨勢繼續,下一代的人才留在台灣的可能性就更低。政府與企業界先進行教育改革,進而創造新世代的就業機會,才能跳出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因為時間不夠的緣故,我沒辦法跟各位進一步的分析。如果有其他問題的話,歡迎大家私下找我討論。

Continue Reading   >

社會關懷

太空旅行對人類的貢獻

The Benefits to Humankind of Space Travel

莊晨暘
/
台灣
Chen Yang Chuang
ICLP第5級

  拜登政府於四月九日發布了美國2022年支出預算,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預算案增加了6.3%,自232.71億美元提高到247億美元。每到要增加NASA預算的時候,就會聽到反對者提出NASA只是浪費資源的政府部門,應該先解決國內的問題。而我今天就要討論為何美國必須去外太空,特別是火星的三個因素。   首先,在火星上,人類能驗證兩個古老的科學理論。第一,是否有水和足夠的時間就能產生生命?我們知道火星有幾億年前留下來的水的跡象。假設我們找得到化石甚至於別的生物跡象,我們就終於可以知道生命的產生是不是一個自然現象了,有了足夠的時間和水一定能產生生命,還是生命的產生只是運氣而已。第二,若找到化石的話,我們也終於可以解開人類是否是唯一的生物,還是人類只是生物中的一種這個謎,這些理論都是百年來無數的科學家在思考的。   第二個因素是火星是人類的未來。若人類能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小殖民地,500年後整個火星將會發展起來。要是問任何一個美國人「1492年發生了什麼事?」大多數都會提到哥倫布航海到北美洲。可是如果1492年有報紙的話,報紙的要聞不會提到哥倫布,而只會談英國和法國簽的和平條約。也就是說,500年後,人類不會記得拜登政府決定從阿富汗撤軍,卻會記得人類來到火星的貢獻,這將改善人類500年後的未來。   觀眾聽到這裡可能有一個疑問,晨暘同學,我既不是科學家又對科學沒有興趣,再說500年後的事情坦白說跟我也沒有關係,我為何要管呢?但我認為社會就像人一樣。需要有挑戰和目標才會受到刺激,最後成長。社會必須繼續不斷地發展,要是不發展,就會退步甚至於沒落。人類探索太空的挑戰將全面考驗人類的能力。在這個挑戰過程當中,不但會帶來一個新的科技時代,也會鼓勵我們的下一代去當太空人、科學家、醫生、和發明家。大多數現代人使用的高科技產品都是以1969年為了登陸月球的挑戰所發展的科技做基礎的。現在智慧手機的相機、CT掃描機、LED燈、淨水器、義肢等等都是NASA幫忙發明的。NASA所帶來的貢獻是它一年的預算無法相比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簡單的說最後一句話,太空旅行不但可以解開人類最神祕的問題、刺激出一個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同時也代表著人類的未來。我極力贊成拜登政府的政策。希望大家覺得今天的演講有趣,謝謝!

Continue Reading   >

教育學習

我國的教育制度

My Country's Education System

潘書悅
/
美國
Laura Ann Parker
ICLP第3級

  今天我要介紹一下美國的教育制度。我要討論美國的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GED考試和大學。   很多研究報告說:如果孩子三四歲就上幼稚園,他們比較容易成為成功的人。幼兒園看起來像是在玩兒,其實是讓孩子習慣跟其他孩子互動,了解到念書很有意思。幼稚園還可以讓孩子更快地學習認字和數學。拜登總統最近建議推出跟免費幼稚園有關的法律,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從小就開始學習。   從五歲到十歲,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不算成績。 學生不但學習怎麼念書,還學習怎麼回答別人的問題。從十到十三歲,學生去國中上課,學習怎麼寫文章,學習比較複雜的問題,還有準備高中的課。   高中的時候,學生學習非學不可的科目很多。學生開玩笑說,在高中什麼都學,就是跟日常生活有關的事沒學,尤其是怎麼交稅。   美國的教育制度比較有彈性。在很窮的家庭中,年輕人寧可不去上學,也要早一點開始賺錢,負擔養家的責任。然而,因為高中沒畢業的人的失業率很高,再加上他們一般吃很多苦,為了讓他們還可以上大學,除了學歷以外,還有一個方法來證明他其實有每個學科的基礎。這個方法叫GED考試,這算是一個很大的考試。   GED考試非常難,就算是高中畢業的人也有百分之三十沒辦法通過。很多用功的人上密集班準備考試,所以密集班給的都是最重要的資訊。通過GED考試以後,不管有沒有高中畢業,都可以申請大學。   我知道美國申請大學的手續跟亞洲申請大學的手續非常不一樣。我聽過亞洲決定錄取不錄取全部靠考試的成績。美國申請書內容則包括:考試成績、成績單、推薦信、課外活動、其他文章什麼的,有的時候還有面試。   現在有三個種類的大學:兩年的社區大學,四年的公立大學,和四年的私立大學。   在兩年的社區大學里,學生不是當學徒學習專業技術,就是想省錢上完基礎的課,因為轉學的時候已經修完很多學分了。媒體讓父母對社區大學有不好的印象,所以他們可能對孩子念社區大學有一點遺憾。   四年的公立大學和四年的私立大學差不多一樣,可是學費不一樣。學生會自己決定選什麼課,所以可以選擇有意思的課,雖然每個人各學各的,卻不會亂選,因為專業和輔系都有特別的要求。   隨著大學畢業的人越來越多,大學學歷的用處越來越少。很多工作只有大學學歷是不夠的,現在要求申請人要有碩士學歷。這樣一來,想念研究所的人當然就多起來了。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21. 10. 01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談談孔子時代的複聲母現象
竺家寧 教授

2021. 09. 27

開學日

2021. 09. 24

09:00-12:00, R420 師生領書
09:10-11:00, R447 全所教師會議
14:00-16:00, R420 師生領書
14:00-16:00, R420 新生報到

2021. 09. 23

09:00-10:30, R447 新生說明會
10:30-10:45, R420 新生報到
10:45-11:30  逃生演練校園導覽
14:00-16:00, R420 新生報到

2021. 09. 21

中秋節調整放假

2021. 09. 20

中秋節調整放假

近期期刊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