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顯然不是五分鐘能說明清楚的,但是我卻覺得可以提出一個根本的觀念來。根據這個原則,我想分成兩個部分。先談為什麼這個觀念這麼重要,再談怎麼追求。 第一個問題是:同理心重要嗎?說實在的,相當重要。也就是說:民眾沒有同理心,就沒有穩定的城市。也就沒有穩定的社會,國家。因為沒有同理心的關係,人們很容易討厭所有跟他們相反的人,而且,發生壞事的話會不願意彼此幫助。這是因為沒有同理心的人對事情的觀點只有黑和白,我不喜歡或不瞭解你,我對你其實沒有任何責任,為什麼我非幫助你,原諒你不可? 那麼,其次,怎麼追求同理心?我的觀點是這樣:經驗以知識為師,知識使你理解事情的道理,因此理解是同理心之母。因為有同理心的關係,有人會願意關心別人,用他們的能力做對的事,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影響大多數的人民。但是,有一個問題。可能只有少數人有這樣的觀點。怎麼辦呢?注意自己的觀點和做的事,因為同理心的影響從自己個人開始。一個人有同理心會產生影響,會讓別人也去追求這個原則。這樣一來,會讓越來越多人瞭解和產生同理心。 換句話說,改變社會的責任在每個人的手裡。這種話不是說的比唱的好聽:是真的。我認為所有的人不要老大徒傷悲。希望我的觀點能激勵大家思考一下。謝謝你們洗耳恭聽。
美國現在有一種特別流行的飲食方式。 這種飲食並不是傳統的飲食,而是最近才開始流行的。 那就是說,完全不吃澱粉,只吃脂肪,青菜,和蛋白質而已。 這個方式非常有效果。 不但能減肥還能感覺很飽。 一般的飲食都重視吃少一點,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既能吃飽居然又能減肥,好像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飲食。 人的身體幾乎是利用蛋白質來形成肌肉,然後依賴醣類食物或澱粉來補充人的精神和體力。 如果你的身體營養已經夠了的話,身體就會把多餘的存成肥肉。 要是你吃的不夠, 或是你的身體已經把營養都用掉了, 那你的身體就會開始利用你的肥肉來增加你的體力。 一般來說, 傳統的飲食都是利用這個想法。 吃少一點, 並且利用燃燒你的脂肪的卡路里,才能減肥。 那要是你不給你的身體醣類食物或澱粉呢? 既然你的身體沒辦法利用這方面的營養,它就會馬上開始把你的脂肪變成熱量。 過了幾天,再不吃醣類的或澱粉的食物,你的身體就會開始優先用脂肪來補充體力和精神。 按照這個方法,身體就會又用到又消耗脂肪。 在這個情形下,你非有耐心避免吃醣類食物或澱粉不可,這是因為你的身體要是發現有醣類的食物,就立刻變回原本利用澱粉來補充體力了。 而且,你會必須要重新開始再花幾天恢復你的飲食。 如果要用這種方法來減肥,那一定要對吃很講究。 要不然就沒效果,因為你的身體的消化順序不會改變。 總之,這個飲食雖然會吸引很多人,但實在是不容易!
其實,「環保」標語早就變成老生常談了,然而,好像任何環保政策對民眾都是不痛不癢的,去年聯合國明白指出,除非世界各國確實地執行嚴格的環保規定,否則,年平均溫度將在百年內至少比工業革命前提高三度,不過,根據最樂觀的預測,想把升溫控制在一點五度內仍有機會,但是,單單升高攝氏0.5度的暖化,就足以造成自然生態不可收拾的傷害。 我們在嘴裡大喊「環保」,在行動上卻對推動環保袖手旁觀,我們把溫室效應歸咎於別人開車、養牛、汽車不夠好、產業不環保等等,然而,我們卻遲遲不肯自我反省,試圖看清我們個人對環境所留下的破壞痕跡。 上述的環境問題是不能忽視的,但我認為它們只討論到環境問題的一部分,大自然之所以遭到人類肆虐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過度消費跟浪費資源,舉例來說,有人每年買新手機,並拋棄舊手機,製造一個手機需要多少有限的自然資源呢? 在取得那些資源的過程中,環境被破壞得如何呢? 我們尚且浪費了這樣的高科技資源,更不用說無所不在的塑膠袋、吸管、瓶子等廢棄物了.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是不是使地球變成人類的垃圾桶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試圖減少消費,就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只要大家出一份力,將使垃圾大幅減少,不至於讓不必要的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氾濫,工廠也不會浪費資源,以及污染環境來製作不必要的東西。 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並說這樣做根本不能減少全球暖化,我想這些人把我的意思弄錯了! 若不重視環保,久而久之,垃圾問題將變成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我之所以以此為例,是因為我們可以用這個角度來看其他必須正視的問題,譬如,許多人寧可搭計程車,乃至開私人汽車,也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對這個問題出一份力,不必等政府出手。 當然,大家無法達成一致的共識,而且這樣的小動作未必有效,但是這樣做,至少不會心虛,不會後悔我對於解決世界混亂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今天要再次跟大家分享,我在大陸和臺灣感受到的文化差異所帶給我的衝擊,以及一些學習中文的感想。 誠如您們所知,本學期我上了高級程度的中文課,您或許以為我會選擇高深的話題,例如臺灣政治、兩岸關係、美國大選、中美貿易戰等等,其實不然,一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無法進行深入的討論,再來,現在已是下午三點,老師們已昏昏欲睡,看到您們面無表情的臉龐,我只想真誠地說一聲: 「老師們辛苦了!」因此,接下來我只希望盡最大的努力,以博君一笑。 過去一年半,在 ICLP的經驗可謂一波三折,剛開始的時候,獲得成就感並非難事,而每個小小的成就,都可成為鼓勵你繼續學習的動力,成功與小七店員溝通;有足夠的自信在酒吧裡跟美女聊天;舉辦熱炒派對等等。然而,大家都瞭解,我們所選的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中文學習時間的推移,瓶頸期也會到來,這時候想要取得進步,真可說是比登天還難,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學習過程屢遭挫折時,複習四、五個月前所學材料,是重拾自信的最佳方法。 不過話說回來,學習中文並非完全痛苦的過程,當然也有好處,但我指的並非可以預防艾滋海默症,或是通過擁有可跟十多億人溝通的語言能力,而獲得較佳的工作機會,我所指的是,可以享受一些簡單快樂的冷笑話,譬如: A或C哪個比較高? 答案是 C ! 因為 A比C低?→【A,B,C,D】 Spiderman 是什麼顏色? 是白色!因為 「是白的man」! 我很高興大家似乎都很融入這些玩笑,但無論如何,不管學了多久中文,想要清楚地瞭解每個詞的用法,仍是談何容易,我想利用剩下的時間分享一個故事。 這一次我跟心儀的上海女生在微信上聊天,有一天聊到日常,我告訴她:「今天有人問我生日時想要什麼禮物? 並且答應我回美國時,會來機場接我,並順便帶我去吃飯」。這位女生看到以後,就問我:「他常常聯繫你嗎?」我回答:「對! 他每隔兩三個禮拜就給我打電話,同時關心我的生活近況。」「他是誰?」女生又問。 我立刻發覺,從他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下,對方的身份可能很容易引人遐想,由於我不知道該如何說明我跟這個人有啥關係,同時也為了減少她的懷疑和嫉妒,因而我匆忙查了Pleco以後,告訴他 :「他是我乾爹」,輸入資訊後,開始慶幸自己成功躲過一「劫」,不幸的是,像大部分男人一樣,我的回答只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她等了很久才回復,乃至久到我以為他可能睡了一覺,她發了一個表情符號問我 :「原來你有乾爹啊?我說:「是的,他是我的乾爹,我們的關係不但很親近,而且在許多方面,我都依賴他的指點。」隨後她又寄了一個貼圖,表示她仍然十分困惑,所以我把Pleco乾爹的定義寄給她,然後她捧腹大笑說: 「我懂了!我懂了! 可是,『乾爹』一詞在中文裡,有另外的意思。」 雖然,我知道我沒辦法完全安全地避開這樣的語言障礙,因此,回上海找到工作之後,一定還會繼續學習中文,您到上海的話,歡迎您跟我聯絡,一起去喝一杯;我回臺北的時候,也一定要回到ICLP,跟世界上中文教得最好的老師,在熱炒店裡團聚。謝謝大家!
從科學家在70年代發現臭氧層破洞以來,對於環境危機所提出的證據,不停地增加,然而,難以置信的事實是,竟然還有人以為環境危機所引起的後果,將不涉及人類社會本身,這種話初聽有些道理,其實是昧於社會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結果造成解決問題的對策無法應急。 權力階層希望通過傳統原則,所維持的經濟成長,無法和環境危機威脅的社會巨變相比擬,昆蟲物種的絕跡不但損害生物多樣性,而且擾亂食品生產鏈, 沙漠的擴大將導致集體遷移以及資源不足所產生的衝突。 環境危機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平均溫度和極地冰層超過了臨界點,大型的氣候變化就非人類所能左右了。有科學家認為,極地冰層的溶化已經超過了臨界點,於是接下來的幾十年,南極冰蓋將有所消溶,格陵蘭島的溫度表現上升趨勢,乃至每年夏季北極冰層完全溶化是在所難免的。 基於形勢所迫,人類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不過,如果沒有政治上改革的決心,哪來實際上的變化?從各國「反對環境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行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不難看出環境危機已吸引了所有西方普通百姓的注意,他們對環境危機的意識雖然還不如對傳統政治問題的敏銳度,然而,總算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持之以恆地關注環境變化,將有可能形成政治上的改革行動,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保護環境的「臨界點」,唯一的問題是,環境變化與公眾的關注,哪種趨勢將先達到「臨界點」呢?這確實是值得人類進一步探討的議題。
1997年香港回歸了,這個巨大的改變使社會產生不少新現象,其中人口交流的重要性,尤其非等閒可以視之。香港對大陸開放自由行之後,不但加速經濟一體化,而且成千上萬的大陸孕婦去香港生孩子,為的是讓孩子擁有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 而香港邊境對面的深圳,也在此時一躍而為中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1980年中國政府把深圳定位成全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結果深圳人口因此激增,近20年來,深圳人口從600萬增加到1200萬。 因此深圳所謂的「單非」和「雙非」家庭越來越多。「單非」指的是只有父親或者母親為香港永久居民;「雙非」則指的是父母雙方皆為內地居民,但由於生育旅行或者其他的因素,孩子仍為香港永久居民。 隨著深圳人口激增,深圳公民福利陷入了夾縫,於是2005年深圳當局採取了因應對策,規定戶籍非設在深圳的孩子不能免費上深圳公立學校。多半「單非」和「雙非」兒童沒有深圳戶籍,基於此原因,很多學生開始去香港上學,為的是享受香港政府提供的12年免費教育。就是由於以上所提到的社會、經濟,甚至於法律上的因素,才產生了所謂的「跨境學童」現象。 按照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近十年來,跨境學童激增,2010年只有一萬人左右,到2017年跨境學童人數增加到3萬人。這些學生每天早上通過海關去香港上學,而下午返回大陸,一共花費了3到5小時。除了浪費很多學習和活動時間以外,跨境學習也產生了一種自我認同危機。中國導演白雪很關心這個問題,她所認識的跨境學童表示:「我們在深圳有家,可是沒有朋友;在香港有校園生活,卻沒有家。」 不可諱言,跨境學童反映了戶籍制度仍未完備,特別在教育方面,戶籍制度導致不少尷尬,乃至不公平的情況。除此之外,這個現象也顯示教育跟身份是分不開的,此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確實值得大家進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