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有四位台大歷史所的研究生和九位ICLP的高程度學生在447演講室共聚一堂,舉辦了首屆國際青年菁英「鑑古知今」論壇。十三位同學以「自鴉片戰爭以來美中台等關係」為題,用華語進行了兩個小時既廣泛又深入的討論。論壇由ICLP資深教師陳立元老師主辦,在開場時她表示:「這場論壇是為國際菁英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臺,十分有建設性和學術代表性。」
參加論壇的台大研究生當中,兩位為碩士生,兩位為博士生,其研究方向多種多樣,而代表ICLP的參與者都是七級的學生,當時也都上陳老師的《中國近代史大綱》課程。每位與談人都有備而來,提前寫了摘要,裏面包括關鍵詞、主要論點和討論問題。輪流分享摘要内容之後,大家便開始自由談論,互相提問、應答,展現活躍的會場氣氛。
作為觀衆,我起初不免為ICLP的同學感到緊張。台大學生都是母語者,又是歷史系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期待語言學習者跟得上這樣的討論對象的節奏未免要求太高了?然而,沒過多久,我就發現沒有擔心的必要。在陳老師的薰陶下,ICLP的同學早已開始準備參與這樣一場高級、專業的學術論壇。很明顯大家都非常樂意參與對話,沒有一個人不全心投入。
以下簡單地概括會議的内容:
前半場的談話圍繞著戰爭、經濟政策和政治局面。同學的研討以鴉片戰爭為出發點,但討論很快就延伸到中美近年以來的貿易戰爭以及世界各國如今所使用的外交策略。辯論中特別突出的一個爭論點是:戰爭能不能被視為政治工具?一開始,看似大家都有共識,戰爭的後果不堪設想,軍事衝突非避免不可。然而,台大的蔡旻遠和巫承興兩位同學竟然作魔鬼代言人,勸大家不要把戰爭簡單化,在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理論之下,戰爭確實為有效的手段。不過,兩位無法説服ICLP的吳迪同學,他以本人當兵的經驗來説明他爲什麽不能接受,表示拒絕這個論點。這次互動融合了現實理論和實際經驗。
後半場的討論更多集中於軟實力、民族主義還有中華民國和中華民族這兩個概念。與會學生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定義提出許多獨到見解,ICLP的李喆同學提到人們講的故事就是軟實力,比方說中國講的中國夢,而經濟制裁則也算是另一種硬實力。同學們從不同的歷史角度論述觀點,激盪出精彩的火花,真正呼應論壇的主題「鑑古知今」。
觀看論壇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就是,這個活動遠遠超越了語言學習的框架。不可否認,ICLP同學跟台大同學的語言能力還是有明顯的差異,但在這個場合上,語言能力並不是重點。看見ICLP同學的表現,最值得注意的不是他們的話語有多正式、多流利,而是他們所講的觀點能不能引起共鳴,有沒有提供實質的內容和新的切入點。在後半的談話中,蔡同學停下來對ICLP同學說:「黃碧治同學的這個摘要寫得很好……你要直接把這個寫成一個論文,我覺得是OK的」,接下來又贊賞湯紫露同學的摘要:「你也是觀察得滿精準的。」不只蔡同學這樣說,整場論壇中,有好幾次台大同學特地稱贊ICLP同學的理論。從這些評論中,我就很深刻地感受到,論壇不僅是純粹的語言活動。ICLP的同學能夠在學術方面提出新穎的想法,讓台大同學從新的角度思考歷史議題,我個人認爲不簡單、不容忽視,九位同學確實很了不起。
此外,我也非常欣賞台大同學在這次論壇上的言行舉止。雖然陳老師一開始向他們說:「不要手下留情」,但最後沒有出現血流成河的畫面。四位台大學生非常周到,在準備期末考的同時還願意來跟ICLP的同學進行交流,在論壇中專心地聆聽每一位的發言,確認大家都有機會表達看法,為我們在學術界如何友善地對待第二語言學習者做出示範。這個論壇不僅僅是一個國際交流的機會,也具有廣泛、深刻的學術代表性,相信有幸參與這場論壇的每個人都能滿載而歸。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