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

比喻之美:以唐詩為例

The Beauty of Metaphors in Tang Poetry

  「唐代文學」讓你們聯想到什麼?毫無疑問地是杜甫、李白、王維等。是何種文體呢?應該是「唐詩」。由中國文學發展脈絡觀之,唐代堪稱詩歌之頂峰。自古以來,唐詩即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無價之寶。不可諱言,於現代全球化的時代,唐詩已成為世界共有的文化遺產。我研究的是比較文學及文學理論,即使不是中國文學專家,但現在我想要以「比喻」的角度為開發點來評析兩首耳熟能詳的唐詩。

  既然我們要究詰的問題是如何欣賞唐詩的比喻,我們就必須先問另外一個問題:何謂「比喻」?所謂「比喻」,顧名思義,即用某種事物來比方而說明另外一種事物。以上所說的「無價之寶」是比喻,他的功能是強調唐詩的價值。正因為價值是抽象的,較難於掌握,就可以利用比喻使它具體化。更嚴格來分析,可以將「比」字上溯到中國文學批評所說的「比」。「比」就是「由內而外」,換言之,心有情感,由於心理之情是無形的,是看不見的,因而詩人尋找存在於外界而足以代表心理,使它轉變為「有形」的文學作品。可以推王昌齡的一首詩為「比」的典型例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就後兩句而論,「一片冰心在玉壺」足以稱為千古傳誦的佳句,真令人歎為觀止。王昌齡送別友人辛漸之際,真摯之情溢於言表,卻不能批評說是露骨的,反而耐人尋味、韻味無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比喻技巧。為了表露出他廉潔清正、一塵不染之心,王昌齡訴諸比喻。 此句使內在的品德與想法「外化」為具體的意象,可說是神來之筆。詩人把他的內心寄託於「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比喻上,不得不說此比喻的玄妙之處在於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與具體的事物融為一體。

  接下來,我要玩味王維之《過香積寺》而分析他如何「以景喻心」: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泉聲咽危石」可以代表王維常用的,即從現象著筆,然後才說明原因。「咽」所形容的是因阻塞而發不出聲音的現象。不言而喻,此景物暗示王維的心理負擔。尾聯的「毒龍」具有佛教的弦外之音,在這裡也是比喻,代表的是心理難以抑制的各種慾望,這就顯示此首詩有所寄託的話,可謂精神的寓言。從此角度來看,「薄暮空潭曲」之「空」字就帶有佛教的色彩,真是情景交融,且「不知香積寺」非但代表王維未曾去過的地方,也是他未曾達到的精神境界。

  總而言之,這些比喻使內在而無形的情感凝結為可以欣賞的文學作品,如此方可觸動讀者內心深處。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