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要跟你們講的是臺灣和美國原住民之間的差異。 上個週末,我跟我的同學們一塊兒去花蓮旅行。 在花蓮我認識了很多當地的阿美族人。 根據他們的分析,臺灣原住民跟日本人,中國人接觸了以後,他們傳統的社會組織就開始改變了。 對他們來說,外國人越多,經濟的問題就越多,社會的問題也就越多了。幸虧在傳統上臺灣原住民很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要不然他們的傳統可能已經完全消失了。不過,在經濟上,主要的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購買力, 因此有失業上的問題。 雖然他們在法律上跟其他民族平等了,可是因為種族歧視的緣故,結果,實際上,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仍然很低。 聽他們所談到的各方面問題了以後,我就不知不覺地發現他們的情形跟美國蒙大拿原住民的情形差不了多少。換句話說,像臺灣原住民這樣的的問題,美國也不是沒有。 在過去幾十年,美國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也許可以維持,可是跟來自歐洲的人接觸了以後,情形就開始不同了。 美國原住民一般來說在社會上占比較低的地位。 除此以外,他們常常有美國最高的酗酒率。但是,除了有共同的缺點以外,其實蒙大拿原住民跟臺灣原住民相同的地方很多,不同的地方比較少。 比方說,蒙大拿原住民像阿美族一樣特別重視環保觀念。他們也得靠自然資源來維持他們的生活。 總之,根據我個人的觀點,關於原住民的社會問題,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臺灣,每一個國家都有共同的問題。 換一句話說,臺灣原住民的問題跟美國原住民的問題比起來,大概不過是程度上的分別。 根據我過去的考察,雖然他們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我相信,他們一定會進一步改良他們的社會。 由於時間有限,我的演講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
在男女平等觀念上,各國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那就是說,男人的地位比女人高。雖然,其他國家的男女不平等情形比美國的嚴重,可是美國社會仍受到這個問題的影響。 比方說,在一些公司中,婦女的工資比男人的少,尤其是一個女人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之所以跟賺錢有很深的關係,是因為母親從產假回來工作時,常常受到一個「母親的懲罰」,這個名詞的意思主要是講,為了照顧新生兒,大多數女人休產假或者暫時調整工作的安排,一些公司認為這種行為不專業,因此母親回來工作的時候,她們的工資減少了,大概地說,多數的女人不知道她們的工資減少了,所以她們不抱怨,不過,要是男人的妻子生孩子,他卻能收到一種「父親的獎金」。我認為這個現象仍然存在,因為許多人不知不覺地認為男人應當賺錢,並且婦女應當照顧家庭,既然在公司裡,工程師、電腦程式員等等的職位,算是「男人的職業」,也就是在這些職業中,婦女比男人的錢賺得少。 每100個女孩出生時,同時也有115個男孩出生,以傳統的思想來說,父母寧可生男孩,而不生女孩。尤其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時代,因為一個女人結婚以後,她得從夫姓,然而,一個男人結婚以後,他的姓不會改變,再說,父母老的時候,由兒子賺錢奉養他們,並且由妻子照顧家庭和他的父母,因此許多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思想,然而,這種思想產生了一些後果,比方說,要是中國有更多男人,女人結婚的數量也就愈來愈少,尤其是很多男人不要跟「剩女」結婚,那就是說,妻子潛在的數量將愈來愈少。
學生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很努力地學習以外,不僅得考慮未來的計畫和機會,而且還得思考在社會上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般人都知道大學生特別忙碌,不過,只強調特別忙碌未免太膚淺了。教授常常告訴學生上課所花的每一小時,在課外都應該至少做兩至三個鐘頭的準備。由於一般學生每學期得修十五個學分,因而學生可能每一個星期都得花四十多個小時來準備,然而這樣的狀況,就得忽視比較複雜的科目,例如數學、化學、工程和其他很較難學習的科目,而這些科目,不管是在大專或名牌大學,學生為了複習和準備課本的內容,可能都得花六十多個小時,因此,可以把課外活動與學習時間並重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 大學畢業的時候,許多學生的問題仍然存在,他們可能發現所學的專業,不能反映公司真實的需求或工作的薪水。而這樣的情況又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一般人得再上大學得到更高的文憑,或學習另外一項專業,這樣一來,就讓學生背負更重的學債,造成許多人上不起大學。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學生和大學都要負相當的責任,學生應該想一想大學文憑是否有助於找工作,社會也需要破除「大家都要上大學」的盲從觀念,大學的錄取標準也應該更嚴格,這是因為一上大學就被當的學生不少,造成沒有好辦法來解決問題,除此以外,社會上年紀越大的人,從事水電工作的人越少,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選擇去讀職業學校,畢業後從事這類工作,要不然很快就會缺少從事這類重要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