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P 於 2022 年 07 月 15 日有幸邀請鄭農正老師來校以京劇藝術為主題發表演講,並詳細介紹京劇臉譜彩繪。對於既不熟傳統戲曲,又十分陌生京劇特質的我,頗為期待藉由鄭老師的解釋來接觸京劇基本概念,親自體驗一些重要手法,並親眼見識戴著京劇面具的同學,整場演講相當精彩。鄭老師首先扼要地解說京劇形成的過程、戲曲的三功與四法五功,其次討論道具和臉譜的起源歷史,最後是行當分類與色彩的意義,各種主題交織在一起,對我而言也是很棒的京劇初體驗。鄭老師的演講非常吸引觀眾的注目,亦能激發觀眾的興趣。 京劇起源於清朝中葉時期,原來崑曲與徽劇於北京皆各有發展歷史,並受到當時社會的熱烈歡迎。此兩種戲劇後來融合而成了京劇。京劇在演變的過程中,也吸收了來自各個省縣戲曲的特殊優點,因而現在的京劇仍保有原來來自於別種戲曲的原始特色,可說是一種文化的活化石。 無論是什麼樣的戲曲,觀眾絕對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表演觀念,方能欣賞其精華魅力,且更進一步了解其意義所在。鄭老師首先說明戲曲的三功:基本功、把子功及毯子功。藉著實際功夫的演習,鄭老師解說基本功分類為腿部、手部及身段,皆各有其教練方式,絕對要練好,不然有老師用棍棒提醒,以後也會影響表演。現場同時也以刀劍兩種武器為觀眾演示耍槍花,藉此說明基礎動作與姿勢的主要重點及存在的意義。 稍微理解戲曲三功及掌握四功五法,有助於跟上戲曲的節奏。四功包括唱、念、做、打。「唱」這一種功又分為兩種發聲法,前者名為「真音」或「大嗓」,後者則為「假音」或「小嗓」。鄭老師示範「一」和「啊」的發聲方式,接著帶領師生現場起立親自練習。在將兩字唱出幾遍的過程中,聽眾培養了多一層的欣賞面貌。 觀眾對於戲曲基礎觀念有些了解,鄭老師接著說明京劇行當有何種類,基本上以性別、年齡、性格與身分地位為主要分類考量。共有男女、老中少年、文武及皇家、貴族、平民與奴隸等幾種分類,以此構成京劇各種角色,其中又以生旦淨丑為主。無論是服裝、動作、身段或聲音,在表演時都能體現各角色特質的異同。 臉譜藝術即為鄭老師研究的專業,當天他亦向觀眾更進一步分析臉譜藝術的起源故事及歷史上的演變。首先,主要三種來源為(一)遠古的祭祀:巫師與道士儀式前的梳妝打扮;(二)面具的移植:蘭陵王戴面具出征打仗;(三)藝術家的演進:藝術家在繪畫上的變化。其次,鄭老師解釋臉譜色彩。如今大致分為十種,各種色彩皆有其意義及其經典代表人物。舉例來說,紅色代表忠心,三國關羽即為代表;粉色代表老年,代表人物為嚴顏;綠色代表暴躁,以徐世英為代表。另外,還有神佛精靈的角色,通常是金光銀光閃閃,以孫悟空為代表。由於臉譜色彩種類眾多,因而為了幫助學習者牢牢記住京劇臉譜顏色有著一個順口溜,即為「紅忠、紫孝、黑正、粉老、黃狠、灰貪、藍勇、綠暴、水白奸邪,油白狂傲、神佛精靈,金銀普照。」 鄭老師分享了上述戲曲與京劇關鍵概念,觀眾當然得以滿載而歸。由於對京劇的意義何在已有初步的了解,相信將來觀看京劇時,必能欣賞較為深刻的意義。非常感謝鄭農正老師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