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班開學前,ICLP舉辦了幾場教學工作坊,其中我和同事們分享、報告的是一些對華語語音教學的經驗和建議。會後我收到了多位同事們的回應表示,從該工作坊中獲得了相當實際的益處;之後,電子報主編陳薌宇老師也親自前來邀請,希望我能在電子報上和世界各地的華語老師們一同分享這些語音教學研究上的成果。其實這些年來,我也曾私下和多位同事們分享過這些華語語音教學上的觀念以及華語發音教學和實際糾音的方法,同事們每每表示「相當有用」,因此思忖之後,決定還是不揣簡陋,接受陳老師的邀請,整理自己過往的一些文字來分享,期盼能拋磚引玉,引發老師們華語語音教學的探索與討論,和大家一同來提升、精進華語語音教學的品質和效率。由於電子報每篇文章篇幅有限,這次我們就先從華語語音教學上公認的最大難點—聲調—開始談起吧! 談到華語聲調,其最重要的區辨特徵主要還是音節中音高變化的特定模式;從音樂學上來看,其實我們也可以將華語各個聲調理解為一段在音節中完成的、具特定音高變化走勢的旋律。而所謂旋律,也就包括了特定的音高、音長和音強的變化模式。以下本文就針對華語各聲調的聲學特徵及發音描述建議一一進行說明。請特別注意本文對華語第二聲及第三聲的描述。 一、 華語第一聲(陰平) 聲學特徵:高平調 華語第一聲為高平調。所謂高,是指其調值在說話者習慣音域的最高一區。儘管在語流中,華語第四聲(去聲) 在句首音節起調往往高於陰平(吳宗濟,1992),但大多數文獻和華語教學材料還是將陰平調值描述為調域的最高點。根據吳宗濟(1994)的研究,陰平與上聲的最低點差距約為一個倍頻程,也就是樂理上的八度或十二個半音的距離。 教學上常見的問題是,學習者所說的陰平調值往往趨近整體調域的中央甚至更低,在這樣的其況下,若與其相鄰的前後音節為帶高調的第一、第二及第四聲,則有可能會造成聽辨上的困擾或偏誤,因為調值相對較低的陰平有可能被判斷為以相對低音為主要特徵的第三聲。 此外,在粵語以及越南語中的平調和緩降調的調型同屬一個聲調(調位),因此這兩個語言的母語者往往會將華語的第一聲與第四聲混淆。且越南語及泰語中的平調都落在中音域的中平調,相對於華語就偏低了,在教學上,教師應提醒學習者注意提高調值。 發音描述建議:中重,淡入、淡出;調值555 根據林茂燦(1995)的研究,北京話聲調信息存在於主要元音及其聲學過渡上,與聲母、介音或鼻音韻尾或元音韻尾都無關。聲譜儀上出現的調頭和調尾並不是人們特意產生的,而是聲帶從鬆弛狀態進入緊張狀態的過程無意中所產生的,人們特意產生的只是在調型段(響度較高的段落)裡的基頻。在判斷聲調調值及調形時,這些被聲譜儀記錄下來前後的升降調型只要音量不是太大,在華語語音聽辨上都會被忽略。 從嗓音產出的觀點上來看,當人要產出一個平調時,要將能量專注在主要元音上,讓其響度最大,也才會在主要元音上產生音強峰點,並且避免將其他音段說得太響而產生其他被注意到的音高變化。因此從音強變化上來看,本文建議將平調描述為「中重」,並輔以「淡入、維持音高、淡出」(fade in, sustain, and fade out)的口訣來描寫語音強度的變化,以避免在音節前後音段擠壓喉嚨,造成調值出現明顯的升降,而被判斷為升調或降調。 語音高低的判斷需要靠前後音段進行對照,而平調相對於升調或降調,也需要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讓聽者確定調值不會再有所升降。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將華語陰平以五度三碼標調法描述為555。 二、華語第二聲(陽平) 聲學特徵:高升,調閾寬度約為四個半音(semitones) 根據趙元任(Chao,1956)的聲調研究資料記錄文獻以及洪于惠等(2009)及徐振峰(2010)的研究,陽平的起點到終點的調閾寬度平均僅有大約四個半音,也就是樂理上一個大三度(相當於do到mi或降la到do)的距離;而陽平的終點在沒有語調音高下傾或音高降階的情況下與陰平同高。相對於華語一般陳述句平均音域寬度或單字調的全調域寬度十二個半音(吳宗濟,1994)而言,以五度制中的35(從全調域中點升到最高點)來描述華語的陽平,顯得調閾太寬、起調也太低了(從全調域最高點往下數四個半音,距離全調域十二個半音的中點還差了最少兩個半音)。 五度制標調法對比12個半音音程 發音描述建議:起調較高、較輕,重音在後;調值455 華語第二聲的尾音與相鄰的第一聲同高。從發音及語音教學觀點上來看,若以五度制的中點3來表示陽平的起點,容易使得母語調域原本就比較窄(如英語)或母語平調調值為中平或低平調(越南語、泰語)的學習者把陽平起調說得太低。且由於受到人體生理所限,一般而言,說升調上升速度較慢,因此二聲的起調不能太低,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達不到音域頂點的音高目標。 以五度制4來標陽平起點不僅較符合母語實際情況,也能提醒學習者把陽平起調調值說得高一些,調閾說得窄一些。 根據前一節所提到的聲調目標相關理論,我們知道二聲的後段,也就是頂點的高音為音強峰點所在。 本文建議在教學上將華語陽平描述為「高升,五度三碼調值455,後段重」。 三、華語第三聲(上聲) 聲學特徵:基本型(半上)為極低平調; 強調型(全上)為前重的低升調 趙元任(1932,1933)最早提出「半上是低降或低平」的概念。王力(1979)也曾明確指出「北京話的上聲基本上是個低平調」。 吳宗濟(1981,2004)等學者在進行過聽辨實驗研究後認為,上聲在連調中的特徵就是低。上聲在單讀時雖是降升調,但在連讀時多變成低平或低降,其聽辨特點就是最低,與其他調位毫不混淆,故可以只用「低」來表示。 在華語上聲這個調類中,低凹、低平、低降、嘎凹(帶嘎裂聲的凹調)不同調型都存在。這種以低音為基本聲調特徵,卻又不在音系中形成語義對立的調類,朱曉農稱之為「純低調」(朱曉農、章婷等,2012)。 Maddieson(1978)從調位認知觀點認為,平調就是一種「以水平音高為其可接受的變體的聲調」。而這種定義不考慮那些由於和鄰接聲調及音段聯合發音、跟語調模式重疊,以及因邊界現象而產生的音高變體,這些可預知的表現為升調或降調模式的變體不足以說明這些聲調的基本特徵是音高的滑動。 華語上聲究竟是低平還是降升之說在語音學界爭論了好幾年,石鋒及冉啟斌(2011)引用Maddieson的話說明,一個聲調可以有各種調位變體,只要其中有一個變體是平調,那麼就可以認定這個聲調是平調。普通話的上聲的變體可以有很多,214、213、212、21、11和35等等,其中恰好有一個是平調,根據Maddieson對平調的定義,華語上聲就是個平調。 沈炯(1999)進行華語雙音節語音實驗後認為,當有後字參照音高時,上聲調的低的特徵容易被聽者感知,因此上聲調在前字位置的感知範疇佔優勢;而位於後字時,上聲調處於邊界位置,缺少了後字參照的幫助,低的特徵難以被感知,於是處於邊界位置的上聲出現了「中音區尾音」,即音高由低點略升,「以對偶關係支撐上聲低音特徵」,即以尾音的高來為自身的低作參照。上聲的升調或曲折調實際是邊界調的表現,是上聲位於邊界位置的變體,而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上聲基調核心段是低音區平調。若被強調的上聲音節不處於明顯停頓前,則上聲音節主要是靠抬高其後音節的音高值來間接實現強調。換言之,[214]的2是發音生理的調頭,4是邊界現象的調尾(沈1994;1999),就區辨音位而言,都可以略去。上述文獻的探討也正說明了上聲單字調為何多為帶了升調尾的「全上」。 發音描述建議:基本型(半上)為中重音節;調值111。強調型(全上)為前重音節;調值114/5 筆者認為,從教學觀點上來看,若將上聲描述為214,容易使得學習者過於重視「降」和「升」,而忽略了上聲更重要的特徵:稍長的低音段。有意識地去製造降調,聽覺上容易與去聲混淆,而若未先發出延長的低音調段就製造升調,又容易與陽平混淆。筆者推測,上述現象正是長久以來使得華語上聲偏誤問題在所有聲調中頻率最高的原因。若將上聲描述為「極低平」,「極低」的概念自然會帶出擠喉的喉部肌肉動作,在調首呈現出些微的降調部分。而尾音揚起的所謂「全上」只會出現在語流停頓前,並且語用上多是為了強調該詞或該音節,根據統計,因此應視為強調型。 上聲基本型(半上)既為平調,在教學發音實施上可描述為中重,以避免製造太過明顯的調頭和調尾而在聽覺上成了高降調或降升調。 上聲強調型(全上)低音區較長,在教學上可描述為前重,使所發出的語音音高折曲點延後。 本文建議在教學上將華語上聲分為基本型與強調型,強調型只能出現在語流停頓前的音節,並且語用上多是為了強調該詞或該上聲音節。本文建議將華語上聲基本型描述為「極低平,五度三碼法調值111,中重」,而將上聲強調型描述為「低升,五度三碼調值114/5,前重」。 四、華語第四聲(去聲)特徵 聲學特徵:高急降調 根據吳宗濟(1992)的研究,在普通話中的句首音節,一般去聲的起調比陰平的起調高些。吳宗濟推就其原因在於,發第四聲高起調時,聲帶肌和其相應的肌肉如環甲肌等,都會比發低起調時的情況緊張些。《語音學教程》(彼得.賴福吉、凱斯.約翰遜,2018)一書中也提到,即使在喉部肌肉活動沒有增強的情況下,肺部呼出氣流的忽然增加也會引起高調。 發音描述建議:前後皆重的高急降調;調值5⁺11 趙元任很早就發現,兩個去聲相連,前一個去聲音高值變「53」,最早趙先生是將這個變化當做變調,因為兩個去聲差異實在太大,後來趙元任(1979)又把這一變化看做兩字詞聲調格局的共性,而非去聲相連所獨有;也就是把雙去連調調值的變化當成是一種人在說話時,在呼吸與呼吸之間的語音段落中音高逐音節下傾的現象(declination)。趙元任後來多次提出去聲沒有53的變調形式,而將53視為一個小51。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除非發現學習者有把四聲音節說得過重、過長的現象,否則不用特別強調這個細節。只需要告知,若非在停頓之前,四聲不一定會降到最低音即可。 華語四聲是個急降調,在發聲上可透過快速擠喉或者橫隔膜向上頂的動作來達成。這與泰語、粵語及越南語在平調之後再加降尾的調形有所不同。另外,如前所述,華語第四聲起調往往高於相鄰的第四聲,因次在五度標調系統5的調值右上方加一「+」符號,表示比相鄰的一聲調值還高一些(1-2個半音)。 本文建議在教學上將華語去聲描述為「高急降,五度三碼法調值5⁺11,前後皆重」(若不在停頓之前音高不一定會降到底)。 以「五度三碼法」觀念繪製之聲調圖(徐振峰,2010) 參考文獻 Chao, Y.R. (193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glish Intonation (with Amenrican Varients)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2006),110-197,2006。北京:商務印書館。 Chao, Y.R. (1933).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2006),198-220。北京:商務印書館。 Chao, Y.R. (1956). Tone, Intonation, Singsong, Chanting, Recitative, Ton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 Composition in Chinese.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2006), 596-611。北京:商務印書館。 Maddieson (1978) Universals of Tone, In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 J.Greenberg et al eds.) ,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335–366. 王力(2013)。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石鋒、冉啟斌(2011)。普通話上聲的本質是低平調—對『漢語平調的聲調感知研究』的再分析。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345期),550-576。 朱曉農、章婷、衣莉(2012)。 凹調的種類—兼論北京話上聲的音節學性質。中國語文,第5期(總第350期),420-436。 吳宗濟(1992)。普通話零聲母音節起始段的聲學分析。第三屆人機語音通訊會議。桂林。收錄於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2004),113-125。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宗濟(1994)普通話語調中短語調群在不同音階下的調域分布初探。收錄於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2004),320-328。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炯(1994)。漢語語調構造和語調類型。方言,第3期,221-228。 沈炯(1999)。漢語音高載信系統模型。石鋒、潘悟雲主編《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華誕》。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彼得.賴福吉、凱斯.約翰遜(Ladefoged, Peter & Keith Johnson)(2008)。語音學教程(第七版)。A course in phonetics(seventh edition)2005, 2011, 2006。 張維佳、田飛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茂燦(1995)。北京話聲調分布區的知覺研究。聲學學報。第20卷第6期(總第104期)。10-23。 洪于惠、范美媛、徐振峰(2009)。應用網路課程於語音偏誤標記及語音教學作法之實證與探討─「臺大華語」語華語學習者之語音改正。第六屆華文網路教育會議。台北:僑務委員會(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術執行)。 徐振峰(2010)。以「五度三碼中文聲調標示法」談中文聲調教學。2010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徐振峰(2019)。華語聲調特徵在二語教學中之描述及其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論文。 趙元任(1979)。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各位同學,我今天要形容一下現在年輕人大學畢業時,所碰到的現象。首先我要說明這僅僅是我個人在美國念大學的一些感想而已。 每逢大學生要畢業的時候,他們一方面興奮地期待著未來,另一方面卻也感到不少的壓力。原因在於畢業典禮不僅是慶祝我們完成學業,同時也代表我們一旦畢業了,就到了一個新的路口。當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覺得我的前途完全是個未知數,曾經考慮過是否要留在美國工作。雖然對很多外國留大學生來說,那就是所謂的最理想的情況但卻不是我的志願。所以勉強留在美國對我來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時候我不敢向別人表示我有回亞洲的計畫,因為我認為那聽起來好像我在美國求學很失敗似的。再加上,似乎每天都聽到有朋友跟Google簽了工作契約 ,不然就是被一家有名氣的研究所錄取了。由於大家看起來都很上進,都很積極,無形中在我的心裡產生了一些擔心。 很多大學生覺得念大學就是為了將來找工作或是進研究所,因此校園裡失去了那種重視充實知識或發掘興趣的風氣了。這樣一來,在學生心裡產生了兩種感覺,一種是「失敗感」,另一種是「騙子症候群」。失敗感的產生經常是因為我們想達到一個不切實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把自己跟別人做比較,比較的時候又認為自己的成就無法趕上別人的成就。就算我們瞭解我們不過是大學生而已,也希望自己在生活的各方面能儘快取得成功,沒有耐心花時間等待。第二種,“騙子症候群”指的是一種心態,抱著這種心態讓你相信你所取得的成功都只是因為運氣好,因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像是一個騙子。根據我的觀察,從來沒有這兩種心態的大學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有的學者認為大學生的這種心態足以反映出年輕人太敏感,不能擔負工作上的壓力和責任.那未免太簡單化了!連一些大公司的總經理和某些國家的領導人都坦承曾經遭遇過這種感覺,何況我們一般人呢?客觀的講,隨著社會的變遷,年輕人的壓力也來自方面。比如說求職時的條件越來越嚴格,很多公司對求職者的學歷和經歷是同樣並重的並重。我們怎麼樣才能使大學生擺脫心裡的這些陰影呢?或許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可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維持心裡的健康,而且要對精神疾病有比較全盤的瞭解。大學生有這種心態並不是丟臉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跟學校當局共同面對的問題。
今天我要談的題目是留學生的責任感。我要說的當然不是客觀的研究,而是我過去5個月在台灣留學的一些感想。由於留學生處在文化不同的環境影響之下,很容易就失去了重心。那就是說,我們一旦來到新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很新鮮,就知不覺的忽視了學習。再說作為一個留學生,我們也都得負文化交流的責任,因此更要主動尊重我們所住的地方的文化。 對我來說,在ICLP大部分的學生在台灣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也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可是留學,這件事,也可以說是有雙重作用的。我的意思就是體驗這裡的當地文化和生活對我們的教育雖然也有有形的收穫,。但是我們都知道能夠做到遊玩與求學並重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如果台灣的文化很吸引人到忽視學習的程度,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沒有責任感嗎?這個例子未免太矯情了。那就是說,我們要每天都要努力趁上課的時間學最多的事情,也要趁週末的空檔去看台灣。這樣才是最有責任感的留學心態。 雖然我們都喜歡學中文,但有的時候我們都被動地準備課文,勉強寫演講。ICLP的老師不常當學生是值得慶幸的。可是這樣的學習風氣可能會造成學生落入求學心態每況愈下的情況。其實我們班的學生素質都很好,因此我剛剛提到的跟我們的經驗並沒有關聯。當然有一些留學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驗而翹課,這樣的情形顯示了有的留學生缺乏理想的責任感。 我們外國人在這裡也要扮演文化交流的角色。作為這樣的人我們先要主動了解台灣的文化才可以給當地人最好的印象。如果一個大學生心不甘情不願來到台灣留學,那就沒辦法發揮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不會自動尊重這裡的文化。畢竟這樣的學生沒有責任感,可想而知一定不願意學以致用。我們年輕人,由於有特別的機會可以出國留學,因此只要我們努力跟當地人彼此了解才算是有責任感的留學生。再說我們要從全球化著眼,否則我們的就沒有前途了。
我們TOCC的學生剛學完「中國的語言」,可是課本好像謊報了臺灣歷史似的。臺灣人到底為什麼能說那麼標準的中文?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要從過去幾百年來臺灣的語言政策開始。 講到臺灣歷史,一定要把每段殖民時期分開講。儘管原住民已經在台灣本島生活了五千五百年左右,到目前為止,荷蘭、西班牙、中國大陸跟日本都進行過殖民統治。因為殖民化的關係,臺灣所謂的「國語」的定義事實上比較籠統,不太容易說明清楚。 嚴格地說,荷蘭和西班牙統治時期對本土語言沒有很大的影響。在17世紀以前,主流語言包括南島民族所說的語言。因為歐洲人來臺灣的目的曾是進行貿易及宣傳基督教,所以傳教士把聖經翻譯成南島語,提倡用本地語言傳教。 鄭成功驅逐荷蘭之後,很多漢人從中國大陸的福建移民到臺灣。隨著這次大規模的移民,講閩南語或客家話的人口也跟著增加了。清政府雖然建立了許多漢語學校,仍未能建立新的語言習慣。 就語言政策而論,這幾段時期並沒特別限制,不過日本殖民臺灣的時候,語言開始被控制了。在50年的日治期間,語言政策變得越來越嚴格。因為日本以同化臺灣人為主要目標,在日治時期最後八年,講自己的母語被認定為非法,例外很少。人即或不會說日文,也不能說自己的母語。根據1940年做過的人口調查,在整個臺灣裡,百分之51能聽懂日文,可是經過了四年的控制,聽懂日文的人數比例再上升了百分之20。可見這種政策有效,但是不能說是有道德的。 進入戰後時期,中華民國的政策跟日本的政策在做法方面差不了多少,可是在目的方面卻差得很遠。根據國民黨的觀點,首先是消除日本文化,其次使當地人中國化,再其次把臺灣人融入祖國。雖然國語跟閩南語不能彼此了解,這兩種方言來自同一個語系,所以國民黨為了取消日文而提倡閩南語。可是1948年以後,講自己的母語也被認定為非法了。一個人要是說母語的話,會被罰款或遭受身體上的懲罰。結果是很多臺灣人不太會說自己的母語了。 為了本土化起見,最近臺灣政府推動了很多母語教育政策。最早公告的是所謂的「鄉土教學活動」。自1993年起,小學必須專門撥出每週當中一個小時教授母語。儘管此後政策有所改善,許多人卻批評這個政策的效益,而且批評英文不應取代本土語言。他們認為政府當然不能不管英文,可是就台灣認同而論,本土語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最後要再問:「國語」這個詞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其實這個詞應該跟臺灣一樣,包括多元種語言以及多元文化。
經過多年的軍事獨裁統治,緬甸終於對國際社會開放,自開放以來,該國已接待了許多遊客,作為緬甸人,我很高興緬甸終於開放了,有越來越多人瞭解緬甸,儘管如此,我認為緬甸還有許多值得外國人學習的東西,比方說習俗和傳統。 緬甸人真實地生活並保持民族傳統,包括緊密的家庭關係。緬甸的社區精神很高,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人們都互相禮貌地對待;在公共場合很少發生爭吵;居住在城市和農村地區路邊的家庭或群體,經常負責將飲用水放在路邊,以便遊客可以自由飲用,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救濟形式,自願為尋求施捨的僧侶提供食物,也是一種傳統的日常儀式。許多緬甸人雖然很窮,卻隨時準備提供食物、金錢和其他物品給僧侶和尼姑,當地居民在他們的房子或商店前等候佈施,僧侶和尼姑將提供每日祝福作為回報。 大多數緬甸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因此遊客在訪問該國時,應該知道並遵守一些事項。在緬甸,侮辱宗教和傷害宗教情感是將受到懲罰的,實際上,因為他們以不尊重的方式使用佛像,一些外國人在法律上遇到了麻煩,有些人被驅逐出緬甸,甚至於其中一人被關了兩年。 在尊重佛陀的同時,尊重當地的宗教習俗也很重要,佛教對緬甸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雖然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信仰強加給遊客,但他們會期望你對他們的傳統習俗給予應有的尊重。遊客在參觀宗教場所時應穿著合適的衣服、不要侵犯他們的空間、避免觸摸和尚的長袍、不要打擾在寺廟裡祈禱或冥想的人。 在佛教文化中,上半身(腰部以上)被認為是神聖的,而下半身(腰部以下)被認為是卑劣的,考慮到這一點,遊客應該注意他們的肢體語言,頭部是身體的最高點,因此它被認為是最神聖的部位,觸摸別人的頭部(或拍拍它),被視為一種巨大的侮辱;然而,腳是你身體最拙劣的部分,用腳指物,被認為是一種粗魯的行為;在進入某人的住所或建築物之前,始終都應脫下鞋子以示尊重。 總之,緬甸仍然是一個保守的國家,當地人可能會因公開表達愛意,而感覺受到冒犯,公共場合禁止擁抱和親吻,這些都是外國人進入緬甸時,不可忽視的傳統風俗禮儀。
我們都知道, 中國家庭是社會制度的中心,一切的活動,都從家庭跟家族開始。 不過,我國的社會制度有一些不同,所以,今天我要給你們介紹一下美國的社會制度。 在美國,個人是社會制度的中心,個人主義影響美國的每個層面,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大概地說,你想做什麼,就去做,達到自己的目標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家庭不是美國社會制度的中心呢?別的國家對美國的社會制度有負面的批評,因為他們覺得美國人太驕傲了。當然,我同意美國社會制度的觀念,讓美國人仿佛很自私,可是,這並不是自私,是我們有堅決的信念。在歷史上,美國獨立於一七七六年以後,美國的開國功臣簽下了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裡指出,每一個人都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三種權利永遠存在每一個美國人的心裡。 美國的社會制度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學到,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制度裡,要是父母是種田的農人,兒子也就一輩子種田。要改變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 美國的社會完全不一樣,每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專業和職業,錢賺得很多的人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努力學習、工作的人就能達到很高的社會地位。如果你是非常懶惰的,不努力學習、工作,你的收入就很低。「激勵機制」是推動美國社會進步的動力, 一個人不知不覺地受了「激勵機制」的影響,這對維持美國社會的秩序,就產生了很大的力量。 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學習外國的社會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可以瞭解這些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等。 現在我們瞭解中國和美國的社會制度,我建議你們,選擇一個國家,學習它的社會制度,這能幫助你們獲得新的知識,變得更厲害,甚至於你們可能會受到那個國家社會道德的影響。
LINE於2011年在日本創立的社交媒體,是藉著電腦或者手機來免費通話和發送短信,本來我們的手機費大約100美金,LINE普及以後的手機費大約60至70美金,讓我們可以節約花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衝擊。LINE使用者日漸增加,經過一年半的時間,使用者超過1億人,同年11月突破3億人。LINE的發展速度很快,他們打破用電子郵件聯絡的慣例,大眾開始利用LINE溝通。其實美國2009年早就開發“whatsapp”了,是像LINE一樣的功能,LINE算是一個遲到者。 然而,其實LINE此時發表該APP,時機正好。原因在於那時候多半的日本人還沒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且免費網路也不普及。LINE隨著使用智慧型手機者的增加而增加,2014年LINE使用者終於超過5億6000萬人。LINE服務也漸漸的進化了,例如數百個貼圖跟裝飾LINE的主題商品化,藉著商店LINE的折扣,玩遊戲,聽音樂,看消息,整理商店的集點卡,送給朋友代幣購物券等等。他們持續開拓市場,他們的目標市場面向男女老幼,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白領年輕人。由於年輕人常用貼圖,而且傾向想用跟別人一模一樣的,讓LINE成為家喻戶曉的通訊軟體。 反過來說,在日本透過LINE犯罪的人卻增加了,主要的犯罪行為是被別人利用或被恐嚇,害怕得拿錢送人或遭到虐待。根據對未成年少女的性犯罪統計,他們的LINE使用率高達80%,處在LINE普及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恐怕會籠罩在這種犯罪行為的陰影之下。可見LINE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安全性的強化。 近日LINE使用者不拓展到國外了。LINE向海外發展,建立了一個小公司,總公司設在韓國。事實上,雖然LINE在亞洲普及,可是在歐美跟中國還不普及。據說是因為他們也有whatapp或者微信等等,還有臉書的和韓國的kakaotalk,再說他們已經熟悉了,所以對他們來說,沒有用LINE的必要。到目前為止,whatapp走了業界的前列。為了在歐美普及,LINE大概必須開拓符合歐美生活習慣的服務,或者研究跟歐美商店合作的策略。
我今天要討論的是一國兩制的一些壞處。根據我個人的觀點,一國兩制對臺灣的壞處比好處多。臺灣若接受一國兩制,很可能會失去任何實質的自治形勢,原因在於當時中國和臺灣的政府都認為這個政策,可以讓他們都考慮自己才是中國真正的執政黨,並且中國大陸不得再佔領臺灣所需的大量能源,這種思考方式只代表國民黨的看法。 現在,民主進步黨是臺灣的執政黨,民主進步黨與國民黨對中國大陸的觀點完全不一樣,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國民黨認為臺灣跟中國的關係愈來愈好,但民主進步黨重視臺灣的完全自治,其實,這種想法很複雜,現在臺灣還沒有辦法脫離中國大陸的影響,不過,民主進步黨還在試圖讓臺灣越來越接近獨立。臺灣會不會接受一國兩制?那就要看下一屆的總統選舉結果,如果國民黨贏得執政黨席位,只要國民黨仍然是臺灣的執政黨,臺灣就很可能接受一國兩制。 如果國民黨贏得執政席位,臺灣接受一國兩制顯示什麼潛在的意義?上周我曾討論過澳門和香港跟中國一國兩制政策的歷史,現在我們拿他們的情況來看,可能猜得到臺灣承認一國兩制政策後的潛在意義。我個人認為,有兩個潛在的結果,第一個跟香港的結果很像,香港回歸中國後,造成許多問題,人民害怕大陸的影響,抗議大部分來自於北京的新政策,拿最近在香港的抗議做例子,北京試圖實施一項新的引渡法案,但人民卻利用抗議製造騷亂,然而,在澳門的一國兩制卻沒有發生問題,自一九九二年至今,澳門跟大陸的關係都很好,沒有發生像香港人民抗議的衝突。 那麼臺灣如果接受一國兩制,情況會與香港還是澳門更像呢?由此看來,從一九四九年起,臺灣就比澳門更獨立,各方面都跟香港很像,可見,臺灣非常可能將接近香港現在的情況。
中國的口號標語無所不在,每一個時代的宣傳口號都反應了那個時代的擔憂與欲望,從文革的「大打碎救世界」 到目前的「愛國愛黨」,誰都能理解到當代文化的特色。反過來看,美國政黨的口號,很容易就能看出它們想表達的焦慮。我要提出的理論,是每一個標語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表示當時社會的焦慮。 以目前在中國的標語為例,大部分的口號都是為了表達共產黨的繁榮,共產黨為什麼不斷地使用標語來傳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呢?原因在於社會並不和諧,不和諧的社會導致政治變化,而這就是共產黨最害怕的事。雖然標語的動機是讓老百姓和諧,可是並無潛移默化的作用。北京的秀水街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假貨中心,可是到處都掛著「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標語,這個標語並非虛幻,而是反應了社會中的一種矛盾,難道這個標語對秀水街的商店賣假貨沒有任何影響嗎? 川普所提出的口號也說明瞭目前美國的擔憂,「讓美國再次偉大」就說明美國已經不偉大了。蘇聯分裂時,美國的權力位於頂峰,經過三十年,無論在經濟或者軍事方面,美國的競爭者皆已迎頭趕上,因此,川普的口號反應了這種焦慮。 最近,中國偉大的「小熊維尼」不斷地宣傳一個新口號:「中國夢」。之前它可以使用意識形態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可是現在依靠愛國主義和經濟發展來取得群眾的支持。給外國人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複雜又費時,而「中國夢」不但更容易傳播到異國,而且相對於「美國夢」,「中國夢」隱藏的含義就是中國怕國家繁榮的名聲不夠響亮。 在某種程度上,口號所顯示的意義看起來極其虛偽,其實並非如此,人類並非無知的! 誰都知道安全警告越多,一個地方越危險;誰都知道最好的飯館不需要廣告;最豪華的車牌不用砍價,口號只是反映了人類心理所想的罷了。
大家好,我叫柯心怡,我今天想分析一下英語為何以及如何成為國際語言的原因和過程,並且也會談談在英語變成國際語言的情況下,英語對學習外語的學生,特別是台灣學生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爲什麽決定研究這個問題呢?我有幾個原因:第一,我的另一個專業是社會語言學;第二,我想研究台灣學生對學英語的看法應該會是很有意思的題目;第三,我小時候家裡的人跟我説:應該好好學習英語,這在將來對我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幫助。因為這些緣故,我發現我和台灣人有共同之處。我認識了幾個台灣學生,多半的學生告訴我他們的家人説過同樣的話,然後我開始想一想爲什麽英語被認爲是如此重要。在這份報告中首先我會解釋英語爲什麽會成爲國際語言,其次會介紹英語對菲律賓社會和教育制度的影響,再其次分析英語對台灣大學生有什麼影響,最後會談到他們對學英語的感受。 首先,爲了了解英語為何會成爲國際語言,我們要看看全球語言是如何發展的,由於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就只能做一個非常基本的解釋。某個國家選擇一種語言作爲國家正式的語言,比方説英語;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這個國家想要或是需要把商業、文化或技術連結在一起。因此會看哪個國家有最多權力,例如在歷史上,説拉丁語和希臘語的羅馬人征服了許多地方,當時被征服的地方的語言以拉丁語為主,甚至在羅馬衰弱之後拉丁語仍然是這些地方的通用語。在現在的國際社會當中,美國和英國佔了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其他國家想要跟他們合作,在語言不同的情形下,沒辦法只好學習他們的語言, 換句話說,除非這些國家學英語,要不然自己的國家可能會有某些問題,可見語言是連結經濟、技術和文化的力量。 到目前為止,除了台灣以外,中國、菲律賓、瑞典和南非都把英語作爲第二語言教學的標的語言。拿菲律賓做例子:菲律賓人的英語水平特別高,所以許多菲律賓人在聊天的時候都會隨便使用英語和菲律賓語。根據一篇文章的分析,菲律賓人認爲英語是一種交流的語言,而不僅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技能。大致地說,形成此種現象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菲律賓文化習慣在他們的文化中加上另外一種語言,如西班牙語,所以人們發現接受一種新語言進入他們的文化變得容易得多。 另一個因素是菲律賓教育的大部分課程都是使用英語教學和社會研究班,所有課程也是這樣。英語也是一個代表基本能力的語言,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對英語沒有基本的了解,就會被認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或智力不高,在沒有英語能力的情況下很難得到任何類型的高薪水工作或是更高的社會地位。除此之外,英語也是菲律賓的官方語言之一,所以大多數的法律文件、法律案件和國家法律都是用英語寫的,而且,與大多數其他國家一樣,在國外工作或生活需要流利的英語表達能力。英語是和菲律賓人的文化分不開的,城市裡的標示和所有的廣告都是用英語寫的,這是因爲政府要求人民看得懂的緣故。在菲律賓電影院上演的非常受歡迎的美國電影也沒有英文字幕。我認爲菲律賓很歡迎英語和美國的文化是因爲菲律賓文化不反對美國和英語的影響,有人擔心菲律賓人的母語會被遺忘,可是大家仍然接受英語。以我自己來說,母語是菲律賓話,可是因爲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一直以來都聽和說英語,當然,我的英語很自然地變得很流利。 至於英語對台灣大學生有什麽影響呢?我採訪了一些二十到三十歲的台灣大學生和研究生,第一個問題是:他們第一次聽到或説英語是什麽時候?這是爲了知道在一個說普通話的國家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英語;結果他們都說 “唸幼稚園時”, 學了“蘋果”,“香蕉”, “蝴蝶” 等等。第二個問題是:有沒有人告訴你英語是你應該學的,因爲英文對你的將來有幫助? 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了解他們家庭的觀點或是文化觀點。而他們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都説家人和老師都告訴他們學習英語會讓他們找工作更容易。 第三個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你對學習英文有什麽感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每個人的答案不都一致。一位受訪者說因爲她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沒有特別的感覺;另一位說他討厭學習英語,他長大之後認識其他說英語的外國人才看到會說英語的好處;還有一位表示,開始學習立刻就喜歡英語,發現它很容易學習;而有一位提到學習英語之後發現,沒想到英語會那麼精確, 比方說:我想要打掃房間 -> 從中文看不出是現在想要做 還是以前想要,還是未來想要但 英文I wanted to clean up my room. -> 可以明確知道是過去想要做。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你在小學没有學過英文,當你上大學的时候,你會自己學英文嗎? 除了一個人,大多數的答案差不多都是 “如果我不必爲了上課而學習,我就不會學習英語。 ”根據我的了解,這些學生對英語的看法好像是大多覺得學習英語很麻煩,然而,對研究生而言,理解,並有能力説英語的確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較有利。總而言之,可以說台灣大學生對英語的看法好像是與吃藥差不多,可能吃起來味道不好,但是對他們有好處。
聯考當天的早晨, 雨水像小石頭一樣, 咚咚地打在教室的屋頂上。陳卓林盯著答案卡,擺弄著她的鉛筆,想起在捷運上丟掉的那把雨傘,就因為今早的一時的疏忽,所以她被淋濕的衣服到現在還粘在皮膚上。 陳卓林再次讀了第一題:「病毒是如何遺傳他們的基因?」 病毒,他媽的病毒,現在可有何種恐怖的病毒正在侵入她濕透了的身體呢?她覺得很懊惱。今早離開家時,她還充滿了自信,樂淘淘地想象著被分發到第一志願理想科系的那一天:台灣國立大學生物學系。她的高中生物學老師曾經說過像陳卓林這樣用功, 又是科學天才的學生簡直是鳳毛麟角,若她繼續主動上進一定可以達到他的志向,陳卓林讀高中這三年一直都是很用功地對準這個目標。但是現在她的科學天份卻毫無發揮的餘地,今早高昂的情緒也完全消失了,一種噁心的空虛感籠罩著她。他媽的雨傘,他媽的病毒。 她勉強地寫出一個答案,再讀考試卷上的第二題:“膽固醇濃度和血液的流通有什麼關聯?“ 她想像她血管裡正流動著的細胞,又聯想到仍在流動的捷運上的那把雨傘。一陣寒冷的恐慌慢慢地湧向她的心中。難道她會僅僅因為一把丟掉的雨傘而落入二三流大學?似乎有一張真實的台大文憑漂浮在她的眼前,然而,卻被升學主義的大手撕成碎片。人世间實在現實得很。 天啊!她怎麼恍惚到了產生幻象的地步呢?陳卓林抬起頭看看窗外的暴雨。她的視線在教室中繞了一圈, 觀察其它低下頭急著填寫答案的同學們。一塊兒熬過了三年填鴨式的教育的同學們,其中有幾位是她真正認識的呢?她的目光停在坐在前面幾排的吳玉婷的身上,總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心態的吳玉婷。她的雙手撐著額頭,專心一意地思考著。 高一期中考後的某一天,老師曾經讚揚陳卓林的成績,說,這樣的學識水準顯示她未來一定能夠考上第一流的大學,大家應該把她當作榜樣。當時,是陳卓林考得最好,在他們班上,這是理所當然的。 下了課,當陳卓林隻身往餐廳走的時候(她平常都是獨自一個人吃飯),吳玉婷趕上了她, 生氣地對她說, “你幹嘛這麼得意,只要能得到好成績,什麼手段都無關緊要,對不對?你知道嗎?老師這樣寵愛你並不表示我們也會崇拜你。我告訴你,成績再好,如果沒有抱負,如果不知道感激別人,就毫無用處了!” 吳玉婷帶著火氣回到她的朋友圈中。 陳卓林一直把這個記憶逼到腦海最黑暗的角落裡,但是現在,這個埋藏了快兩年的記憶居然狠狠地刺進她的心底。她又低著頭,把濕濕的眼睛藏起來,用鉛筆在答案卡上亂畫線。一條線,又一條線,仿佛畫交織成一株令人厌恶的病毒,在空空的答案卡上冷笑着拒絕陈卓林求学的奢望。多麼謙虛,又多麼勇敢的吳玉婷,我這幾年怎麼都這麼恨你呢?我已經來不及卸下我一層一層貼上的冷漠面具嗎? 教室外, 雨水一直都沒有手下留情。教室內,牆上的時鐘不斷地往前走,一排一排的学生像犧牲者一樣等待聯考結束的下課鈴。
編者:堤清、商雅得、譚茂原 劇中人: 李堤清(清):女朋友 馬子開(開):男朋友 談毛原(原):李堤清的好朋友 店員:首飾店店員 (一) (在餐廳裡) 清:真對不起,我們遲到了!這是我的男朋友,馬子開。我跟朋友一起旅行的時候,他幫了我們很多忙,是那時候認識的。毛原,他是我的老朋友,從我很小的時候起,就一直照顧我。 開:久仰,久仰。我是馬子開。哈哈,我真羨慕你,因為你早就認識我那麼可愛的女朋友啦。 清:你說笑啦!動不動就鬧我,毛原,他是不是說得太多了。 原:哈哈哈。你真的把她當女王看待。對了,今天是堤清的生日吧。不管要不要反正點啤酒乾杯吧。 開:啊···,堤清,我想跟你道歉。我已經買好了你的生日禮物跟戒指,結果來不及。我改天再給你,好不好,乖啊。雖然我的不如他的,就是一朵花。 清:嗯。哇~蠻漂亮的喔,你一天到晚除了工作,還能做什麼?我又不是不了解你。 開:(虧他還是堤清的男朋友,態度居然看不到他的愛。行為可隨便啦!好奇怪。但是該不會騙人吧?)那我給你這個首飾喔,是在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哦! 清:怎麼那麼漂亮的首飾,謝謝子開。 (二) 開:哼!她憑什麼可以有這麼名貴的首飾,是她的好朋友給她的禮物?他是很奇怪的人。趁分手之前總要拿點什麼也好吧! *在首飾店* 店員:您好,我可以怎麼幫您呢? 開:你好,我想賣這個首飾。 店員:讓我看看,哦,真是很好的耶,你是從哪裡得到的? 開:是我媽媽從外國買回來的,他臨死前送給我的,對我的意義重大,不過,我太太病得很嚴重,我們需要錢,讓她去看最好的醫生。 店員:祝她早日康復。這個可以賣500,000 NTD。 開:這麼好,謝謝你的幫忙。 (三) 原: 欸,吃了飯了沒有?你為什麼不吃? 清:就是一些事,跟你根本扯不上關係。 原:什麼事讓你這麼難過呀?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想說什麼,都可以告訴我。 清: 好。你說的對。告訴你才是對的。其實...我把你送給我的項鏈弄丟了!真不好意思,對不起,對不起,我真是個壞人。 原:欸,你別臭人啦!我又不怪你!丟東西就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也有話要說。我上個禮拜在首飾店看到我送給你的項鏈!我在台灣從來沒看到這種首飾,只有我老家會製造。你現在還好嗎?錢夠了嗎? 清:這是哪兒的話! 怎麼了?!我並沒把項鍊賣給首飾店啊!除了子開以外,沒有人知道我把我的首飾藏在哪裡...欸,其實,最近我們的關係不太好,常常吵架,已經一個月沒有聯絡了。他怎麼可以偷我的東西啊!太過分了。我竟然都沒發現! 原:真的假的?並不是你的錯嘛,這件事歸咎在他。你應該知道,我永遠是你的好朋友啊,你想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清:幸虧我有你啊,不然的話,人家的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我以為他是我的真愛,到頭來才知道是你! 原:說實在話,我也愛你啊。你..你..願意跟我一起回我老家嗎? 清:欸...是真的嗎?我。。我在世界上只有一個需要,就是你啊!
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
台大校慶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中國當前政局 洪子傑 研究員
草嶺古道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孔子也叫「爸爸」嗎?-歷史語音學的教學應用 竺家寧 教授
15:30-16:30, R447 世新大學華語學程參訪
司馬庫斯
司馬庫斯
12:10-13:00, R447 專題演講 當代台灣音樂與世界接軌 陳峙維 教授
© ICLP-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