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對這個題目有興趣是因為上個週末參觀了台北國際書展,接觸到台灣幾家具有特色的獨立書店,滿載而歸,所以想要與各位閒談獨立書店的獨特性與未來。 我先從書的重要性說起,書奠定人類知識的基礎。由於絶大多數的書都經過千錘百鍊,因此有幾分權威性,有助於全民教育。橫的方面,透過書我們能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遊歷,縱的方面,可以跟前人,後人發生廣泛而深刻的交通。因此,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處在今日科技昌明的時代,網絡包含無窮的知識,似乎可以完全取代書,但是網路資訊過度多元紛雜,容易使人迷失,而且網路的發達,不但不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反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書店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獨立書店有何獨特性呢?根據我的了解,獨立書店的老闆往往針對某一主題,挖空心思收集特殊領域的書籍與參考資料,來滿足讀者的特殊興趣與需要,並提供了一個充滿温暖和善的場所,吸引有共同興趣的讀者,有機會彼此認識,產生集體感,並可以進一步互相交流,引起共鳴。 然而,主動去獨立書店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從整個市場來看,企業越來越集中,排擠中小公司,壟斷在許多行業裡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獨立書店的競爭力越來越低,幾乎毫無發展的餘地,面臨了嚴重的考驗,獨立書店的老闆也都了解經營這樣的書店是吃力不討好的,但因為興趣,仍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態持續努力。 因此,應該如此協助獨立書店的發展呢?根據我淺薄的看法,建議政府與學校當局應擔負起這個責任,比如,政府可多舉辦大型書展,讓社會大眾認識獨立書店,而學校也可提供圖書館的空間來讓有特色的獨立書店舉行特展,鼓勵學生接觸不同的知識來源;當然這些作法只能治標,並不能治本。政府應進一步以獎勵或是補助政策來資助獨立書店的經營。我真心希望這些具有特色的獨立店能確保生存,持續經營,提供愛書者一種不一樣的選擇,下次你如果經過一家獨立書店,請停下腳步,去感受一下獨立書店的特殊風格。 我之所以對這個題目有興趣是因為上個週末參觀了台北國際書展,接觸到台灣幾家具有特色的獨立書店,滿載而歸,所以想要與各位閒談獨立書店的獨特性與未來。 我先從書的重要性說起,書奠定人類知識的基礎。由於絶大多數的書都經過千錘百鍊,因此有幾分權威性,有助於全民教育。橫的方面,透過書我們能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遊歷,縱的方面,可以跟前人,後人發生廣泛而深刻的交通。因此,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處在今日科技昌明的時代,網絡包含無窮的知識,似乎可以完全取代書,但是網路資訊過度多元紛雜,容易使人迷失,而且網路的發達,不但不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反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書店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獨立書店有何獨特性呢?根據我的了解,獨立書店的老闆往往針對某一主題,挖空心思收集特殊領域的書籍與參考資料,來滿足讀者的特殊興趣與需要,並提供了一個充滿温暖和善的場所,吸引有共同興趣的讀者,有機會彼此認識,產生集體感,並可以進一步互相交流,引起共鳴。 然而,主動去獨立書店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從整個市場來看,企業越來越集中,排擠中小公司,壟斷在許多行業裡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獨立書店的競爭力越來越低,幾乎毫無發展的餘地,面臨了嚴重的考驗,獨立書店的老闆也都了解經營這樣的書店是吃力不討好的,但因為興趣,仍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態持續努力。 因此,應該如此協助獨立書店的發展呢?根據我淺薄的看法,建議政府與學校當局應擔負起這個責任,比如,政府可多舉辦大型書展,讓社會大眾認識獨立書店,而學校也可提供圖書館的空間來讓有特色的獨立書店舉行特展,鼓勵學生接觸不同的知識來源;當然這些作法只能治標,並不能治本。政府應進一步以獎勵或是補助政策來資助獨立書店的經營。我真心希望這些具有特色的獨立店能確保生存,持續經營,提供愛書者一種不一樣的選擇,下次你如果經過一家獨立書店,請停下腳步,去感受一下獨立書店的特殊風格。
在作家龍應台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這篇文章,龍應台描述她在一本書上,看了一個令她驚訝的故事。在臺灣一輛車子把小孩子撞傷了,可是根本沒有人停下來幫助孩子或者譴責司機。根據龍應台所說,這一類事件不但是隨地可見的生活常態,更證明了中國人怕事和自私。 但是這樣的悲劇不僅是在臺灣發生的,在紐約也有類似的事件。1964年一名叫Kitty Genovese的28歲女性,在她公寓大樓門前被人刺死了,雖然這個攻擊事件過了30分鐘才結束,而且還有38位目擊者,卻沒有人幫助她,或者給員警打電話,當時這個案件不但讓美國人恐懼,也使人思考目前城市生活的安全性。 除此以外,在中國大陸,父母也警告孩子別幫助陌生人。最近有一些受傷的人因為真的犯罪者已經逃走了,所以責怪來幫助他的人,結果行善的人變成被告人,最後卻不得不支付傷者的醫療費。儘管這樣的事件十分少見,但還是讓人擔心,而且也扭曲了公德心,對中國父母來說,幫助陌生人可能將惹禍上門。 龍應台所描述的現象,突然變得到處可見。根據心理學家所說,這個現象叫做「旁觀者效應」,而旁觀者效應的理論就是: 如果案發現場有很多人,個人就更不可能幫助傷者 ,換句話說,旁觀者越多,每一個旁觀者幫助陌生人的可能性就越低。總之,按照心理學家的看法,問題不在於一個人懦弱不懦弱,問題在於社會結構的因素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假使心理學家說得對,遭遇這樣的事件,我們都是出於無奈,只得忽視傷者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每一個人都還有選擇權。我同意龍應台的觀點,有的人碰到危險的時候,只會聳聳肩,搖搖頭,寧可閉著眼假寐,然而,有的人反而願意勇敢地面對危險幫助別人。旁觀者效應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與自己的品德。
大家都知道我們美國的信仰自由很有名,按美國的憲法,公民都有選擇宗教的自由。因此,很多人利用這個自由來創立新的宗教和教派。不過,有的人趁著這個自由來控制一群人,得到勢力和財富。我們把這些人所創立的宗教稱做邪教。頭一眼看,應該很容易區別宗教跟邪教,可是宗教跟邪教的分別不太清楚,所以人們可能偶然進入一個邪教的行列以後受到洗腦。 那麽,邪教用哪些方法來拉人呢?大部分的邪教徒本來就對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並且對現代社會抱著很强的不滿,因此很有號召力的邪教領導人會告訴人,只要他們屈服於領導人,他會提供一個儘管有什麽缺點都會接受他們、充滿了愛的環境。領導人還可能許諾信徒經濟上的穩定、身體的健康、靈魂永遠活著等等。 被他陷阱誘捕之後,這個領導人會利用一些辦法來繼續控制、洗腦他們。一個辦法叫做「情感轟炸」,這個比喻所指的辦法是領導人跟徒弟過分稱贊新來的人,爲的是讓他把好的情緒跟這個邪教聯繫在一起。另外一個辦法是吉姆.瓊斯用的就是請人小額捐款,再一步一步地增加捐款的數字,到他把所有的錢捐給邪教,最後由於沒有錢而很難出走。 爲了避免徒弟發現他們的「宗教」實際上是一個「邪教」,領導人會說邪教外的人都想要傷害他們、打破他們理想的社會。信徒在新聞廣播所聼見的、報紙所看到的都是反邪教的宣傳,只能相信領導人説的因爲他又聖明又愛你。 如果一個人能夠出走,長久處在邪教之下所受到的影響也很大。有一些研究指出以前信邪教的人比較容易生氣、多疑,偶然進入半意識狀態。一舉一動曾經受到別人的控制是這些症狀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