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7
Mar. 1. 2019
SCROLL

活動報導

波多黎各文化日

Puerto Rico Culture Day

宋玉萍
/
美國
Sabrina Castle

人物短評

從英雄到漢奸:汪精衛

From Hero to Traitor: Wang Jing-Wei

馬光昊
/
美國
Andrew Darius Maxey

  我們大家都知道,1937年中國被日本侵略後,抗戰開始了,不過有的同學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幾個中國人決定跟日本帝國合作,他們就是所謂的「漢奸」,其中最多人認識的「漢奸」,就是汪精衛先生。   但是汪精衛會跟日本合作,實在是很驚人的。清朝末年的時候,他是一個革命份子,反對國家的主權在滿族君主的手裏。所以他於1910年打算暗殺清朝的摄政王,不幸,被官兵發現了,審訊的時候,他批評了朝廷,結果被判處死刑,可是他在監獄等待執行死刑的時候,發生了武昌起義,滿清政府被推翻了,於是,他就被釋放了。   因此當時多數人認爲他是一個革命英雄,爲了新的中華民國政府穩定起見,孫中山先生邀請了汪精衛加入中國國民黨官員的行列,從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25年孫中山先生過世,汪精衛在政府裏擔任過好幾種職務,都很稱職,所以地位也提高了很多,孫中山先生過世之後,國民黨有兩個最有勢力的人:就是汪精衛和蔣介石。   要知道汪精衛怎麽可能從英雄變成漢奸,得從汪、蔣他們倆人的衝突説起。雖然汪精衛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是支持國民黨跟共產黨合作,而蔣介石反對這個觀點,他想要把中共消滅,就開始跟汪精衛爭奪政權,結果1931年汪精衛失敗了,答應做為蔣介石的部下。   可是在30年代的時候,汪精衛對政府很不滿意,也還是不喜歡蔣介石,於是抗戰開始後,汪精衛向大家表示,當時的政府沒有前途,就決定跟日本帝國合作了。按照他的看法,中國沒辦法抵抗日本的陸軍,此外,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來説,日本帝國主義帶來的威脅與歐美帝國主義無法可比,所以中國最好跟日本合作,一起來抵抗歐美帝國主義。   他的看法深受日本政府的歡迎,所以他們1940年,將在中國佔領的地區,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叫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讓汪精衛擔任第一位總統。汪先生起先很高興,總算擁有了政治勢力,可是,沒想到日本政府真正的目的是先利用他征服中國,再打倒中華民國。   當他一發現日本的真正目的時,就已經回不去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重慶」了,因爲大家都認爲他是漢奸,要不是他於1944年就死了,抗戰勝利後,也一定會被中國政府處決的。

Continue Reading   >

人物短評

蜘蛛俠

Spiderman

李淘
/
美國
Ivy Li

  才短短幾十年,各個公司已經推出了四個不一樣的蜘蛛俠版本。 蜘蛛俠隨著漫威的漫畫書和現代電影的生產而受到大眾的歡迎。 蜘蛛俠的來源是什麼?   一隻放射性的蜘蛛咬他以後,彼得頗可,一位平凡的高中生,並沒有因此患病,反而獲得了身體反應迅速的超強能力。蜘蛛的病毒侵入彼得的血液以後,他的基因突變,身體結構也完全改變了。不但體能增加,從事劇烈活動後,身體也能迅速復原。其次,每到發生危機的時候,他藉著蜘蛛快速的反應,稱為“蜘蛛應”,就知道周圍有人犯罪。   作為一位超級英雄,彼得固然享受到超級能力,可是他的超級身份也對他的私人生活產生影響,因此他隱藏了他的身份,給他自己起“蜘蛛男人”這個名字。彼得的身體構造即使改變了,可是他仍然還要照常上學,當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維持原本的生活型態。   在漫威的版本裡, 作為蜘蛛俠的導師,鋼鐵俠為彼得打造一套戰服以助他打擊犯罪。在我看來,包涵最深刻意義是電影的結尾。 起初,彼得辜負了鋼鐵俠的期望,失去了他的高科技戰服。但他遭遇電影反派大魔王攻擊時,雖然能力對抗不了外星科技武器,也絕不逃避。   被大魔王打敗後,他被壓在崩塌的建築下,無奈地叫救命。就在方寸大亂找不到出路時,他記起鋼鐵俠的期望:“如果你失去戰服後就不能當英雄,那你就沒有資格當英雄。”在這一瞬間,彼得才意識到,戰服並不是當超級英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恒心和高尚品德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蜘蛛俠的故事表達平凡人跟英雄的差別在於英雄怎麼失敗都持之以恆,永不放棄。 

Continue Reading   >

藝文視角

從《霸王別姬》看性別

Looking at Gender with "Farewell My Concubine"

戴欣盈
/
英國
Xin-Ying Tai

我見我思

物質主義

Materialism

謝慧敏
/
美國
Karina Min Xie

  今天我要把演講分成兩部分。第一是現代八歲到十八歲青少年的物質主義價值觀,第二是怎麼用二十世紀的哲學觀來理解現代的現象。所謂的物質主義,指的就是沒有明確的理由,只是為了擁有一樣東西,就把東西買下來的現象。現代跟以前比起來,生活上的選擇越多元化,越需要更多的東西,結果就有了物質主義的價值觀。   目前,這種觀念在中國很受歡迎,更別說美國或其他的發達國家了,所以我們仍然是消費者,存在花費金錢、時間,以及浪費精神的現象,總而言之,自從現代科技進步以來,重視物質主義的現象已經嚴重得不得了了,很多青少年不但都認同物質主義,而且也通過社群網站、電玩等等,來交朋友,而且人們買的、用的、穿的都代表他們的性格和興趣,這樣一來,人們就越來越重視物質,可見現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跟吃苦耐勞、先苦後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傳統觀念完全不一樣了。   有人說這樣的青少年就是草莓族、好逸惡勞,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物質主義的趨勢沒那麼嚴重,可是物質主義的批評的確有道理。物質主義價值觀使整個社會越來越不平衡,中產階級越有錢,錢花得越多,工人階級卻越缺錢,結果在社會階級上,就有越來越大的差距。     那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為了了解物質主義價值觀,我們得先從二十世紀的哲學來分析這個情況。根據一位來自安徽的哲學家和外交官胡適先生所說,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機器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並且人類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物質主義的現象,但那時候的物質主義跟現在的不一樣。   古代文明通過創新的思考,來製造生活需要的工具,胡適看到科技發展提高了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就建議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那生活就不會那麼辛苦了,可見,物質主義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同時也產生了社會問題,不說別的,就拿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來說,某些人只想賺更多的錢,也不願幫助窮苦的人,在理論上,如果每一個人努力地工作,都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其實不然,因為有些人從小就含著金湯匙出生,而現在有些青少年卻得放棄物質主義的觀念,即使如此,仍然想跟朋友過幸福的日子,好好地享受,把握現在。   我的問題就是:我們是否能在自我享受的同時,也能同情別人正在吃苦呢?當然,這個問題很複雜,對我來說,現在的物質主義不過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之一而已,假使我們就這樣活下去,生命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我建議大家應更加慷慨大方。   如果要徹底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就要從減少浪費和不依賴科技產品來生活,設法從多幫助人類和理解人性著手,才能消除物質主義的觀念。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現代中國的相親文化

Modern China's Matchmaking Culture

莫莉
/
美國
Nora Margaret Murphy

  這個題目的範圍很大,因此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大致地說明一下中國人的相親文化歷史。第二個部分是用例子來說明相親文化。   首先,我想討論中國過去的相親文化。按照中國傳統社會的作法,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決定和安排的。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結婚物件的經濟地位一定是一個重要條件,也是和物件的家庭背景分不開的。在這個情形下,夫妻關係始終不算是真正的愛情,因此子女對這樣的制度並不滿意。一九七八年起,鄧小平進行改革開放,而這項改革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也對中國人尋找結婚對象的習慣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大致地說,不但越來越多人離開老家去大城市找新的工作,同時也進一步地使得過去由父母決定結婚對象的方式漸漸消失。如果不再受到父母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自由決定物件的話,這個現象正可以代表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年輕人選擇對象的方式也不斷地改變,一些學者就此現象加以研究。   根據我所看到的研究資料,在二零零三年一位復旦大學的研究生發現現代中國人沒有時間也沒有錢找到結婚物件,因此成立了一個叫《世紀佳緣》的網路戀愛交友公司。這家公司以説明客戶找到合適的物件為目的,而客戶在參加交友活動以前,應該先填寫一份對於結婚對象條件的調查。然後,《世紀佳緣》就會按照填寫的資料幫他們找到符合條件的對象。根據這家公司研究的結果,現代的中國人不一定注重結婚物件的家族背景,更要緊是,是否具備將來可以成功的條件,比如,有沒有自己的房子、車子、足夠的經濟基礎等等。   根據我的觀點,《世紀佳緣》和類似的婚姻紅娘公司凸顯了中國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演變。除此以外,中國的電視產業也製作了很多談戀愛的電視實境節目。總而言之,這種電視秀也顯示出了現代中國婚姻自由的變化。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良好的習慣是人生成功的基礎

Good Habi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Successful Life

何正傑
/
美國
Jason Ho

  大家好,很多人認為,如果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需要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實不然,我個人認為有良好的習慣才是人成功的基礎(成功建立在良好習慣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士,良好習慣是基本的要求。   何以見得?這個話題範圍很大,所以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起見,我把論點分成三個部份向大家報告。 1)首先,說明怎麼培養習慣; 2)然後,根據一位作家所做的研究,介紹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會有的三種良好習慣; 3)最後:向各位分析有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如果要了解有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首先,我們一定要了解怎麼培養習慣,按照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習慣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誘因,因為有了誘因才會讓人想要去改變;第二是行動,用行動去建立新的良好習慣,也就是所謂的起而行;第三就是獎勵,也就是當我們養成習慣以後得到的滿足感。 一旦養成良好習慣後,做事就可以事半功倍,一舉數得。   其次根據一位美國作家所作的研究,他訪問兩百三十三位 2016年收入有一百萬美金以上的美國人,問他們所注重的良好習慣是哪一些,結果百分之百的受訪者都同意有良好習慣是他們成功的基礎。根據統計,其中百分之八十八的人每天花半小時讀書,百分之七十六的人每天運動半個小時, 並且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不管多忙他每天一定運動四十五分鐘、閱讀半小時,讓他每一天的工作更有效率,可見成功的人多半都有閱讀,運動,以及建立明確的目標的習慣。   我知道每一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個人覺得 1)知識就是力量 2)運動使人健康,「健康即是財富」 3)有堅定的目標,我們才能勇往直前,鍥而不舍   有了這三個良好習慣讓我們打下紮實的基礎去追求成功。最後我想說,不管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不管是做大事或者賺大錢,有良好的習慣才會有快樂的人生。謝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

教學研究

新聞課程選材及改編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of Material for News Classes

黃琡華
/
臺灣
/
ICLP教師
Chu-Hua Huang

一、前言   中高級漢語教學中,新聞媒材無論在教材使用或課程安排上都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ICLP所開設之「電視新聞」即屬高級聽力訓練課。 由於近年網路媒體快速發展,「電視新聞」課程的取材已不再受限於電視台所製播的新聞內容,凡利用網路傳播的影音新聞也都含括在內。本文即為筆者過去教授此類課程時的一些心得與經驗分享。   二、電視新聞的特色   一般來說,電視新聞具有下列四點特色。 1. 即時性為首要價值:「時間」是決定新聞價值的主要因素,電視台記者首要工作是將立即發生的事件畫面傳遞出去,使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由過去SNG連線新聞發展至今日社群網路的直播功能,其目的都是為了讓觀眾得以掌握事件最新的發展。 2. 事實呈現多於評析:電視新聞在訊息量與組織分析的條件都不如文字媒體,主因在於評析需要大量的文字鋪陳說明,也需要時間編排重整訊息。然而利用畫面「貼近事實」是電視新聞最大的優勢。 3. 影像與旁白並陳:電視新聞的特色之一為流動性,即新聞聲光、畫面、旁白以直線前進,基於此特性,電視記者撰稿時,必須同時將影像考慮進去,使旁白和畫面互為搭配,更易於觀眾理解。 4. 簡潔與口語化:黃新生(1994)指出由於閱聽眾是不特定、來自各階層,因此電視新聞稿時應力求訊息清楚、易於理解,並盡量口語化。   正因上述四項特點,在轉化成語言教材時,須先思考:電視新聞應定位為何種教材?教學目的為何?無論是從結構的複雜性、句子長度還是訊息密度來看,傳統文字媒體的語言都比電視新聞難,而電視因有畫面輔助,理論上應更易於理解。但在華語教學中,電視新聞課程卻常被安排在報紙新聞課程之後,原因就在於語速。「聽力」是電視新聞課程的教學目的亦是訓練重點。   三、協助學生建立學習策略   與一般對話、演講的聽力理解相比,電視新聞不但是單向而且是簡短的、快速的甚至沒有來龍去脈的新訊息。雖然聽力是訓練重點,但幫助學生建立有能獨立收看的信心與策略才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再者,本所教學注重口說能力的提升,因此選材時需兼顧可討論性與學生語言能力。 1. 電視新聞基模理論   在新聞學的研究當中,大多採用基模(schema)(註一)理論來解釋資訊處理的歷程,用以說明閱聽人自身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如何影響訊息的處理。鍾蔚文(1992)認為需兼具對該新聞事件和新聞體的知識才能看懂一則新聞,前者跟觀眾背景知識有關,後者則是和看新聞的經驗有關。理解電視新聞可能啟動兩種基模,一是處理新聞事件或情境;另一則是與新聞結構有關(Findahl & Hoijer,1985,轉引自唐嘉蓉,2001)。   觀眾對於一再重複發生的新聞事件,會形成一個大略的概念,並且用這些概念解釋新的訊息。而若是出現的新聞是他前所未接觸過的,理解上的障礙較大。此外,觀眾對新聞結構的知識,包含標題、導言的形式,也會對新聞的理解產生影響。   在華語教學中,這兩種基模的建立是教學時必須考量的問題。除詞彙外,上述的兩種基模也是必須幫助學生建立的。對本國人來說,或許某政治事件或消費糾紛是相當具有爭議性的,詞彙也很適合作為教學之用,但若學生的知識背景不足,不但理解不易,也無法進行深入討論。如此一來口語輸出的質與量就不如人意了。 2. 閱聽人的理解與記憶   徐麗文(2004)研究指出,電視新聞的語速成為中文學習者理解的一大困難,因此適當的資訊圖像或字幕對於中文學習者來說有正面的幫助,不過對字幕的依賴也是學習者在聽力進步上的阻礙。   倘若學生在聽力理解有問題的情況下,無法在腦海中建構一個故事時,回憶該則新聞時,學生依賴的將是所見的畫面,包含字幕、影像。而邱玉蟬(1995)的研究結果指出,當畫面與旁白或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連貫性不強時,學生比較不容易記得內容,因此必須不斷用原先自身具有的基模串連、填補訊息與訊息之間的意義空缺,進而將片段的畫面組織成一個故事,但結果是比較容易「扭曲」訊息。簡單地說,當學生聽不懂,轉而將注意力放在畫面訊息時,呈現在課堂上的情況往往是對該則報導產生誤解或完全無法理解。 3. 語言理解   O’Malley, J. M., Chamot, A. U. & Kupper, L.(1989)亦指出,當語言較為複雜時,會影響第二外語閱聽人對於句子中訊息的理解,因為得在記憶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還需有額外的時間處理。華語新聞具有書面語的特點,夾帶大量的訊息量,學生不但要聽懂新聞中的字詞,也要理解新聞中所傳遞的訊息。   有效率的閱聽者能積極整合運用兩種方式處理訊息,亦即以自身的知識和依賴文本的資訊來理解新聞,無效率者則多處於決定字彙意義的處理階段,亦即太執著於聽不懂的詞彙,而非串連全篇主旨的前因後果。   在筆者觀察中,一般學生在聽力上的問題有三:播報語速、簡縮語的判讀以及生詞。對於中文學習者而言,語速是首要障礙。目前新聞播報速度一分鐘約二百八十個字(註二),比起他們自身說話速度要高出許多,一般學生說中文時速度較母語者為慢,同樣地,交談時母語者也會放慢速度,因此,聽力成為電視新聞課最先遇到的瓶頸。   第二個部分是簡縮語判讀,包含專有名詞(如:經濟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為「經續會」)以及一般詞(如:研究發展可縮為「研發」)。這個部分可加強新聞體基模的建立來提升學生在簡縮語判讀上的能力。而生詞當然是聽力上的一大障礙,同時也是需要學習的部分。   電視新聞中出現的聲音包括主播導詞、訪問者意見、記者旁白以及現場聲音,語體有書面語和口語互現的特色。目前台灣電視新聞跟過去比起來已口語化許多,根據筆者的觀察,現以外電消息、綜合報導的語言最難,因為外電經過編譯,而綜合報導的訊息量較多,同樣也經過編排,因此這兩類新聞書面語、簡縮語出現最為頻繁,難度亦較高。 4. 小結   電視新聞教學中,教師需要從「處理新聞事件或情境」與「新聞結構」兩個面向幫助建立學生建立收看電視新聞的基模,並引導學生掌握收看電視新聞的技巧。新聞結構的部分,需讓學生適應中文新聞編排模式與播報語速,可從「精聽」與「泛聽」兩方面來要求學生。而背景知識部分可經由補充教材或是針對學生的專業背景來選擇教材。   四、教學的幾點思考 1. 何種新聞適合作為新聞教材   新聞為真實材料,當然不會按照詞彙語法等級來編寫,也不會等學生準備好才發生。所有新聞教材都會有看似結構不難、篇幅不長,但詞彙等級差異太大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艱難詞彙出現的比例為判斷標準,如果通篇新聞僅出現幾個詞頻很低的關鍵詞彙甚至就是新造詞,還是適合做為教材,因為新聞有一部分的功能在於介紹新知,學生可以利用母語查詢相關知識或翻譯,上課時以中文輸出即可。但若整篇新聞連一般敘事說明的詞彙都明顯高於該程度學生所能負擔的比例,就應適度改寫或捨棄不用。   此外,新聞的即時性強,所有新聞教材都會受到是否已不合時宜的質疑。在顧及課堂話題開展的可能性下,能時空限制越少的議題越適合,例如全球暖化、貿易戰、世界衛生、人工智能發展、性別人權題材等。此時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習慣語速和建立收看的基模。待學生程度更好時,再酌予提供區域或地方新聞,此時學生因其背景知識不足,需要更依賴自身語言能力,此時訓練重點是聲音的意義判讀。 2. 背景知識對於新聞課程的重要性   一般在引導及提問時,5W1H(註三)的問題僅能確認學生是否已掌握該則新聞所要呈現給閱聽眾的訊息,若要進一步理解和討論,則需要開啟另一個--對該事件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的建立對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尤為重要,學生常會因文化隔閡而面臨非語言性的學習障礙,在新聞教學上更加明顯,背景知識的落差常形成教師問不到點或是學生抓不到教師提問脈絡的主因。   筆者發現學生越常接觸某類議題,對該議題的敏感度越高,同時對該議題進行討論的能力和參與意願也越高。教師亦然,若教師對議題的了解程度越高,對課堂的引導和控制都會較為得當,而表現最為明顯的,在於提問的內容和技巧的提升。 3. 電視新聞教學的挑戰   技術障礙:對教師來說,錄製和篩選材料需耗費相當時間和精力,最可惜的是所編製出的教材資源沒有太多交流及保存的機會,當然更難予以宏觀地規劃和安排電視新聞的課程。   知識產權障礙:編輯新聞教材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取得授權。一來取材範圍不會僅限一家之言,所以需要分別談授權,取得授權又有時空限制(例如僅准予在某地區使用、使用的期限等)。如果是純資訊類的新聞為公共財,較無爭議,報導類就涉及知識產權,無論是再製重編或刪減引用都須清楚了解法律規範。而電視新聞有影像、文字編排,更是需要小心以免觸法。在種種非教師一己之力可處理的障礙下,目前難有可流通販售的新聞影音教材。   期待未來有更多教學單位突破上述限制,投入教材的研發與編輯。   *註一:基模(schema)指的是人們的認知結構,出自先前經驗的有組織的知識,用來處理新資訊及檢索先前的舊資訊,功能是降低訊息複雜性。 *註二:此數字參考徐麗文(2004)p56及筆者實際計算所得。 *註三:指的是when、who、where、what、why、how   參考文獻 O''Malley, J. M., Chamot, A. U. & Kupper, L. (1989).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10(4): 419-427. 黃琡華(2006),淺談新聞教學與教材設計-以電視新聞為例,第四屆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黃琡華(2014)從新聞語體特色談華語新聞教學。華語學刊16期 (2014 :06 ),頁80 - 86。 朱正才、范開泰(2001)。語言聽力理解的認知結構與測試。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3。頁41~46。 吳勇毅(2003)。聽力理解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CSL)的習得。對外漢語教學探索。頁75~85。 李蓓華(2005)。韓國學生中文新聞聽力發展與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         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文(2004)。華語電視新聞之教學設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菁(2003)。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劃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芬(1996)。文本類型對閱讀的影響:以新聞體與小說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舜青(1994)。新聞寫作歷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玉蟬(1995)。電視新聞影音結構對回憶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麒(2000),電視新聞雙重文本與閱聽人理解之研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嘉蓉(2001)。閱聽人外語新聞的收訊分析:以大專生收聽英語廣播新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台北:正中書局。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2版)。台北:正中書局。 李利國、黃淑敏(1995)。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 張勤(1994)。電視新聞。台北:三民書局。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美國的身分政治

American Identity Politics

伍旻泰
/
美國
Matthew Nicholas Felix Wu

  目前「身份政治」是常用常聽到的說法,但是意義有一點籠統。所謂「身份政治」是指著什麼呢?而身份政治和美國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在剛出版的《身份危機》(2018,John Sides, Michael Tester, Lynn Vavreck )一書裡的三位政治學家解釋了兩極化的現象,同時,也分析了川普之所以當選美國總統的原因。   作者們以民意調查跟選舉結果為依據來分析以上兩個問題。對我來說,他們研究的結果實在驚人。   首先,他們發現自從歐巴馬當總統以來,因為種族意識的緣故,美國政黨兩極化越來越明顯,甚至於,近幾年來,黨籍跟種族觀念進一步連結在一起.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2007年美國白人很平均地分別支持民主黨跟共和黨 (44%-44%)。2008年以後,白人開始離開民主黨。到2010年, 支持共和黨人數占美國白人的51% (51%-39%),到2016年則增加到54%(54%-39%)。   原因何在呢?作者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剛提到的種族意識。他們說,如果某個公民歧視黑人,他就會支持共和黨,反過來說,要是某個公民認為黑人因種族歧視而被壓在社會底層,他就會支援民主黨。之前,政黨和種族意識是可以分開的,然而目前新的趨勢,支持哪一個政黨跟種族意識卻脫離不了關係,可見目前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都是建立在種族意識的基礎上。   除此以外,兩極化也影響了人們對經濟的感受。歐巴馬當總統以前,種族意識和經濟看法沒有關係,但是歐巴馬當總統以後,這兩方面卻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依照2008年到2016年的民調,以經濟滿意度來論,高薪的共和黨員 (>$100,000/yr)的收入比低薪的民主黨員(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歐洲各國的衝突

Conflicts in European Countries

孫曉安
/
美國
Aleksander Clarke Sas

  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之際,歐洲的同盟制度處於一個僵局,各國的關係彼此依靠,又互相控制,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利用擴大戰爭範圍的風險來維持和平,兩國之間的小事,毫無疑問地將變成全歐洲的利害衝突,很快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一來,不管是恐怖事件或是國內的叛亂,當時各國都深怕自己會介入這些事件。   在法蘭西斯斐迪南被暗殺的一周內,至少有十個國家發動戰爭。即使德意志帝國在那幾十年來,鞏固了歐洲中部的政權,並且更快地將其工廠化與軍事化,整個帝國的領導都仍然擔心法國和俄羅斯帝國協議的侵略,結果從1885年起,德國幾位將領草擬了一份戰爭計畫叫「The Schlieffen Plan」,由於德國被敵人包圍,因此軍隊非立即佔據法國不可,以使戰鬥力轉向俄國。為了入侵法國時節節勝利,德國的軍隊計畫經過中立國家來避開在法國德國邊境的防線,結果,比利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個目標與獵物,換句話說,這時候的第一場戰鬥是在德國和比利時之間爭奪政權的戰役。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除非各國嚴厲地批評德國的殘酷,要不然其他的國家將征服歐洲的殘酷方式引以為榮。由於比利時大戰的緣故,是為了維持獨立,因此很多人採取積極措施,以贏得勝利為抵抗德國軍隊侵略的目標,這一下子,1914年8月6號,兩軍對壘了,到這次戰爭為止,將領只有傳統攻擊的思想,只採用舊式的戰略,而沒有利用現代武器的經驗,結果一般的士兵發現,自從1914年以來,戰爭失利不再光榮,並且也不是一種有趣的競賽。   舉例來說,當時德國士兵接近比利時的要塞,機槍嗒嗒地響著,像雷電交錯,放眼望去幾千名軍人所踏的土地,轉眼之間只剩下橫屍遍野的慘景,再加上,各國將領還不理解戰爭模式的演變,幾百萬像我這麼年輕的士兵還未長大就犧牲了。按照我的看法,通過中立國家所得到的勝利,不過是一種過於激烈的策略。   雖然我原先想給你們講一個關於這場戰爭的驚人故事,但是我越看網站或參考書,就越發現這次戰爭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不能忽視這段歷史,而像是在描述一個有趣的故事。悲傷是戰爭的一部分,是和戰爭的故事分不開的,請大家原諒!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北愛爾蘭的主權

Northern Ireland's Sovereignty

林德松
/
美國
Conor Patrick Dunham

  現代英國所謂的聯合王國包括四個部分,其中三個部分是在大不列顛半島,比方說英格蘭、蘇格蘭跟威爾斯。此外,還有一個驚人的存在: 那就是北愛爾蘭。北愛爾蘭的地位說起來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完的,不過關於愛爾蘭的主權,我聽過了很多介紹,因此瞭解得很清楚。   在歷史上,英國的封建制度使愛爾蘭的人民屬於英國管轄 ,因此,愛爾蘭的主權跟英國政府有很深的關係。換一句話說,英國曾經侵略愛爾蘭很多次,所以愛爾蘭不願意承認英國的主權。關於愛爾蘭爭取獨立的歷史,要談的內容太多,一切都得詳細分析,不過,我應當從愛爾蘭復活節的起義講起。大體上說,每年到了這一天,所有的愛爾蘭人民都慶祝這個日子,復活節起義是在1916年的復活節發生的,所以活動以節日為名,起義的目的是使英國統治的愛爾蘭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當時英國正在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個活動傳播到了全國,並且在全國產生了一些影響。復活節起義是愛爾蘭共和兄弟會倡導的,這個組織成為愛爾蘭共和軍的前身,目的是為了要跟英國作戰。   復活節起義對愛爾蘭獨立是一件非常重大的開始。1916年復活節的六天後,抗議者起義了,從1916年到1918年,英國在愛爾蘭實行戒嚴,然後再到1919年,第一屆愛爾蘭國會就正式成立了,後來發生了愛爾蘭獨立戰爭,這個獨立戰爭持續了十年,雙方彼此爭奪 政權。愛爾蘭共和軍決心使愛爾蘭成為獨立的共和國,結果卻成為了一個很複雜的局面。最後,英國對愛爾蘭讓步,讓他們建立了一個共和國,不幸,愛爾蘭最北方的六個縣都被英國沒收了,被稱為北愛爾蘭,按愛爾蘭人民的說法,一方面認為跟北愛爾蘭的關係決裂就可以了,一方面要收回北愛爾蘭,繼續統一國家,這樣一來,愛爾蘭的內戰就發生了。   北愛爾蘭目前還在英國的手裡,但是現在已沒有安全的威脅了,不過,英國脫離歐盟的政策發生了問題,也就是說,因為愛爾蘭還算是歐盟的一部分,有人認為北愛爾蘭跟蘇格蘭一樣,將舉行一個獨立公投,可是結果誰知道呢?

Continue Reading   >

譯作賞析

AI 世界中人類的新希望 | 路易斯 · 羅森伯格 | TEDxKC

New hope for humans in an AI world | Louis Rosenberg | TEDxKC

路易斯 · 羅森伯格
/
美國
/
CEO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any Unanimous AI
Louis Rosenberg

※觀看影片前,請先點選YouTube右下角齒輪,並選擇開啟中文字幕,謝謝! ※本影片之英中翻譯為 ICLP第6級學生宋玉萍 (Sabrina Castle) 於孫雅玲老師指導「影片翻譯」課程中之作品。     Imagine a global "Hive Mind" that can tap the knowledge, wisdom, insights, and intuitio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nd produce a super-intelligence that is much smarter than any individual person. A new technology called Artificial Swarm Intelligence is making this possible and it could be our best defense against the emerging dangers of AI. Louis Rosenberg, Ph.D. is a researcher, entrepreneur, and writer. He is currently Founder & CEO of Unanimous AI,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any that amplifies human intelligence by building “hive minds” modeled after biological swarms.     This talk was given at a TEDx event using the TED conference format but independently organized by a local community. Learn more at https://www.ted.com/tedx     想像一個全球的「蜂巢大腦」會利用幾百萬人的知識、智慧、見解和直覺,來結合成一個超級智能,這個超級智能比任何一個人都更聰明。 一個叫「人工群體智能」的新科技可以實現它。面對 AI 帶來的新危險,這個新科技可能是人類最好的防守。 路易斯 · 羅森伯格博士是位研究者、企業家和作家。他是 Unanimous AI 公司的創始人和執行長。這個人工智能公司藉著建立「蜂巢大腦」來提高人類的智慧。這個「蜂巢大腦」模型是取自於生物群體的概念。   這次演講於 TEDx 大會發表,其模式同於 TED 大會,由獨立當地社群主辦。請見此連結以了解更多:http://ted.com/tedx.

Continue Reading   >

文化體驗

在臺灣過春節:蘿蔔糕與紅花海

Celebrating Chinese New Year in Taiwan

傅韻麗
/
美國
Masha Ford

  沒吃過新鮮的蘿蔔糕的人應該過年的時候去彰化的鄉下吃當地人用現磨的米漿做的蘿蔔糕。除夕前兩天在農村裡到處可見在房子前面蹲著的農人一邊把一大堆雪白的蘿蔔切成絲,一邊和親戚朋友聊一聊。抱著煮好的十六多公斤的蘿蔔糕,全家兩個禮拜都能吃飽。為什麼過年非吃蘿蔔糕不可呢?蘿蔔也叫作菜頭,菜頭諧音彩頭,表示新年發財會有好運氣。   今年我很開心能夠在彰化跟一家又熱心又大方的農人一起慶祝過年,學怎麼做蘿蔔糕,還能天天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這個機會是在一個叫helpx的網站上申請到的。青年旅舍的老闆,有機農場的農夫,以及要實現自己理想的人都能在這個網站上放找打工換宿志工的廣告。   我很推薦喜歡旅行和探索的人去試一試,一方面可以學到學校不能學到的能力,交學校交不到的朋友,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去旅館和名勝古蹟好是好,但絕不能真的了解當地的文化,這是住在當地的家庭裡才能體會的。   過年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拜祖先和神,給他們擺出好吃的美食和漂漂亮亮的花。很多在都市的市集上買到的豐富多彩的花就是彰化出產的。招待我的農家也是種花的,我的工作包括幫他們把快要開的花放在盒子裡,寄到城市的市場。除了花田以外,他們還種很多有機的蔬菜,重視友善地對待植物和土地。在那邊用天然的方法種菜並不容易,因為受到灑農藥的鄰居農藥的影響,蟲子都趕快逃到隔壁的有機農場來,在花椰菜的葉子上熱熱鬧鬧地慶祝春節。   雖然我是去農場打工,但是因為過年的關係,工作不但不多,餐飯還一頓比一頓豐富。他們住在紅磚造的傳統房子裏,天天有親戚到房子中間的小廟祭拜祖先,給他們燒一包一包的紙錢。初一跟初二不准工作、整理,或是打掃,因為打掃恐怕會趕走新年的好運氣。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搬到都市或國外住,適應都市現代化的觀念,人們也越來越不重視傳統的過年風俗習慣,彰化現在的過年也不如過去的熱鬧了。不少親戚寧可錯過回家團聚,也要趁著放假時間去國外玩。不過,對我來說,除夕五個人在一起的年夜飯還很溫馨。過了一個禮拜提著剛剛採的蔬菜水果大包小包的回台北,我真感謝這很有人情味的農家。

Continue Reading   >

商業話題

無人機宅配

Home Delivery Drones

朱奕辰
/
美國
Ethan Robert Jewell

  六年以前,亞馬遜集團的總經理Jeff Bezos說明公司打算推出新的服務:無人機宅配。下了訂單以後會有一台無人機把您要的商品送過去,三十分鐘以內就到了。不過現在除了一些地方以外,顧客並不能用無人機宅配。為什麼呢?   在科技上,無人機宅配是一種惡夢。由於無人機的電池科技還不夠飛長時間,就算飛到客戶的家,回公司的路上的時候也可能墜毀,這樣一來讓公司吃虧。因此,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還在研究怎麼讓無人機科技更安全。   至於法律,駕駛無人機受不少的限制。比如不能讓無人機飛過別人的房子,尤其是無人機有照相機的話,但是一般來說,宅配無人機要帶著照相機才找得到目的地。再加上,無人機飛來飛去的時候吵得很,可能吵醒鄰居,讓狗叫個不停,什麼的。   經濟方面,無人機宅配不夠普遍。由於到門市去買東西的客戶還占多數,因此無人機宅配公司只好跟一般的商店競爭。結果宅配成本還太高,一般的客戶寧可等幾天,也不想要多付好多錢。   總之,無人機宅配還必須更進步才能變得普遍。隨著企業家越來越聰明,成本也會越來越低,將來可能出現一個新網購時代。

Continue Reading   >

宗教信仰

法國歷史與宗教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Religion in France

王準星
/
法國
Pierre-Olivier Teissier-Clément

  大家好,我今天想要跟你們談一談法國歷史與宗教的關係,並且我還會特別描述宗教如何影響政治改革以及國王的勢力。羅馬帝國消失了之後,大部分的歐洲人都信仰基督教,法國也不例外。不久之後,法國朝廷甚至於把一神教當作國教。當時所謂的一神教指的是天主教,換句話說傳統的庶物崇拜,祭拜祖先,猶太教等信仰都被王國政府禁止了。根據史料的記載,法國大革命以前,在君主體制下,法國朝廷跟天主教會密切合作。   其實法國的封建社會與中國的相當類似。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宗教領導的影響力。 在封建時期的法國社會,上有主宰一切的王族,貴族和天主教會的領導人,下有平民,商人以及階級地位低的人等等。某些歷史學家甚至於說國王毫無改革餘地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跟宗教勾結。這話可能有點籠統。我想說的是,因為天主教非常盛行的關係,因而絕大多數的人,包括國王在內,不但都信賴宗教當局,也都希望上帝會保佑全國。     因此,為了取悅上帝,大部分的國王都對天主教教會抱著十分尊敬的態度,所以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前,朝廷通常會與天主教教會共同商量。可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天主教教會的地位開始慢慢地降低。一直到20世紀初,法蘭西共和國政府制定新法了以後,從此宗教與政治之間的界線就非常清楚了。目前除了保有具有歷史性價值的教堂以外,法國政府不能跟任何宗教直接合作,並且公務員萬萬不可公開談談自己對宗教的看法,特別是老師。   因為上述的原因,法國人和美國人對宗教的看法完全不同。對法國人而言,宗教屬於個人隱私,因此政治人物的宗教並不重要。總之,許多法國人對回教產生恐懼感的原因之一是,回教徒不太認同這種想法,再說,他們以宗教為生活重心。   我個人認為, 法國社會相當多元化不見得是壞事,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大家可以和諧共處,互相學習。謝謝!

Continue Reading   >

宗教信仰

耶穌會

The Jesuits

歐陽耐
/
美國
Francis Owens

  今天我想介紹我的大學,以及天主教的耶穌會。因為耶穌會的歷史很長,再說時間不夠,所以我只能根據自己的觀點來說明一下。我的大學是荷裡大學。荷理大學是一八四三年,在麻州第二大城市伍斯特建立的。荷理大學可以算是美國東北部歷史最久的耶穌會教會文理學院。   耶穌會是一個歷史非常久遠的天主教神父組織,早在一五四零年就成立了。他們的目的是到世界各地宣傳天主教的精神。因為世界各國人的宗教觀念不完全相同,所以耶穌會以學習各種文化和學問為重心。這樣一來,耶穌會的會士神父們可以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觀念,然後進一步地幫助各地的信徒,應該如何更加符合天主教的道德原則。   有一位很有名的耶穌會神父叫利瑪竇,他跟其他的耶穌會神父建立了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建立傳教團以後,利瑪竇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他是西方歷史上,最早一批能讀、能說中國文言文的學者之一。一五八四年,他設計出了第一份西方世界的中文地圖叫“大瀛全圖”。在完成地圖的同時,他也完成了葡漢字典,這本詞典算是世界上第一本把中文字翻譯成拉丁文字的詞典。   利瑪竇研究中國文化的時候,他發現中國文化離不開孔子思想的影響,而且他認為在孔子思想中,中國人也信奉上帝。因此,他認為,對中國人來說,天主教並不算是一種全新的觀念。除此以外,利瑪竇認為天主教義也合乎孔子的思想和中國人的哲學。在很多方面,利瑪竇把中國古代文化和天主教結合起來,比方說他認為祖宗崇拜符合天主教的傳統。在羅馬,很多別的天主教教會的神父反對利瑪竇這麼解釋天主教,他們把這個變化看成邪教。不過,總體來說,利瑪竇對中國傳教團的貢獻很大,因為他把中國文化和天主教結合起來使得中國人民更願意接受天主教。   對我來說,利瑪竇和耶穌會哲學真厲害。因為他們對天主教的信仰非常堅定,所以他們信任別的學問以確定他們的信仰。這麼堅定地信奉天主教使他們一輩子都宣傳天主教並且幫助窮人。

Continue Reading   >

宗教信仰

鬼神與宗教

Ghosts and Religion

吳世媛
/
美國
Katherine Oh

  佛教的鬼神觀相當深刻。為了了解這個現象,我們先得談「輪迴」這個觀念。所謂的「輪迴」就是萬物的生死循環,也是無明與痛苦的循環。所謂的「無明」也就是沒有光明、沒有智慧的意思。在輪迴裡每個生命都一直在犯錯,為情所苦,所有的古代印度宗教都是依據輪迴的觀念而創造出來的。不只是人,包括動物、鬼、甚至於神都不斷在輪迴。人類都想避免痛苦,而佛陀可以幫人找到避免痛苦的方法。   所謂的佛陀就是完全達到菩提的境界,也就是達到覺悟的境界之後,用佛教來教化世界的人,只有成佛才能從輪迴脫身。根據佛教史料的記載,在歷史上有二十八位佛陀,我們這個時代的佛陀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的教義總合起來就叫做佛教。   現在我要進一步分析佛教,佛教分類兩派:上座部佛教跟大乘佛教。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包括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等;信仰大乘佛教的國家包括西藏、台灣、中國、韓國、日本、蒙古、等等。不論是上座部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凡是佛教徒都崇拜佛陀。佛教有神靈 編制,上有佛陀,下有其他諸神,包括:菩薩、阿羅漢,並列為天人,並且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我們看不見的神靈。   不過,除了佛陀以外,上座部佛教徒不太注重別的鬼神。菩提是自己能達到的,決定你命運的,只是因果報應而已。根據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壞的鬼神個然存在,但是心裡的美德能夠保護自己。美德就像是一堵牆,除非一個人的心裡 願意接受惡劣影響,否則邪惡是不能影響其心的,也就是說,容易害怕惡鬼的人其實對惡鬼更弱勢。因此,上座部佛教徒認為,人們過分崇拜鬼神的話就對祂們毫無反抗的餘地了,寧可專心讓自己的道德、智慧、以及仁愛進步,這樣鬼神自然就會將善罰惡。   然而,大乘佛教徒不但注重崇拜鬼神,甚至熱切地求助於祂們,尤其是菩薩。換句話說,大乘佛教徒對於菩薩抱著很虔敬的態度。菩薩在傳統東亞文化上相當特別的地位,對東亞人的鬼神觀有很大的影響。大乘佛教徒認為,如果有疑問或者恐懼,可以求助於 像觀音這樣的菩薩,然後菩薩就會保佑你,給你 神奇的幫助,拜菩薩也可以緩和人對神秘的事情的恐懼。這個想法一直延續到今天,無數的人都去廟求助於菩薩,求菩薩幫助他們能把入學考試考好、找到好工作、有幸福的婚姻…等等。這樣一來,因為菩薩在生活上這麼重要,所以大乘佛教鼓勵人成為菩薩,他們認為,與其追求自己的菩提而已不如追求萬物的菩提。因而,大乘佛教徒特別尊重萬物的神,會吃齋念佛,祭祀鬼神。扼要地說,大乘佛教徒會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既崇拜又害怕,這個觀念正是大乘佛教和上座部根本上的不同。   佛教的鬼神觀是個很複雜的話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說到這裡。我希望透過這個短短的說明,大家了解到佛教最基本的鬼神觀了。謝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

真假新聞

Netflix新片引發“盲眼”潮

Netflix's New Film Sparks

貴裕娜
/
法國
Anais Guyonvarch

《蒙上你的眼》 《Birdbox challenge》挑戰造成危險舉動   Netflix 電影《蒙上你的眼》《Birdbox challenge》一上線就吸引了超過4500萬會員觀看。此部驚悚片主要講述某種看不見的神秘鬼怪入侵人類世界,人們一旦看見它就將莫名失控自殺。女主角以及她的兒女因此必須蒙住雙眼逃亡。   此影片的熱映居然引發了觀眾的 “盲眼”挑戰,並開始在社群媒體上散佈影片及照片。有的在家裡做家務,有的走上街頭,還有的舉行24小時盲眼挑戰,有的甚至於盲眼開車。 Jake Paul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將他盲眼開車的 《Birdbox challenge》上傳到他有上百萬個訂閱數的Youtube 平臺上。   此舉逼得 Netflix 不得不跳出來在Twitter 上發公告警告大家此挑戰的高度危險性。

Continue Reading   >

真假新聞

美國黨“派” 衝突尚未解決

The US Political Parties Conflict Over

魏杰明
/
美國
Benjamin Aviv Weinstein

  美國參議員史密斯表示每年一月十四日應訂為全國蘋果派節。史密斯説 “為承認蘋果派對我們社會和文化的貢獻,我們必須訂立一天慶祝”。   但立法過程恐不順利,史密斯和瓦萊斯於參議院共同倡議的提案還很具爭議性。眾議會的票卻已足夠,兩位民主黨參議員擔憂參議會的票尚未超過五成。參議員執政黨領袖麥卡諾説美國價值並不包括蘋果派,又說美國國家派應為南瓜。如若立法,全國的學生和公共志工將會休班一天以慶祝南瓜派的貢獻。   兩黨的議員還希望能找承認兩種派貢獻的妥協辦法。

Continue Reading   >

專業報告

中國的空氣污染 

Air Pollution in China

周森
/
/
ICLP第4級
Josh A Shepherd

  世界上存在很嚴重的污染問題,每年各國所製造的污染高達一百四十億磅,其中,中國可說是最大的二氧化碳製造者,中國的空氣污染很嚴重,就像一隻無形的黑手,扼住了人們的脖子。去年十二月,中國發出警告,由於空氣污染太嚴重,因此造成生活情況很緊急。不說別的,就拿北京來說,孩子們三天不能上課,半數的汽車無法行駛,戶外的建設進行不了,還有一些燒烤飯館都關門了。科學家指出,中國的污染問題太嚴重,也會對美國的天氣產生影響。   何以見得中國的污染程度很嚴重呢? 舉例來說,城市的空氣常常很不新鮮,因為很多公司製造了太多污染,所以空氣中常常彌漫黑色的煙霧,在七十個城市裡面,只有八個城市的空氣品質達到了標準,甚至在戶外空間,人們都可以感受到中國污染的程度,在北京,中國人過節的時候,有時候中國政府就關閉差不多一萬家工廠,以及暫停九千個正在進行建設的工作,由於遊客常在特別的節日來到中國過節,中國才想讓他們的天空看起來很乾淨,在中國,政府官員非有事情做不可,因此他們常說會幫忙解決環境問題,但是他們卻做得很少。我個人認為,中國應該要相當重視空氣污染的問題,嚴重的空氣污染對人們很不利,譬如說,如果你想擁有很快樂的家庭、想獲得很好的工作、想減輕壓力、想賺很多錢,你就非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不可。   中國的空氣品質之所以很差,是因為在世界排名五百強的公司中,有四百家公司的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大多工廠都使用品質很差的煤炭,而煤炭又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這樣一來,這些公司就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工廠的生產和中國大城市的發展有關係,雖然在中國的大城市裡,不可以使用煤炭,但是在郊區,卻有又大、又多工廠都使用品質不好的煤炭,人們都知道煤炭對環境有害,卻還在工廠使用煤炭製造產品。以一輛汽車每年製造半噸的二氧化碳來說,在中國差不多有十四萬輛車,就差不多製造了七萬噸或者一百四十億磅的二氧化碳,再加上,北京的周圍有很多山,受到污染的空氣不能飄散到別的地方去,才使得污染變得那麼嚴重。   中國的空氣污染如此嚴重,就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傷害,在世界上,每年約有一億人死於空氣污染,比如說,對到中國的外國遊客來說,常常因空氣污染而患病,他們管這個疾病叫「北京咳嗽」, 也害得很多中國人都有心臟病、哮喘和支氣管炎,再說,除了那些疾病以外,還有肺病,在貴嶼,中國百分之八十八的孩子都有肺病問題,甚至於,害得孩子得哮喘,每年有六萬四千人被嚴重的空氣污染害死,而且二零二零年,專家認為廢渣污染將導致一百七七萬人死亡。空氣污染除了對肺有影響以外,還對心血管有影響,醫生指出,要是你處住在空氣污染很嚴重的地方,將少活差不多兩三年;被空氣中含有重金屬的嚴重污染,像汞、鉛和砷什麼的,那些重金屬對你的身體也有很多壞處,將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和神經的損傷。除了對人的身體有壞處以外,也對環境造成破壞,中國工廠所製造的煙霧造成溫度上升,溫度越高,天氣就越熱,越熱人就常常生病,更害得人中暑。要是中國不設法改善環境品質,中國人的健康就一天比一天更差。   其實,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讓環境變好。首先,是節約水電,你可以洗澡洗得很快,來節約用水,而且,你出去玩兒的時候,記得關燈,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節約用電,要是每個人都盡最大的努力這樣做,我們就可以讓環境變得更好;其次,我們可以告訴企業,應該先過濾廢氣,或者使用乾淨的能源,如果中國公司這樣做,就可以讓環境變好;最後,中國公司應該禁止使用煤炭,燃燒煤炭會產生很多污染,要是中國的公司不再燃燒煤炭,這樣一來,環境自然就可以改善了。   即使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很嚴重,可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也沒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要是中國政府能重視空氣污染的問題,同時考慮怎麼解決煤炭問題,中國人就能有好的環境,也有好的生活品質。根據我個人的觀點,要是能興建比較乾淨的煤炭工廠,就能馬上看到進步,換句話說,要興建比較乾淨的煤炭工廠,非關閉舊的工廠不可。除了建新的煤炭工廠以外,還需要教育人民如何保護環境,假使中國政府能儘快推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則進步立即可見!   參考資料 [1] 胡漢強. "中國污染致死率全球最高."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 huanjing/xl1-02152016112926.html, 2016年2月15 號.  [2]Griggs, Mary. "Why is the smog in China so bad?" http://www.popsci.com/Why-is-smog-in-china-so-bad, 2017年1月7號. [3]Renkesh. "51 Facts About Pollution." http://www.conserve-energy-future.com/various-pollution-facts.php, 2016年12月24號. [4] "Why is the Pollution So Bad in Beijing?"https://priceonomics.com/why-is-the-pollution-so-bad-in-beijing/,  2016年1月4號. [5] 路西. "報告:中國空氣污染每天導致4000人死亡 - BBC 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8/150813_china_pollution_report, 2015年8月13號.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台灣年輕人對台灣歷史與政治的看法

How Taiwanese Young People Think about History and Politics

孟凱
/
美國
Marc Carl Torchio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回顧台灣生活

My Stories in Taiwan

白洛哲
/
紐西蘭
Luke Barrington

Continue Reading   >

節慶剪影

元宵猜謎樂

ICLP電子報編輯小組
/
臺灣
ICLP Editorial Board

 

Continue Reading   >

文化體驗

春節接待家庭活動集錦

ICLP電子報編輯小組
/
臺灣
ICLP Editorial Board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19. 03. 29

12:10:13:00 R447 北港文化之旅說明會

2019. 03. 22

12:10-13:00 R447 紐西蘭文化日

2019. 03. 18

開學日
12:10-13:00 R447 春季班新生說明會

2019. 03. 15

09:10-11:00 R447 開學前全所會議

2019. 03. 09

第八期師訓班開課

2019. 03. 08

冬季班結業日

2019. 03. 07

全日  R447 期末成果發表會

2019. 03. 06

12:00-13:00  R447 期末成果發表(三)

2019. 03. 05

12:00-13:00  R447 期末成果發表(二)

2019. 03. 04

12:00-13:00  R447 期末成果發表(一)

近期期刊

270

Apr. 1. 2025

269

Mar. 2. 2025

268

Feb. 1. 2025

267

Jan. 2. 2025

266

Dec.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