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學歷史的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研究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美國華裔的歷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歐洲和中國文化有天壤之別,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在美國的大城市,都融合在一起了。這個時代的中國移民對大城市的社會貢獻不可謂不少,其中最有影響力而代表上述的文化的,就是我今天要討論的美國堂口和同鄉會。 當華人開始來到美國時,因為外表與語言不通,他們在舊金山,紐約等城市的唐人街被區隔開了,不能在別的社區租房子、買東西以及跟白人互動,在主流的社會沒有社交機會,而成立了堂口與同鄉會,這些組織給了美國華人與同道者一起交流的空間,也扮演傳統宗教的角色。這些組織以為同姓的人有一樣的祖先,創造了他們背景的假神話,這種神話包括一個中國古典英雄,在他們的辦公室裡也放了這位英雄的神像。 由於他們被區隔開了,很少跟政府互動,因而常常變成犯罪的大本營。那個時代的政府官員不懂中文,無法控制堂口與同鄉會,堂口因此常常變成違法的賭博現場和鴉片中心,再加上,早期的中國移民為了蓋鐵道而來到美國,當時幾乎沒有女性移民,就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色情工業。不同的堂口也開始有了會員,而漸漸地開始控制所有的地盤,跟色情工業有關的衝突,成了一個真正的幫派鬥爭。 跟現代的唐人街比起來,雖然這種暴力和凌亂的環境,聽起來像是一個很遙遠的年代,但是芝加哥、紐約和美國古老唐人街的堂口與同鄉會都還存在,在唐人街的遊客平常只看到一樓的珍奶咖啡廳,很少抬頭看二樓的堂口, 所以我決定自行研究,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個組織的名單,但除了地址和電話號碼,沒有任何網站,何況是郵件。我打了幾次電話給他們,得不到答覆之後,我就直接進去了他們的辦公室,當時所有的人都很驚訝辦公室裡出現了一個老外,而拒絕跟我說話,我試了幾次之後,才找到了願意接受我訪問的人。 我發現堂口沒有媒體所說的那麼神秘,它們現在還是一個提供中國移民協助並發揚中國文化的地方,雖然現在的移民常常來自中國許多不同的地方,年輕和非廣東移民有更好的教育和英文能力,但現在的堂口主要是年長的廣東移民,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關係,這些老廣東移民常常在比較傳統的唐人街定居,而保留了唐人街原本的色彩。 雖然現在的堂口對唐人街的社交脈絡影響不大,但還舉辦許多維持人脈和鞏固面子的活動,每個堂口與同鄉會每年都安排一次聚會,並邀請許多當地的政治人物參與。一個辦公室的秘書告訴我,他們每年只開五次會,我進去的時候,大部分的堂口辦公室只有一群長輩吃著飯、玩麻將、聊聊天。 堂口鬥爭在三十年代已經結束了,美國堂口跟黑手黨的關係,乍看下沒有以前那麼緊密,但1988年芝加哥當局在芝加哥唐人街最宏偉的大樓-安良堂會所,破獲了一個非法的賭博組織,而且在地下室還有許多逃跑的捷徑,大部分的組織還相當低調,不願意讓如我一般的老外進入,雖然現在的狀況可說七分無虞,可是剩下的三分卻很難定論。 對現代的中國文化而言,美國唐人街文化和堂口也包括懷舊的文化特質,顯而易見的是大部分定居唐人街的移民,都是來自中華人們共和國,但在唐人街連一個共產黨或毛澤東的標誌都沒有,反過來說,支持國民黨和孫中山的遺跡比比皆是,紐約市和芝加哥唐人街最大的公園叫做孫中山公園,每個堂口裡也都掛著中華民國和美國的國旗,這些唐人街都有國民黨的歷史痕跡,辛亥革命的時候,美國的堂口還在發展,美國跟中國斷交之後,台灣政府設法投資支持這些組織,然而以現代眼光來看,這些遺跡十分奇怪。 現在的唐人街是由一個70年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組成,芝加哥與紐約現在也有中國領事館,但實際上,唐人街仍維持以往的生活。也許這些國民黨的遺跡能展現美國唐人街和堂口的獨特文化,表示既非單純中國,又非單純西方的文化,同時只在美國才能實現的文化,將各個國家的豐富歷史融合,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
正如諸位所知道的,我發現自己經常被困在兩個家鄉之間:緬因州和台灣。這兩個地方,我都非常喜歡,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緬因州非常隱蔽,那裡的人們享受私密並安靜的生活。而在台灣,更具體地說是台北,是一個繁忙的城市。從這兩點來看,台灣和緬因州似乎無法相比擬,其實不然,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人才外流。 人才外流牽連的層面相當廣2018年,中國實施了許多激勵措施,以吸引人才。這些措施包括稅收減免和高科技公司補貼,學術研究資助,甚至允許台灣公司參與中國的全球發展工廠。因此,許多行業已將業務轉移到中國,使台灣遭受莫大的損失。但中國在「激勵措施」的障眼法之下,隱藏其政治動機,進一步損害了台灣的利益、威脅台灣的生存。因此台灣人才紛紛離國他適。」 緬因州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多數的年輕人都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而離開緬因州。人才外流賠上的是緬因州的形象。緬因州向來被認為是度假盛地。不僅環境安靜,舒適,而且氣氛一般來說都很愉快,因此,許多老人搬到這裡享受退休生活。但這也導致緬因州被貼上「老人州」的標籤,沒有真正的「城市」或「城市活動」。幸運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引起緬因州各政黨的關注,甚至實施留住人才的新政策。其中一項政策是學貸退稅。某些符合STEM標準的大學畢業生,要是選擇在緬因州工作,貸款債務將由政府承擔。只要他們在緬因州工作,就能繼續享受這項稅收減免。這聽起來很不錯,但充其量不過是緩兵計。問題的根源仍然在於缺乏就業機會。於是年輕人自然而然地選擇搬到薪水較高的地區。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緬因州和台灣朝野上下都需要對自己的經濟進行整頓,大量投資各行各業。年輕人是社會的骨幹,經濟是維持發展的命脈。年輕一代往往對技術有更創新的想法,而老一代人卻寧可投資傳統產業也不要投資稍具風險的企業。如果這種情況繼續存在,就會阻撓創新,甚至於經濟完全停滯。因此藉擴大就業市場來挽留年輕人才是必須的,人才外流的問題畢竟非等閒可以視之。 縱使目前判斷這項政策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還為時過早,也可能是一路迢遙但經濟要上軌道的第一步一定是稅收優惠與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如果能透過這兩個好辦法,雙管齊下,緬因州和台灣的情況,無疑的,必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