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6
Feb. 11. 2019
SCROLL

活動報導

法國文化日

French Culture Day

王準星
/
法國
Pierre-Olivier Teissier-Clément

大家好,非常感謝ICLP給我們這個機會來介紹全球最驕傲最自大的國家之一:法國! 文化/歷史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法國還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法國有許多風景優美的地方,另一個原因應該是,法國的文化非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很遺憾,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不能把很多博物館與宮廷一個個地介紹給你們認識,不過我們會談談兩個最著名的景點。   你們大概都知道,無論來自哪裡,旅客通常都最喜愛羅浮宮和凡爾賽宮。在法國文明這個層面來看,羅浮宮和凡爾賽宮都很有指標性。現今羅浮宮不再是領導人居住的宮廷了,相反地,法國大革命之後已全面開放給大眾,甚至變成全球參觀率最高的藝術博物館。想必各位應該看過羅浮宮最有名的作品吧?這部作品就叫做「蒙娜麗莎的微笑」。一般而言,羅浮宮不是一天內能參觀完的。   接著,我們想給你們介紹最能代表法國過去光榮的凡爾賽宮。由於路易十四建造這座宮廷的時候,法國算是歐洲的強國,因此多數的法國人認為這時期可以說是法國的黃金時代。在此,希望你們有機會去參觀這座非常華麗的宮廷。 時尚 - Dior, Chanel, Louis Vuitton   一談起法國,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我國的奢侈品品牌。目前全球有五大奢侈品公司,其中有兩家是來自法國,那就是LVMH跟KERING。你們應該沒聽過這兩家公司的名字,不過我們確定你們知道它們所擁有的品牌,例如迪奧,路易威登,香奈兒,卡地亞,伊夫聖洛朗等等這些名牌。其實,我這個禮拜查資料的時候,看到在法國的股票市場當中,那些奢侈品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了石油公司的,可見除了提供各國貴族的奢侈品之外,那些公司也對法國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貢獻。 美食 - Le vin   好,現在各位應該受不了老是一直聽我們談法國的歷史,政治,經濟等等無聊話題吧?那麼,今天的壓軸好戲是什麼呢?當然是美食跟飲料!可惜我們無法提供能代表法國多元美食的午餐,不過我們希望你們能好好享用我們提供的葡萄酒還有甜點。對法國人來說,葡萄酒是最好喝的飲料,連孩子都喜歡喝呢……開玩笑的啦!不過話說回來,由經濟層面看來,法國也算是葡萄酒的出口大國。 對了,按照法國的傳統,我們今天所準備的甜點是多數法國人從一月初到二月中跟家人一塊兒享用的『galette des rois』。我們沒辦法翻譯得很貼切,所以就管它叫『王之糕點』吧!   最後,謝謝你們今天來聆聽法國文化日,並請大家盡情地享用美食美酒!別醉了喔! ※ 作者:王準星/2019年春季班/ICLP五級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緬甸最美的節日

Myanmar's Most Beautiful Festival

陳小玉
/
緬甸
Phyu Hnin Lwin

    我今天要介紹的是緬甸的重要節日。按照我的經驗,這個節日算是又漂亮又有特色的。那就是我們的「點燈節」。     因為大部分的緬甸人都是佛教徒,所以難怪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跟佛教有關係,尤其是「點燈節」。根據緬甸佛教教義,我們相信佛陀從農曆的四月到七月在天堂教導眾神教義。農曆第七個月的滿月晚上,佛陀會回到我們世界。所以那天,為了歡迎佛陀回來,我們把很多燈掛在屋簷上,也在家裡和廟裡點很多蠟燭。不管有錢沒有錢,多少都要點蠟燭。我們不但點很多蠟燭,也會放天燈和煙火。到處都有過節的氣氛,特別是寺廟和夜市,一定擠死了。       點燈節的時候,我們也特別重視傳統,還按照風俗習慣慶祝這個節日。我們要趁這個時候感謝我們父母,祖父母,老師,或是老闆。一般來說,我們送給他們一個禮物,八成是水果,也敬拜他們,請他們原諒我們的錯誤。   點燈節對緬甸人很重要的原因也跟我們歷史有關係。以前,因為我們的軍事政府很怕革命,他們不讓很多人聚集在一個地方。緬甸人只好在一些重要的節日的時候,才可以熱熱鬧鬧的一起慶祝,不必怕軍隊。在緬甸的節日當中,這個節日是我們國家古老傳統最好的代表。我覺得我們的點燈節非看不可,要是你們對這個節日有興趣,我希望你們都能有機會經歷。 ※ 作者:陳小玉/2019年冬季班/ICLP三級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日本米百俵精神

The Spirit of One Hundred Bags of Rice

栗林由佳
/
日本
Yuka Kuribayashi

    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好。請問你們以前聽過武士或侍衛這樣的名詞嗎? 一提到武士,你們可能認為,他們是很久以前梳著奇怪頭髮的日本人。 其實所謂的“武士”指的是150年以前的日本軍人。   在守舊的傳統日本社會,一共有4個階級,其中包括了武士階級。 起先武士是從事服侍貴族的工作,後來他們持續掌握政權長達7個世紀。 日本天皇的軍隊曾經跟幕府軍發生過內戰,結果幕府軍敗北,而階級制度也(隨)跟著被取消了。 換句話說,武士已經被消滅了150年了。 不過我們從武士身上可以學到一些美德,因此有的學生受學校的鼓勵(學生)研究武士的精神,我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這個的緣故,我今天要舉新潟武士的例子來介紹武士的精神。   我的老家是在日本北部的一個叫新潟的城市。新潟在歷史上跟幕府有很深的關係。 幕府就是武士政府。 內戰時期,新潟的武士跟幕府軍一起參戰,不幸,新潟化為焦土。 這樣一來,新潟武士的生活就變得困難得不得了。 為了改善新潟人民的生活, 聯盟的武士就送來了一百袋大米,然而一位叫小林虎三郎,職位是副首席的武士,卻沒把這些米分給部下,而是把米變成開辦學校的資金。 同時,他也得到其他武士的認同。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他的想法是建立在武士美德的基礎上。武士的精神可以體現(在)像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這樣的美德。為了社會正義跟個人的榮譽,武士得認真鍛鍊身體以及努力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反過來說,武士不應為了個人私慾而行惡。小林虎三郎武士就是根據這樣的理念而說服其他的武士共同努力,忍耐一時的貧困來完成這個偉大的辦學目標。 因為這個學校是對任何階級開放的學校,因而現在也還存在著。   總而言之, “米百俵”的精神就是說,在最苦的時候,忍一時之困難,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最根本的教育事業上,因為知識是發展社會的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簡單扼要地說,學習讓人開闊眼界,藉著米百俵的故事也讓我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真理。感謝大家的聆聽! ※ 作者:栗林由佳/2018年秋季班/ICLP四級

Continue Reading   >

廣播精選

天註定!

Predestined by Heaven

多位作者

生活札記

地獄之車

The Car from Hell

范福瑞
/
美國
Geoffrey Leigh Fella

ICLP第5級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我即或盡最大的努力尋找住在紐約的理由,也仍感到竹籃打水徒勞無功。不過,我今天要分享的不是與紐約有關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來自地獄之車的故事。何謂「地獄之車」?在此所謂的「地獄之車」,指的是一輛五人座的四門福特福克斯轎車。   話說來ICLP之前,我得把我所有的東西搬到我父母家,不過我父母住猶他州,我開車到那裡不下四天之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得跟弟弟借車子,然而沒想到此輛車的來源,竟然是以三千美金與魔鬼交易的結果,而我卻毫無選擇。   噩夢就從學習開車開始,雖説我早就會開自動排檔車,然而我弟弟借給我的車並非自排車,在美國,不要説有人能教我,就是會開手排車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少,再加上,在紐約開車像玩瑪利歐卡丁車遊戲似的,滿街都有要跟你競賽的車子,當然不宜於學開車,更別說學開手排車了。因此我請住在城外的表哥教我,於是我在一天内掌握了這種歷史悠久的技術,終於可以出發了。   其實離開紐約之前的苦難不少,不是四、五分鐘能説完的,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只好跳過爆胎與車子被拖吊的部分。   我搬回家的不只是行李,父母也同意替我養我的兩隻貓,在這趟旅程中牠們一直坐在堆積如山的雜物上,看著我開車,甚至有時候想幫我開車,雖然聽起來很有趣,但是我當時可不這麼想。   開了兩天車之後,我們到了美麗的密蘇里州,又稱為「索證之州」,是美國燒烤與甜茶的產地。沒想到我幾乎要在這裏安家,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我第二天開車上了公路後,就快速地排進高速擋,卻立即後悔做出了這個決定,當時有一股焦味慢慢地瀰漫車內, 可見我在密蘇里州不只過了一夜。我之前自認爲像馬里奧·安德烈蒂一樣厲害,事實上並非如此,我不但不會開手排車,反而將車子弄壞了,像使用魔法似的,只不過我不是使兔子消失,而是讓車子的引擎失靈!長話短説,五天之後我終於平安地把車開到猶他州了。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為了離開紐約,移居臺灣,而冒險駕駛這輛「地獄之車」,肯定是值得的!以上是我的演講,謝謝大家的聆聽!  

Continue Reading   >

生活札記

新版? 心版! 

New Edition? Heart Edition!

嚴天寧
/
美國
Daniel Micah Isaacson

    不可諱言,身為一個外國人,我初到臺灣的時候,曾經受困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剛移居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我,當時有一度感覺喪失了自信心,常常想念我的國家,也想念我國家的人民、事物,以至於考慮乾脆回國,有這種想法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雖然臺灣人民對我古道熱腸,但他們對我的友善,仍敵不過身處異鄉的孤獨感覺。   從某一方面來說,每個國家的特色都是獨一無二的,毫無比較的餘地,但叢另一方面來說,放眼古今中外,人類本來就一樣,不應有所區別。我絞盡腦汁又挖空心思,究竟何種策略能解決此困擾?問題的關鍵完全操之在我,若是能將不同的臺灣事物視為我所想念的美國事物,那就最好不過了! 更確切地說,我將站在本國事物的角度,來分析另外一個國家的事物,找到相當於它們的「新版」。   每當我一看到任何事物,立即就聯想,這是美國什麼東西的新版呢?其實相當直接,公車司機就是公車司機;卡車司機就是卡車司機;服務員就是服務員。誠然他們有所不同,諸如對客人的態度,或者日常的工作情況,然而總的來說,他們都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以圖片中的人物為例:他差不多六十歲、皮膚黝黑、車上堆滿了瓦斯筒,正在吃檳榔,他相當於那一種美國人呢?他就像那些來自美國南方鄉下的中年白人,清一色都抱著保守的態度,也開卡車,並且口叼口嚼煙。騎機車的老先生也就是開卡車的美國先生。   在臺灣,尤其是在鄉下,人們對無所不在的野狗抱著厭惡的態度,有的狗能當寵物,可是大部分的狗謀生之不暇,都只能扮演寄生者罷了,人們把野狗看作麻煩,以野狗為病毒、垃圾的大本營,狗的悲劇性角色,大概就從這裡開始,令我十分惋惜。反之,美國跟臺灣人對狗的看法卻南轅北轍,他們不能對可憐的狗不聞不問,覺得狗不是絕頂可愛的寵物,是什麼?   反過來說,在美國人們則對氾濫的野鴿子抱著相當厭惡的態度,可是臺灣人卻覺得鴿子討人喜歡,美國人也把偷走中餐的鴿子看作麻煩,於是,狗就是鴿子。   再說,在臺灣誰都喜歡吃餃子,有勇氣承認不喜歡餃子的臺灣人,肯定會被朋友列入黑名單。儘管餃子並非來自於臺灣,但還是臺灣最典型的食物之一。開會的時候,要供給一大群人中餐,餃子就是最方便、最可靠的選擇,誰都能吃得飽,也很容易分配。若要把餃子煮得好,則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得瞭解到面皮、肉、蔬菜跟醬料的比例。   那麼,餃子是美國什麼事物的新版呢?比薩!它跟餃子的做法截然不同,但並不表示它們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只是成分及做法不同而已。比薩也是提供多數人吃的最佳選擇,也是面皮蔬菜、肉以及醬料的結合,看似國外的食物隨之而來,不過,最終美國人看不起臺灣的比薩,而臺灣人亦復如是。   同理可證,法輪功就是耶和華的見證人;台大就是兩岸的斯坦福;   在臺灣的我就是在美國的印度學生。非常抱歉!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無法把這三項事物詳細地分析,總而言之,若你想念家鄉的時候,就採用我的方法來紓解你的思鄉之情吧! 謝謝大家! ※ 作者:嚴天寧/2018年秋季班/ICLP六級

Continue Reading   >

生活札記

學習中文的困擾

Difficulties Studying Chinese

江哲然
/
美國
Grant William Johnson

        毫無疑問地,對於英文母語者來說,中文算是公認最難學的外語。如果你學過中文,你必定同意學中文最讓人洩氣的事情之一是發音。因為英文是一種無聲調的語言,英文母語者往往分辨不出來,並且表達不出四聲的差異。因此很容易因聲調錯誤而造成誤解,甚至於所說出來的話與實際想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學習中文者常因為聲調錯誤而鬧笑話,比如:把「請問」說成「親吻」,「我可以問你嗎」變成「我可以吻你嗎」,把「老伴」說成 「老闆」,「我喜歡在我老伴身邊醒來」變成「我喜歡在我老闆身邊醒來」。   今天我就想分享我在上海便利商店裡發生的趣事,有一次我到便利商店,拿了一瓶水和一罐可樂,走到櫃檯結帳。如果你過去三四年去過大陸,你肯定知道科技支付多麼廣泛和方便。科技支付的過程是顧客或者店員掃了對方的二維碼(QR Code),APP自動就完成了交易。   因此我拿出手機,選了微信支付, 就問女店員怎麼付。 「我掃你 或者 你掃我」很簡單,怎麼可能說錯。然而事實上我卻說成「你操我 或者 我操你」 對於外國人,這兩個聲音聽起來很像,但是意思完全不同。這位女店員大吃一驚,立刻「蛤」一聲,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 我感到沒頭沒腦。今天是他第一天上班嗎?我的發音不對嗎?他中文不太好嗎?或者沒看過像我這麼帥的人嗎?   我想一定發生了誤會,我要處之泰然,所以輕鬆的再複述了一次。我揮了揮手機,說「我的手機有錢,我操你 或者 你操我,都可以,看你方便」我已經忘記誰掃誰,但是我們到底完成了交易,我買好了東西,然後離開了。可是一直覺得我們的相互溝通有點奇怪,所以我問了同事,他們聽了都捧腹大笑,笑完了以後才告訴我犯了什麼錯。我覺得當時那位女店員可能想 「我現在才知道為什麼人說外國人真的超壞」   說到這裡,我想向我的單班課老師說抱歉,這學期到目前為止,因為發音太差,從來不敢叫她的姓,曹老師,雖然你很善良,我還是怕妳會打我。(根據我以上所說的,因為我聲調不准,很可能叫錯我單班課曹老師的姓,但是由於她很善良,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打過我。)這些例子足以表示為什麼中文是一種難學的語言。我們勢必要多注意聲調和發音才不會遇到這樣的糗事。 ※ 作者:江哲然/2018年秋季班/ICLP五級

Continue Reading   >

譯作賞析

香蕉與食品浪費的醜陋面 | 麥特.克里夫德 | TEDxBend

Bananas & the ugly side of food waste | Matt Clifford | TEDxBend

麥特.克里夫德

※觀看影片前,請先點選YouTube右下角齒輪,並選擇開啟中文字幕,謝謝! ※本影片之英中翻譯為 ICLP第7級學生高捷凱 (Daniel Eberts) 於孫雅玲老師指導「影片翻譯」課程中之作品。     香蕉是世界上最被浪費的產品。近五年來,食品企業家麥特.克里夫德一心一意地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歡迎來多了解,食品浪費的醜陋事實以及一個令人嘆服的解決方案。    Bananas are the most wasted produce item on the planet.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food entrepreneur Matt Clifford has been obsessed with fixing that. Learn about the ugly side of food waste and a compelling idea on how to address it.   麥特 • 克里夫德是Barnana公司的創立者之一暨營運長。Barnarna是一家B Corp認證的公司,它永續性的作法是再利用有機香蕉,減少了食品浪費並提供更營養的小吃選擇。曾獲富比士雜誌、紐約時報與男士期刊之青睞的Barnana,以其處理食品浪費問題的獨特方法而聞名世界。克里夫德是一位積極的投資人,耐力運動員,還有熱愛美食的人。他在2016年獲選富比士「30歲以下創業者」的菁英之列,也獲得《聖地牙哥商業期刊》與《Locale》雜誌之最佳企業家獎。克里夫德以極優等畢業於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拿到金融學的理學士文憑,另持有牛津大學的專業進修憑證。    Matt Clifford is the Co-Founder & COO of Barnana. A certified B-Corp, Barnana sustainably upcycles organic bananas to reduce food waste and provide a healthier snacking option. Featured in Forbes, Inc. Magazine, The New York Times, and Men’s Journal, Barnana is recognized for its unique approach to tackling the world’s food waste problem. Clifford is an active investor, endurance athlete, and lover of delicious food. He was named one of Forbes’ 30 Under 30 in 2016 and Top Entrepreneur in San Diego by both SDBJ and Locale Magazine. Clifford graduated Magna Cum Laude from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with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finance and holds a certificate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from Oxford University, England.   這次演講於TEDx會發表,其模式同於TED大會,由獨立當地社群主辦。請見此連結以了解更多:http://ted.com/tedx.    This talk was given at a TEDx event using the TED conference format but independently organized by a local community. Learn more at https://www.ted.com/tedx     很好的開場!每年,世界生產1500億支香蕉出口。每年,同樣有750億支浪費了。50%的香蕉產量,每年都浪費掉。50%。近五年來我們都一心惦記著這個事實。    Great introduction. (Laughter) Every year, 150 billion bananas are produced for export. That same year, 75 billion are never consumed. 50% of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bananas go to waste each year. 50%.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we have been obsessed with this fact.   2012年,我們開始進軍香蕉產業,當時只不過單純是個做生意的想法而已,我們將在巴西很受歡迎的小吃,引進到美國吧!我知道各位在想什麼:第一,這個主意好爛,第二,那個小吃真醜。(笑聲)我們的計畫:將巴西小吃引進到美國市場,同時建立一個專門賣香蕉小吃的品牌。那麼,我們在買幾千公斤香蕉來建立我們的「香蕉帝國」之前,我們積極地收集了非常多跟香蕉有關的文獻。我記得我太太看著我說:「你真的要做啊,你真的要開一間香蕉公司!」    Our journey into the banana business started in 2012 with a seemingly innocent business idea. Let's bring this very popular snack from Brazil to the United States. Now, I know what you're all thinking: one, that is a bad idea, and two, that is an ugly looking snack. (Laughter) Our plan: introduce this tasty Brazilian treat to the US market and build a brand synonymous with banana-based snacks. Now, before we purchased a few thousand kilos of bananas to start our ''banana empire,'' we got our hands on as much banana literature as possible. I remember my wife looking at me saying: "You're really doing this. You're starting a banana business." (Laughter)   應該承認,我們三個傢伙都沒有什麼食品經驗。我們想要開創一家香蕉公司,是因為我們堅定相信,美國需要這個巴西來的美味小吃。應該這樣說... 親友並不太支持我們,而且我們對前途感到茫然。我們學到了什麼呢?結果美國人狂愛香蕉。這可是好消息,美國一年消費350億支香蕉,等於全球香蕉產量的25%。美國人的香蕉消費量,比蘋果加柳橙還多。不出所料,我們也發現,我們熟悉的那種彎彎的黃色水果,不但是最常食用的水果,也是最被浪費的水果。    Now, full disclaimer: we were three guys, with no background in food, wanting to start a banana business because we were convinced that the US needed this tasty delicious treat from Brazil. Let's just say, our friends and family were less than encouraging, and we had no idea what we were getting ourselves into. So, what did we learn? Turns out Americans are crazy for bananas. This was good news. The US consumes 35 billion bananas a year. That is 25% of the total global production of bananas. The US consumes more bananas than apples and oranges combined. Not surprisingly, we also found out that our familiar curved, yellow fruit is not only the most consumed, but also the most wasted.   怎麼回事呢?每年怎麼可能有750億支香蕉被浪費掉?那個數字大到讓人無法理解。是因為沒有人買?因為爛掉?被丟掉?香蕉到底怎麼回事?這些問題的答案改變了公司的發展方向,並激發一段探討食品的醜陋面之旅,而我們要繼續下去。    So how? How are 75 billion bananas wasted each year? That number is so large, it's hard to wrap our head around. Are they not consumed? Are they spoiled? Are they thrown away? What's up with the banana? The results of these questions changed the course of our business and sparked a journey into the ugly side of food, and we haven't turned back.   近幾年,其實我們不是聰明只是運氣好,所以能夠成功地「升級再造」520萬支香蕉,避免浪費。(掌聲)我們的方法是先認定在香蕉的上下游供應鏈中,最浪費的階段在哪裡,並用那一階段的香蕉製作產品。公司的成長率超乎了預期,成為一家價值破百萬的企業。我們做了好事、減少浪費、創造工作以及降低碳排放。我們高興到跑去銀行那裏跟他們擊掌!我們是B Corp認證的公司,而且我們還買了一輛香蕉車!很成功,對吧?不對!    Over the years, we've been more lucky than smart, and we've been able to successfully upcycle 5.2 million bananas from being wasted. (Applause) Our approach was to identify where the largest source of waste in the banana stream was, and make products out of that. We've exceeded all of our expectations of growth, built a multimillion-dollar business by doing good, reducing waste, creating jobs, lowering emissions. I mean, we were like high-fiving to the bank. We're a certified B-Corp, and we even purchased a banana car. Success, right? Wrong.   轟轟烈烈的五年以後,我們減少香蕉浪費的影響值:只有0.0632%。沒錯,這是一個小數,個位數之後還有四個數字。還不到百分之一的十分之一。我們算了三遍,我們的影響肯定比這個還大一點吧!五年了,香蕉車,那麼辛苦!那麼,750億支。市場可是很大,機會巨大。可惜的是,浪費問題不只是香蕉或水果產業特有的。這個問題已經猖獗地遍佈了全球的食品產業。每年,我們丟掉十三億噸食物,這個數量足以養活全世界45%的人。三十億人。浪費可以分成兩部分:消費與生產。右邊是消費者可恥的浪費,我們都犯過這個罪,在餐廳點了太多菜,讓東西在冰箱裡腐爛掉,或丟掉剩菜我們是人,我們會製造廢棄物。這樣的廢棄量不可小覷,佔了全球的45%。    Five years later, all the fanfare, the net impact we've had on reducing banana waste: 0.0632%. Yes, that is a decimal, followed by four digits and a percent. Not even one-tenth of one percent. I mean, we ran the numbers three times. Surely, we had a larger impact than that. Five years, a banana car, all that hard work! Right, 75 billion. I mean, it's a big market. The opportunity is huge. The sad thing is, this issue is not unique to bananas or fruit. It is rampant across the global food complex. Every year, we lose 1.3 billion tonnes of food. That's enough to feed 45% of the world. 3 billion people. Waste can be broken into two main buckets: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The right side of this matrix is feckless consumer waste. We are all guilty of this. We have all over-ordered at a restaurant, let full spoil in the fridge, and toss leftovers. We are humans, and we create waste. This is a huge issue and accounts for 45% of total waste.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食品浪費的醜陋面,其中較少引起討論的:生產。生產可以分為幾個小部分:收穫、處理、加工包裝。這三個水桶等於全球浪費量的55%。生產損失率因國家基礎建設及作物本身特性而有所不同,不過比例令人震撼。根莖菜類,在生產過程中,70%被丟掉。水果是60%,穀類是52%,魚類是49%,肉類是48%。7億1500萬噸食物在生產過程中被浪費掉。這足以供給十五億人食用,相當於印度跟美國人口加起來的總和。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ugly side of food waste, the not-so-often talked about and discussed: production. Production consists of a few main buckets: harvesting, handling, processing and packing. These three buckets account for 55% of all food waste globally. Production loss varies depending on infrastructure of the host country and crop being harvested, but the averages are striking. Of all root vegetables wasted, 70% of them are wasted during production. 60% for fruits, 52% for cereal, 49% for fish and 48% for meat. 715 million tonnes of food is wasted in production. That's enough to feed 1.5 billion people, the combined populations of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怎麼回事呢?怎麼會有這麼多食物在生產過程中被浪費掉?可惜,這是個「外型難看」的故事。胡鬧胡蘿蔔、馬鈴薯怪物、不圓滿的柳橙,如今不再出現在超市裡。我們都有一份責任,因為我們不太願意買所謂的「畸形水果或難看蔬菜」。生產完美作物是社會制度下的壓力,也是非常可惜的。其他導致浪費的因素包括:沒有效率的洗滌及包裝設施、缺乏道路等基礎設施、運送中碰撞及損壞。我們往往是進一步退兩步。不合乎零售商標準的難看水果蔬菜就棄置在世界各地的農田。世界上有7億2300萬人處於隨時面臨飢餓的狀況,這實在是個當代悲劇。    So how? How are 715 million tonnes of food wasted in the production side? Unfortunately, this is a story about being ugly. The crazy carrot, the Frankenstein potato, and the not-so-round orange are no longer found at our local supermarkets. We are partly to blame as we are not so keen to pick up the so-called "ugly fruit and vegetable." And this pressure to produce perfect is systemic and highly unfortunate. Othe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oduction waste are inefficient washing and packing facilities, lack of infrastructure, as in roads, and bruising and scarring during transportation. It's often we take one step forward and two steps backward. Ugly fruits and vegetables that don't meet the quality standards set by retailers are left unwanted and unshipped at farms across the world. With 723 million people classified as food insecure, this is a modern tragedy.     可是,還有好消息。食品浪費不再僅是在達沃斯或聯合國討論的崇高學術問題了。我們五年前啟動的事業,證明了能夠從廢棄流程還原價值。而且不只是我們。從這個錯綜複雜的浪費過程中,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創造價值,可惜的是,這不夠好。我們需要扭轉有關生產浪費的情況。7億1500萬噸廢棄食物意味著:我們有一個安於現狀的問題,也有一個系統模式的問題。談食物浪費是個忌諱。在家裡是個忌諱,在大規模公司的董事會裡也是。公司不想知道,其行動所導致的後果,更不用說讓客戶知道。    However, there's good news. Food loss is no longer a lofty academic goal discussed at Davo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What we started five years ago is proof that there's value in the waste stream. And we're not alone.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are creating value from the large complex of production loss, but sadly, it's not enough. We need a shift in the narrative of production loss. With 715 million tonnes of food wasted, we have an acceptance problem just as much as we have a systems problem. Food waste is taboo. It's taboo in your home, and it's taboo in the boardroom of large companies. Companies don't want to be told their actions cause undue harm and they certainly don't want their customers to be told that.   兩年前,財富雜誌封面上的標題是「大型食品產業之戰」。自2009年以來,前25大食品公司總共失去了180億美金的市場價值。現在正是食品巨頭、農業巨頭投入廢物重新利用的市場的時候了。這有益於損益表,也有益於世界。公司跟消費者都有責任,不過我們更容易抨擊造孽的公司。農業巨頭、食品巨頭的浪費問題之所以不透明,是因為我們都把浪費的存在污名化,構成了今天的忌諱。這個忌諱就是食物浪費的黑盒子,不能討論,不能公開,不能處理。直到我們做出改變之前,浪費都不會成為主流焦點,而只會是一群熱心人士杯水車薪的努力。我們都必須面對這個被集體忽視的問題,不再有罪惡感,敞開討論。我們不應向大型食品公司宣戰,而要與其合作。    Two years ago, the cover of Fortune magazine was ''War on Big Food.'' Since 2009, the top 25 largest food companies have lost over 18 billion dollars in market value. The time is now for Big Food and Big Ag to get in the waste game. It's good for the P&L, and it's good for the planet. Companies are no better than consumers, however, we demonize companies exponentially more for all their vices. Big Ag and Big Food are not transparent about waste, because we have negatively stigmatized waste, creating the taboo we have today. The results of that taboo is a black box of food waste that is not discussed, shared or addressed. Until we make this shift, waste will be a fringe problem for a group of passionate players trying to get dent in a big issue. We need to addres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remove the guilt and open the conversation. We need to not make war on big food, but work with big food.   目前浪費只在宏觀層面進行討論。它掩埋在聯合國白皮書裡,但是事情不必如此。假如這些大巨頭開始把資訊公諸於世,包括產品及處理流程中所有被浪費的量化數字,及其所帶來的挑戰會怎樣?假如我們邀請所有食品公司來分享浪費真相,而不必心懷愧疚會怎樣?假如我們創造一個《X獎基金會》式的鼓勵獎項,呼籲企業家、各界學者及專家集思廣益來協助升級再造並重新利用每年所浪費的7億1500萬噸食物會怎樣?這樣可以打造一個廢料流程清楚、更容易執行回收的透明世界,這樣可以抓住創新機會,邀請企業家來投入挑戰。我們五年前設立的事業足以證明這一點。我堅信獲得可用的相關訊息後,企業界可以在食物浪費的醜陋面做出一小步貢獻。謝謝。    Today waste is reported on a macro level. It's buried in white papers in the United Nations,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What if Big Food and Big Ag publish reports quantifying the commodity, item or process they are experiencing increased challenges with? What if we invited all food companies to share their waste and not feel guilty about it? What if we created an X-prize-style challenge calling on entrepreneurs, academics and professionals to submit ideas on how to repurpose, reuse or upcycle the 715 million tonnes of food wasted annually? This would create a world and waste [that] is much more transparent and far more actionable. It'd create insight into where opportunities exist and invite entrepreneur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 What we started five years ago is proof, and I am confident that with access to the right information, the community can make a dent in the ugly side of food. Thank you. ※ 譯者:高捷凱/2018年夏季班/ICLP七級

Continue Reading   >

所史新聞

中文教材與華語教學

Materials and Pedagogy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李振清
/
臺灣
Chen-ching Li

藝文視角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林淵明
/
美國
Jeremy Scott Lilly

ICLP第4級   諸位好,我今天要跟你們談談的題目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那就是楊德昌所導演的“青梅竹馬”。此次,我想先討論這部電影的背景。然後我會講一講它的內容和背後的涵義。由於時間的限制,因此我不能詳細分析,希望大家原諒。   楊德昌是台灣最有名的導演之一。在八零年代中他跟侯孝賢倡導“台灣新浪潮電影”。它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寫實的角度,換一句話說,這種電影不怕直接描寫生活中的複雜面和陰暗面。   青梅竹馬是楊德昌第二部電影。這部電影在1985年上映,當時台灣社會開始快速的發展,而且深受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大概的說,八零年代是一個過渡時期:在傳統與現代的觀念中間發生了很大的衝突。青梅竹馬便直接探討了這樣的現象。即使在當時台灣人很難接受這種寫實的風格和悲觀的主題,但還算是一部台灣的經典電影。   現在,讓我們談一下這部電影。首先,所謂“青梅竹馬”是從李白詩來的成语。它形容一對年輕的,天真的情侶,一邊騎竹馬,一邊以掷青梅为戏。但是,這部電影的內容根本不浪漫,所以電影名稱是一種黑色的反話,而這個對比強調了當時台灣複雜的情形。   從電影名稱可知,電影的主角是兩個年輕人。一個是相當現代的女性,她在一家建築公司有成功的事業。而她的男友曾经是一位少年棒球隊的明星,可是他現在的事業情况不太好。   女主角貞顯然代表西方和現代的價值觀。她是一位獨立而成功的女性。她跟她的“雅皮士”朋友們常去美國式的酒吧,聽Michael Jackson,生活以工作為主。然而,她的生活很空虛,她只浮動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存在,往往將她的悲傷藏在黑色的墨鏡下。   反過來說,他的對象,隆,則死命地抓住過去,仍然活在中國傳統社會與在他自己的棒球光輝歲月。如果這部電影批評貞,它更嚴厲地批評隆的單純。隆固執的拒絕適應現代·導致了悲傷的結局。在电影中,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遠。主要的衝突就是來自傳統和西方的矛盾。   總而言之,就當時社會問題而論,這部電影並沒提出一個清楚的答案。現代生活當然有缺點,可是保守的思想更加糟糕。不過,電影的寫實風格表現出一種恐怖的美麗。再說,他的內容特別發人深省,動人心弦。我覺得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青梅竹馬,可是,至少,希望這篇小演講能引起大家對這部電影有興趣。 ※ 作者:林淵明/2018年秋季班/ICLP五級  

Continue Reading   >

藝文視角

文學與音樂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iterature

謝慧敏
/
美國
Karina Min Xie

    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跟你們談談我的興趣。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我就直接分析我所知道的文學跟音樂的關係。由於小時候媽媽教育我以讀書為主,讀書在我生活裡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也養成了我對文學的興趣。即使我外婆與我之間有代溝,但可以透過音樂來跟我溝通,她唱「小小姑娘」這首歌給我聽,這就是我青春期最好的記憶。到了台灣之後,我有機會更進一步地研究文學與音樂的關係。   我最大的兩個收穫是:第一,既然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自然文學與音樂就沒有國界。無論聽到任何歌曲,我都能得到些心得。不說別的,就拿我在台灣參加合唱團的經驗來說,我們曾經學過一首叫「祝福」的台語歌,歌詞如下:「三月的窗邊,幸福的香味,阮躲置有你的情境。離開已經彼多年,攏無你的消息,你咁有找到你的春天? 花開已經過時,不通擱再等你,阮親像快開的花蕊,青春已經褪了色,還沒人來同情,若愛你,哪通怨恨你! 祝福你平平安安、事事項項順著你的心,愛你的人惦身邊照顧你;祝福我平平靜靜一人惦在秋雨的窗邊,會凍不想你。」掌握了歌詞的意思以後,讓我聯想起自己的愛情故事來。從歌詞的意義我們能感受到愛情,尤其是從浪漫的曲子而來,通過歌唱我發現全球都能感受到愛情的偉大。   我個人認為,有些歌曲合乎文學的條件,那麼,哪個作品才算是好的作品呢?根據課本所說,只要符合民族性、時代與作家的個性,就算是文學,因而有些歌詞也可算是一首詩,比如「青花瓷」這首歌。我之所以對歌曲有興趣的原因在於: 歌曲是文學與音樂結合起來的藝術品。雖然現代歌與古代詩差得很遠,但隨著時間的過去,以及社會的變遷,自然歌曲的形式和歌詞也跟著改變。   第二項收穫是:世界越全球化,就越像一個大熔爐,咱們可通過藝術來傳達個人的觀點、經歷與思想。舉例來說,「兩隻老虎」這首歌來自法國的「Frere Jacques」,此外,我小時候外婆對我唱的「小小姑娘」,則是來自美國的「Oh My Darling」這首歌。由此看來,不同文化互相接觸,使藝術產生了變化,不過反過來說,人類也可藉由歌曲來保存文化。謝謝大家!   「祝福」歌詞: 三月的窗邊,(sà gue̍h e thang pinn) By the March window,        幸福的香味,(hīng-hok e hiang bī)breathing in the flowers blessed sweet fragrance.                    阮躲置有你的情境。(guán bi tì ū lí e tsîng-kíng)back then I was nestled by your side. 離開已經彼多年,(lī‑khui í-king hya jae nî) You have left for years already 攏無你的消息,(lóng bô lí e siau‑sit) and still no news of you 你咁有找到你的春天。(lí gang ū tsāu tàu lí e tshun‑thinn)have you found your spring? 花開已經過時,(hue khui í-king kuè-sî) The flowers have bloomed 不通擱再等你,(m thang go tsāi tán lí) unable to bear waiting 阮親像快開的花蕊。(guán tshenn tshiūnn khuài khui e hue luí)I am a flower ready to bloom. 青春已經褪了色,(tshing‑tshun í-king thǹg liáu sik) The colors of youth have faded 還沒人來同情,(ya bu̍t lâng lâi tông‑tsîng)no one has felt for me since you   若愛你,哪通怨恨你。(ná ài lí ná thang uàn hīn lí)if I love you, how can I blame you? 祝福你平平安安(tsiok‑hok lí pîng pîng uann uann )Blessings upon you, for peace and safety. 事事項項順著你的心,(sū sū hāng hāng sūn tio̍h lí e sim) let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愛你的人惦身邊照顧你。(ài lí e lâng diang sin pinn tsiàu kòo lí)let a lover by your side care for you. 祝福我平平靜靜(tsiok‑hok gwá pîng pîng tsīng tsīng )Blessings upon me, for peace and quiet. 一人惦在秋雨的窗邊,(tsi̍t lâng diang tsāi tshiu hōo e thang pinn) by the rainy autumn window. 若是寂寞的時會凍不想你。(ná sī tsi̍k‑bo̍k e sî kuè tàng m siūnn lí)if I get lonely, I will not long for you.   ※ 作者:謝慧敏/2018年秋季班/ICLP四級  

Continue Reading   >

藝文視角

從星新一短篇小說《喂——出來!》看現代社會問題

Looking at Modern Social Issues Through the Famous New Short Story “Hey -- Come Out”

強巾幗
/
美國
Nahir Marie Contreras

    星新一是一位日本科幻文學家,他一輩子寫了一千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喂——出來》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和反省。   這個故事要從一座老城市說起,在一次颱風離開以後,人們發現有一座神社受到了破壞,他們決定重建時,發現地上有一個大洞。為了知道洞的深度,有一個人在洞口大叫:「喂,出來!」但居然沒聽到回音。接著他把石頭丟進洞裡,卻也沒聽到落地的聲音。   後來,消息很快就傳開了。科學家,商人以及好奇的人都來到老城市參觀那個洞,並對它做實驗,但還是什麼也沒發現。有一個商人看見了洞的商機,決定把它買下來。本來當地人反對,可是他們分析了自己的情況以後就同意了。除了會給當地人很多錢以外,那個商人還承諾要改建神社,也表示這能為城市帶來不少利益。   商人把洞買下來以後,為了賺錢,允許所有願意付錢的人把垃圾丟進洞裡。包括:一般垃圾、非法實驗的文件、犯罪的證據、屍體、甚至核廢料等等。這樣一來,垃圾和問題都消失了,再說,他們因為賺了很多錢而開始發展經濟,幾年以後那裡就成為一座現代城市了。   居民們都對現實生活很滿意,可是這時候,他們都沒注意到從天上傳來一句:「喂,出來」,也沒注意到幾分鐘以後,有塊石頭從天上掉了下來。故事就說到這裡,不過我們都猜得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許多現代人認為我們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並不會有什麼後果。他們認為這是絕對正確的,就算需要改變也只有一小部分而已。然而人們這種行為跟把東西丟進洞裡一樣,只不過是逃避現實。這篇故事的最後提醒我們,不能永遠逃避這些問題,它們最後都會回來影響我們的生活。像污染問題、全球暖化、貧困問題以及瀕危物種等等都是很清楚的例子。   為了得到所謂的進步,我們決定犧牲傳統價值和自然資源。再加上,為了能購買奢侈品和新科技產品,我們讓那些「狂人」有了太多權力,管理了世界上的重要資源。我們不停地透過開發自然資源來獲得好處,但是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會有個結束的。 ※ 作者:強巾幗/2018年秋季班/ICLP三級

Continue Reading   >

專業報告

肯德基的本土化

Localization of Kentucky Fried Chicken

錢韻姍
/
美國
Sarah Ysabel Chambers

※本文為2018夏季領航班學生所撰寫之專業報告   因為一般人覺得速食不能算是當地菜色的緣故,所以,很多專家往往只重視一個地方的傳統菜,而全盤忽視速食公司的產品。但以我個人的觀點和感想而言,不能不說速食所賣的產品可以讓人更瞭解一個地方的菜色。從臺灣人的飲食習慣著眼,菜色在文化中占了既大又重要的部分。由於我們已經在母國對速食產品很熟悉,因而觀察速食公司在外國銷售的產品,就能看出差別挺明顯的。所謂的差別,就是這個地方料理的口味:比如味道、用料、口感等等,借著這樣的線索可以瞭解一個地方的經濟、歷史及生活方式。舉例來說,在臺灣,菜色跟一個地方的習慣、生活有很深的關係,換句話說,菜色跟文化是分不開的。我要詳細地分析在臺灣跨國食品公司的本土化,簡單地說,我想描敘一家很有名氣的公司,為了成功起見,在臺灣怎麼改變他們的產品,然後說明這種變化如何反映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為了簡單起見,我想分析分析肯德基的例子。   在臺灣,肯德基已經成為市場上最強的跨國公司之一。很多臺灣顧客特別喜歡肯德基的產品,但是如果一位元來自美國的顧客,試著在臺灣的肯德基用餐,他們一嘗,卻嘗不到雞肉的味道。肯德基在臺灣相當受歡迎的原因何在?第一個理由是臺灣人特別喜歡吃炸雞,肯德基原來的產品是炸雞,但他們把產品改變了很多,拿肯德基最近的新產品之一來說,就是花生培根卡拉雞腿堡。 其實,我一邊寫這份期末文章,一邊吃一個花生培根卡拉雞腿堡,沒想到這個看起來蠻奇怪的產品,事實上非常好吃,這個漢堡是由花生醬的甜味、培根的鹹味、雞肉的辣味、青菜的脆感和漢堡的鬆軟口感交織成的。反過來說,在美國這個產品一定不會受到歡迎,原因何在呢?原因在於臺灣人通常不把不同的味道分開,甜的味道能跟辣的混在一起,但是為什麼選花生呢?花生的味道在臺灣挺流行的,尤其是花生牛軋糖。我再問一次,到底是什麼緣故呢?事實上,臺灣某一些區域的氣候對種花生很合適,這個產品還受到美國的影響,所謂的影響,是指著培根說的,但美國人不常把培根放在雞肉漢堡裡,只放在牛肉漢堡,可是,由於臺灣沒有那麼深的習慣,比在美國容易被打破。再舉另外的例子來說明,在中國和臺灣,肯德基最特別的產品叫披薩雞腿排,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披薩雞腿排的廣告,廣告中有一個大陸很有名的演員,成為肯德基在亞洲的代言人。他跟美國肯德基的代言人發生誰才是真正代言人的衝突,結果是他們一起合作,於是,就發明了這個「Chizza」。這個披薩雞腿排是美國跟中國與臺灣文化交流的象徵,產品有美國披薩的設計,可見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產品的基礎是一個雞排,把乳酪、番茄醬、鳳梨和更多雞肉結合在一起,雖然美國的肯德基商店還沒有這個產品,但是我覺得具有流行的潛力。   我也點了一個甜點、一個原味蛋撻,這個蛋撻不錯,蛋撻在臺灣蠻流行的,它們起源于廣州,國民黨退到臺灣的時候,很多住在大陸南方的人也來到臺灣,因此廣州菜對臺灣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根據我個人的觀點,肯德基最有意思的產品並非漢堡,而是他們的黑糖白玉Q蛋撻,因為這個產品算是臺灣文化融合的表徵,不能不說是中國、日本和臺灣的文化都影響了這個產品。根據上面所說,產品的基礎蛋撻,是從中國南部來的,而所謂的白玉Q,指的是麻薯,是來自日本的食品,最後,黑糖在臺灣的甜點中很流行,尤其是在臺灣甜甜的飲料珍珠奶茶中。其實,就臺灣食品而論,這個「Q」的口感非常重要,Q的意思是軟軟的、粘粘的口感,在美國食品中完全沒有這個字眼,這證明在臺灣,顧客特別重視食物所有的特點,「臺灣菜」的作家,凱茜埃爾威說 :「臺灣人重視菜的味道和口感兼具」。   在亞洲,肯德基早餐的本土化是一個傳奇,原因在於肯德基全盤接受亞洲的影響,在中國和臺灣,最有名的例子,是他們各種各樣的粥,在臺灣,吮指嫩雞粥特別流行。肯德基能理解在早飯的選擇上,臺灣之所以難以接受西式早飯,是因為在臺灣文化裡有一句話:「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的緣故,要臺灣人習慣西式油油的或者甜甜的早飯食品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但肯德基推出一個特別的早飯三明治叫德式熏腸燒餅,這個名稱使人相信產品受到德國早餐的影響,其實不然,這不能算是真憑實據,因為他們用的肉是一條熱狗,而美國沒有這種三明治,這種說法可說是莫名其妙。實際上,在熱狗早飯上,臺灣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天天吃熱狗和乳酪三明治。   在臺灣,肯德基的飲料也本土化,臺北的肯德基商店也賣茶,綠茶和冰茶,顧客能選擇甜的或者未加糖的。他們還有一種新的飲料,叫花漾莓好,這個飲料是果汁跟汽水混在一起,既是紫色,又是甜的。美國的肯德基毫無特別的飲料,可見臺灣顧客重視飲料,在臺北街上走一走,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飲品,但奶茶跟水果飲料是最流行的飲品之一。   總而言之,肯德基在臺灣市場很成功,原因在於肯德基產品的本土化是其他公司無法可比的,他們借著文化融合的影響來開發一流產品。從一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著眼,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和口味,很多觀光客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遊歷,總是儘量避免去跨國公司,但我建議你下一次去旅遊時,不妨考慮去速食店,購買他們當地最獨創新意的產品。 ※ 作者:錢韻珊/2018年秋季班/ICLP四級

Continue Reading   >

語言文字

千變萬化的中文排列方式

Constantly Changing Ways to Arrange Chinese

石拓
/
保加利亞
Hristo Svetoslavov Staykov

    大家好,我叫石拓。我學中文已經學了兩年了。在我看來,(其實)中文的語音很好聽,但漢字還是我最喜愛的一部分。跟西方語言的文字相比,漢字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那就是字的形式。由於每個方塊字都是正方形,因此用漢字寫下來的文章可以有好幾種排列方向。換句話說,漢字左右並排也好,由上而下排列也好,反正我們都看得懂。今天,我要講的是漢字可以有哪些排列方向。按照我在台灣有限的經驗,我可以此分成四類。   第一、種是橫排。所謂的橫排是指著我們常見的把方塊字由左至右排列(的字),而行跟行之間的排列方式是由上至下(排列的行)。這種排列方向跟英文的差不了多少。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可以隨便把英文詞彙或數字放在中文文章的中間,亦即,橫排很實用。   第二、種是縱排。那就是說文字由上至下排列(的字),行和行之間的規則是由右至左排列(的行)。我上新聞課的同學都有讀縱排文章的閱讀經驗。實際上,這種排列越來越少見,然而,我個人認為,縱排很好看。但(一)看到縱排我就會覺得設計者不是支持傳統文化,就是左撇子。就是因為這種書寫方式對左撇子比較方便,不至於把寫過的字弄糊   第三、種排列方向是由右至左的橫排。大體上說,此方式只在三種情況下出現。第一,(在)比較老的牌子上寫的字。第二,寫在車體上(寫)的字,多半從車頭寫到車尾,因此車右側上的字是此類橫排。第三,縱排的新聞報導的標題还是由右至左的橫排。當然,例外很多。譬如,以下的报纸就是一个例子。最後一種排列方向是由下至上。這個排列方法常常能在中國路上看到。   總而言之,漢字排列組合的方式千變萬化。我們已經從橫排講到縱排,從由右至左講到由下至上。我要呼籲台灣人繼續不斷地試驗發明更多的寫法。在演講結束以前,我也想建議幾個寫字的新辦法。 如果你猶疑不決到底 至右由是還右至左由 左好看,你可以試著 寫式方列排的蜒蜿用 字。 [ 如果你猶疑不決到底由左至右還是由右至左較美觀,你可以試著用蜿蜒的排列方式寫字。] 如果你橫排和 用盤旋的方縱 以字寫來式排 可你,歡喜都 [ 如果你橫排和縱排都喜歡,你可以用盤旋的方式來寫字。]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 作者:石拓/2018年秋季班/ICLP四級

Continue Reading   >

語言文字

法國方言

The French Accent

王準星
/
法國
Pierre-Olivier Teissier-Clément

    所謂的法國方言指的是什麼呢?有些語言學家說法國的方言包括法國本土的方言跟法國海外領土的方言, 可是對我而言都是法國的方言, 但由於語言專家的意見彼此不合,因此我今天不會把所有的方言介紹給你們了解了解。 然而,這一次演講我只會跟大家講講阿爾薩斯語,布列塔尼語和科西嘉語之間的不同。   法國大革命以後,在法國的語言跟方言中,標準的法文已開始佔統治地位了。當時法國人用大資產階級說的法文做標準,至於方言的地位,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法文尚未開始取代方言。根據歷史學家所寫的文章得知,從前凡是法國方言都被視為重要的語言,但連大革命時代的法國人還管現今的法國語言叫法文。從1871年起,為了建立和諧的社會,法國共和國政府開始主動根絕法國的方言。除非會一種法國方言,否則人們在溝通時會碰到困難。雖然我自己不會普羅旺斯語,可是我的外婆常常跟我提起他父母之所以被人欺負是因為,他們在學校裡說普羅旺斯語。你們也許想知道為什麼法國仍有相當多方言的原因。這當然不是五分鐘能說完的,可是根據我的了解,方言離邊境越近,其生命力越強。以阿爾薩斯語為例,因為之前這個地區是德國一部分的緣故,所以沒受到法國巴黎法文的影響。   為了簡單化起見,我要講講這三種方言的特點。首先, 就文法而言,科西嘉語跟法文差不了多少,但是阿爾薩斯語和布列塔尼語卻完全不一樣。其次, 在語音方面,這三種方言跟法文差得很遠,最後在詞彙上,布列塔尼語跟法文的分別很大,但其餘的方言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大致地說,科西嘉語聽起來好像義大利文一樣,然而義大利人卻不一定聽得懂。 阿爾薩斯語跟德文的分別相當小,甚至於連一些德國人都認為阿爾薩斯語也是德國的方言。由於布列塔尼語跟日耳曼語和羅曼語沒有什麼關係,不要說語音,就是他們寫下來的語言,一般法國人也都看不懂。根據愛爾蘭語言學家的研究,布莉塔尼語算是一種塞爾特語。   我確定你們一定以為法國的方言都是羅曼語,而且也許大家都會有一點驚訝。其實大多數法國人也對這個現象不太了解,但最近愈來愈多的人積極舉辦“復興方言”的活動。這樣一來,相信大家會覺得方言越多,社會就越多元化了!   因為今天要講的範圍太大的關係,再加上今早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件事分析地很清楚跟徹底,因而如果大家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請你們隨時提出問題來。 ※ 作者:王準星/2018年秋季班/ICLP四級

Continue Reading   >

語言文字

索緒爾.符號理論

Saussure's Theory of Semiotics

杜星平
/
美國
Camila Francisca Yadeau

    兩個月以前我跟一個臺灣朋友一起喝酒,討論我學中文的過程,她問我初學的時候,老師們是用注音符號(bopomofo)還是用「ABC」教我們?  我回答大多數的漢語作為二語的課程都用拼音教學,她說:「但是ABC無法表示很多中文發音,譬如用 「X」不能表達 「西」這個音符,只有bopomofo才能表示中文發音。」她說了這句話,我才發現那位很聰明的朋友對語言的瞭解有一個盲點:她以為一個語言的符號就足以表達那個語言的聲音,卻不明白一個符號和一個聲音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朋友所犯的錯誤,應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從柏拉圖一直到像盧梭等歐洲哲學家,都以為一件事物和它所指的詞彙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一個詞彙就足以代表事物的本體,詞彙跟概念或者事物的真理都存在一種自然的關係。但其實不然,在19世紀末,一位瑞士的語言學家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對這個傳統的理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質疑:如果聲音表達物體的本質,為何世界上有成千成萬種不同的語言?他說一個概念和一種聲音是任意的,而不是自然的,雖然他的論點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它對語言學、哲學、社會學,乃至人類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索緒爾把概念叫做「所指」(signifié),把聲音或者形象叫做「能指」(signifiant)。能指不只是聲音,也包括形象,連這個牌子或這個動作【圖片】也算是一個能指。        一個所指和能指沒有自然的關係,而都是人所創造與約定俗成的,請看「照片」,簡單地說,一棵樹在英文中是tree,在德語中是 der Baum、在法語中是 un arbre 等等,那這是什麼呢?到底是tree 還是樹呢?兩者都是不容置疑的,因為所指和能指的關係是任意的,毫無任何理由或者邏輯上的原因,   索緒爾認為,所指和能指結合起來才能產生一個符號,它們被定義的時候,所指、能指和符號才能存在。下面的圖解釋所指與能指如何變成一個符號,A就代表知覺和外界給我們的印象,它代表全部「所指」的可能性,這些印象尚未形成一個概念或者思想,都是很混亂的;B則代表能指的可能性,也只是混亂的音符,還沒演變成詞彙,在一種語言制度裡,一個印象和一個聲音被切割了以後,才產生一個符號,才讓所指和能指存在。索緒爾用一張紙的上面和下面做比喻,不可以把上面與下面分開,如果上面存在,那下面就得存在,反之亦然。   一個符號的一致性不是從概念來的,符號和它的認知沒有絕對的關係。那是因為在一種語言的整體性,按照約定俗成,我們說「樹」,而不說其他的聲音。在一種語言結構裡,一個符號的一致性不是因為它代表那個東西,而是因為它指的不是其他的東西。譬如,為什麼在中文裡不以「狗」這個聲音來指「貓」呢?一隻貓就是一隻貓,因為它不是狗、不是杯子、不是你、不是我等。明明是貓而說狗,不符合中文整體的符號結構。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我突然用「狗」這個能指來表示「貓」的概念,也同時用「貓」 來表示「狗」的概念,然後所有的人也都那樣做,在將來這就是一隻狗,而那就是一隻貓,是因為那種改變也改變了中文符號的系統,因此,索緒爾認為一個詞彙的一致性是從「純粹差異」來的。   你可能會反問: 「很多中文漢字看起來都像它所指的事物的形狀,比方說,人這個字就看起來像一個人的兩條腿,或者日那個字看起來就像太陽一樣」,但是在其他使用象形文字的語言中,他們用不同的象形文字來代表這些東西,【請看一些從古代語言來的例子】,哪個象形文字是更客觀的,更自然的?不可諱言,沒有任何標準來評估哪一個符號更適合自然的現象。   你們也可能提出另外的異議:「象聲詞跟它所描述的聲音,確實有自然的關係吧?」通常學中文的學生都把中文的象聲詞視為幼稚,是因為每一種語言的象聲詞都不同,譬如,一隻狗的聲音是「汪汪」或是「bark bark」或是 「woof woof」 呢?若你們的回答是:「中國的狗只講中文,而美國的狗只講英文」,那肯定是不正確的!顧名思義,象聲詞只是一種能指,它與所指的關係還是任意的。 ※ 作者:杜星平/2018年秋季班/ICLP六級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台灣,我第二個家

Taiwan, My Second Home

蕭立傑
/
美國
Ryan Leejay Nesbit

    大家好!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 為什麼台灣是我第二個家鄉?   台灣之所以是我第二個家鄉的原因何在呢? 想要知道答案,必須先知道我最初來到台灣的回憶,方可了解。也許是時間久遠的關係,我對第一次來到台灣的記憶是非常模糊的,因此,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並不清晰。然而,在台灣的這幾個月我卻感到過得如此之快,時光在不經意中流逝,我只有一個想法: 那就是感到怡然自得。   那時,我無法理解為何有如此感受,為何一切都如此熟悉,後來我才了解既不是因為極其美味的食物,也不是無所不在又方便的7-11,而是我感到被接受! 這是一種非常難以言喻的感覺,多年來我一直不明白,何以在台灣會有如此奇妙的感覺? 由於我的中文很差,自然造成語言和文化的鴻溝,我原本以為在台灣仍是一個過客,但並非如此,我真正有了「家」的感覺。   在美國,我同時也被當地人認為是個外國人,我的英文能力再好,也越不過文化這座無形的牆,我一直覺得我不能融入任何環境,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在緬因州的亞洲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學校清一色都是由白種人所組成的,在這段歲月裡,我一直謀適應環境之不暇,必須更加融入這個團體,挖空心思努力維持彼此關係,希望能獲得認同,卻總是受限於別人的眼光,哪來的時間想過我可以做自己,我可以是我,有這樣的結果好像是我拒絕了亞洲文化和自己的身份似的。   直到2011年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再度來到台灣,這次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這個夏令營的目的是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台灣文化,在這裡我找到了像我一樣也覺得台灣就像是第二個故鄉的朋友,他們的經驗、想法等與我產生了共鳴,並深獲我心。隨著我對台灣文化的了解越深,對自己的身份越感到自豪,就在那時候,我的思維方式開始改變,也開始對自己更有信心,更以身為台裔為傲。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個過程未免太戲劇化,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你想太多了!」,這些話初聽也許有道理,不過,要面對內心的疑惑卻非如此簡單,大放厥辭很容易,要真正地面對自己卻很難!   不可諱言,台灣對我來說,已是不可替代的聖地,也可以說是我的第二個家鄉,正是因為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台灣的文化、社會風氣、人民等,都幫助我尋回身份的認同,因此,我要藉此機會,發自內心地說: 「感謝你!台灣!」 ※ 作者:蕭立傑/2018年秋季班/ICLP六級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政府的「成人津貼」

The Government's Universal Basic Income

安明喜
/
美國
Max Greathouse Allen

    大家好。我叫安明喜。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在美国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就是「政府的成人津贴」。何谓「成人津贴」?我们为何需要这种制度?并且,如果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成人津贴」的优缺点何在?   所谓的「成人津贴」─「UBI」,是指政府给每一个成年人每个月的固定补助。这个不是工作的薪水,而是额外的补贴,并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听起来好到令人难以置信,对不对?   但是某些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和经济研究小组都已经在探讨这种制度的可行性。那麼 ,我们为何需要这种制度呢?原因在于职业结构的变化与工作自动化。美国四种最常见的职业包括零售服务业、客服业、计程车驾驶业和卡车驾驶业,这些工作都快要自动化了。无人机的送货服务、虚拟助理与无人驾驶车的技术也快要成熟了。因此,在十年之内,美国将有七千万个工作机会被自动化取代,他们的薪资收入也会大幅降低。因此,某些人认为「政府的成人津贴」有助于改善这个情况。   UBI的优点何在?一般人主要的收获在于增加可支配收入。这个不仅会给大家一个安全感,而且也会减轻生存的压力与促进经济增长。附加利益还包括改善个人的身心健康、鼓励创业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话说回来,UBI这个政策所面对的批评也不少。首先,政府用什么钱来支付UBI?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杨安卓「Andrew Yang」认定UBI获得的回报将大于所支出的费用。可是,为了把UBI纳入联邦政府预算,我们先需要重新设计联邦政府预算的结构。况且所谓的UBI「回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看得到效果。其次,执行UBI是否将导致通货膨胀?也令人忧虑。最后一个顾虑是:UBI实行的范围仅限于美国本土,并不包括海外的工作人员。   以上是UBI的优缺点。最后,我个人认为随着人工智慧对经济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强,美国的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美国政府的政策势必要有巨大的调整才能减轻工作自动化所带来的冲击。固然「成人津贴」这个构想有前瞻性,可是美国政府能否具体实施,还是个未知数。   ※ 作者:安明喜/2018年秋季班/ICLP五級

Continue Reading   >

活動報導

2019春節文化活動剪影

ICLP電子報編輯小組
/
臺灣
ICLP Editorial Board

獎助學金

【新】中文學習獎學金項目

New Chinese Language Fellowship Program from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USA

ICLP電子報編輯小組
/
臺灣
ICLP Editorial Board

The Seattle- and Washington-based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 is establishing a new Chinese Language Fellowship Program (CLFP) with a grant from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This is an initiative to support American PhD students in political science with a fellowship of up to $45,000 so that they can devote one year to intensive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at an institution of the fellow's choice, generally in Taiwan or China.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gram is available on NBR’s website and in the attached flyer, or visit:  https://www.nbr.org/chinese-language-fellowship-program/

Continue Reading   >

參訪拾穂

1月訪賓紀錄

ICLP電子報編輯小組
/
臺灣
ICLP Editorial Board

2019年1月18日(週五) Williams College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教授率領該校學生蒞臨參訪。   2019年1月3日(週四)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Aimee Jephson副代表蒞臨參訪。   2019年1月9日(週三) 丹麥Aarhus University朱梅(Mette Thunø)教授蒞臨參訪。   2019年1月11日(週五) 中央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組組長兼華語教學專業學分學程李明懿教授率領該學程學生蒞臨參訪。   2019年1月16日(週三) 明德暑校校長暨Williams College張曼蓀教授蒞臨參訪並主講教師工作坊。 2019年1月23日(週三) Brown University胡龍華老師蒞臨參訪並主講教師工作坊。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19. 03. 01

和平紀念日連假 ICLP休息

2019. 02. 28

和平紀念日 ICLP休息

2019. 02. 22

12:10-13:00 R447 波多黎各文化日 - 強巾幗、魏楷

2019. 02. 19

元宵節 12:10-13:10 元宵節燈謎大會

2019. 02. 18

12:10-13:10 R447 導師會

2019. 02. 15

學期筆試週

2019. 02. 14

學期筆試週

2019. 02. 13

學期筆試週 核心課程集中考日

2019. 02. 12

學期筆試週

2019. 02. 08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7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6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5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4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3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2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2019. 02. 01

農曆春節 ICLP 休息

近期期刊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

262

Aug. 1. 2024

261

Jul.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