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
C
L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
Apr. 1. 2019
SCROLL

所史新聞

開啟宏觀視野的華語教學

Broadening Perspectives with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蔣慈
/
臺灣
/
Former IUP/ICLP Instructor
Jiang Ci

※ 中央日報 第十九版 -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In 1973, when I was still a high school teacher, I happened to see in a newspaper that the Stanford Cente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as advertising for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ors. Out of both interest and curiosity, I applied for the position. I could not have imagined that this would become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teaching career.     To me, teaching is an immensely enjoyable job, especially teaching non-native speakers Chinese. This is because in high school, teachers stand up on a podium and lecture to fifty or more students. The communication is one-way. Teaching Chinese, however, mostly entails teaching individuals in one-on-one classes, which in turn lends itself to frequent and direct mutu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aching at the 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also known as the Stanford Center, I have even more of a sense that I bear a heavy responsibility because the students who come here to study are all 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S. A few are even professors who have already attained academic prestige. Their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earnest approach to studying Chinese forces me to work hard and not slack off. Every day I spend considerable time and effort on lesson planning.     I still remember feeling nervous during those first few years of teaching. Facing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were older than me, I was a little overwhelmed. My first student was a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or. Although he had already achieved recognition in his particular field, he still approached studying Chinese with grace and humility. He was willing to set aside the status he attained from his previous accomplishments and begin studying Chinese from the basics. This humble attitud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Moreover, my students come from place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 grew up in;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values, aesthetics, and world outlook have inspired me and broad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Because of this, I have a much wider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and a greater respect for others.     When lesson planning, besides my interests in language, history, and law, I also have to "do my homework" on topics like art,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urrent events in order to increase my students' interest in class. I naturally developed the habit of actively skimming materials on different subjects so I could be prepared to use the knowledge in class. This probably is the best example of how teaching can benefit bo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Before arriving in Taiwan, these students have already passed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administered by the American Board of Directors. But while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Chinese,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of the Chinese used in everyday life. Therefore, there are always interesting incidents when they first arrive in Taipei. For example, when I run into a student at lunchtime, I may greet them by saying, "Have you eaten yet?" At first, stud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a common greeting Chinese people normally use. They always answer this question very seriously and with great deliberation: "I have not eaten yet, because of such and such reason." Another example is when a student's landlord says to them, "You're back," or "Are you going out," they think their landlord is very strange or controlling. When I encounter these situations, I use them as "teaching opportunities." After my explanation, students always have a look of sudden realization, and reply, "Oh, I see."     With age and accumulation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 can generally categorize Stanford Center students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is relatively older in age; they may be graduate students, PhD holders, or professors. They have a clear purpose for coming to study Chinese in Taiwan, so they take a very active approach to their studies, and they work very diligently to prepare for class. After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coursework, however, students who started out with a clear grasp of linguistics do not necessarily advance quickly in their studies. On the contrary, those who are able to master language skills and have an instinctive feel for the language are the ones who more quickly immerse themselves inside a Chinese language world. On top of this, they are also the ones who make Chinese friends relatively easily outside of class.     The second type of students may be children of Chinese heritage 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ir backgrounds, they have to study Chinese. But if these young students are not able to motivate themselves, they are often unable to overcome the language difficulties they face over the course of studying Chinese. They may not have problems communicating in everyday life, but their grasp of the language is tenuous. Therefore, their language skills may always stay at a particular level and lack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Besides teaching students Chinese, I have also worked with my colleagues to compil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during these past twenty years. This has been my interest outside of teaching. After I retire,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write and edit mor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my own experience and maybe even compil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to help more non-native speakers learn Chinese. (Edited by Hu Ying-Ping) [September 28, 1995 / Central Daily News / Page 19]   開啟宏觀視野的華語教學 蔣慈   民國六十二年,那時尚在中學任教的我,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裡,看見報紙刊登設於臺灣大學裡的「史丹福中心」徵求華語教師,我抱著半興趣半好奇的心情前往應徵,沒想到這竟成了我教育生涯上的轉捩點。   教書對我而言,是一項充滿了樂趣的工作,尤其是教外國人華語,因為在中學裡,是老師在台上講課,五十多個學生在下面聽講,屬於單向溝通;而教華語,多為一對一的單班教學,彼此互動交流頻繁而直接。在這所全名為「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簡稱為史丹福中心的地方教學,更有著「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感。因為來這裡學中文的學生,本身都是在美國著名大學讀研究所的學生,有些甚至已經是有著學術聲望的教授,他們在學術方面的背景,以及對學習中文認真的態度,使我戰戰兢兢不敢鬆懈,每天都花了相當的工夫和時間準備課程。   還記得,頭幾年上課時那種緊張的心情,面對著這些年齡比我大的老外,我內心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第一個學生是一位政治學教授,雖然他已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有了相當不錯的成就,但他學中文的態度,卻是非常有風度、有修養,他願意擺下原有的身段,從基礎中文開始學起,虛心的態度,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由於他們來自一個與我生長截然不同的地方,無論是文化差異、價值觀、審美觀和世界觀,均開啟了我對不同文化的人事物,一種新的啟迪作用,我也因此有了更宏觀的視野,更尊重他人的心。   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原有對語文、歷史和法律的興趣外,為了提昇學生上課的興致,我平時也得努力「做功課」,比方藝術、宗教、國際時事這些, 我很自然地養成了主動去涉獵了解的習慣,因為不知道那一天上課就需要派上用場,這大概就是「教學相長」的最佳實例。   儘管這些學生來臺灣之前,已先通過了美團董事會CPT的中文程度測驗(即中文托福),但是他們讀中文懂中文,卻不見得能瞭解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用語上的差異。因此來台北不久後,總是會發生一些趣事。譬如我在中午遇見了某個學生,我問他「你吃過了嗎?」這類中國人的問候語,學生剛開始都不明白,老是很「嚴肅」而且慎重其事地回答這個問題:「我還沒吃飯,因為某某原因的緣故。」或者,學生因為房東向他說「你回來了……」「你要出門了……」這種話,而覺得房東很奇怪,或以為是想干涉他。碰到這種情況,就得採行「機會教育」,透過解釋和溝通,學生最後總會有種恍然大悟的神情,答道:「原來如此。」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教學經驗的累積,我大致能將史丹福中心的學生,分成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年齡層較高,身分可能是研究生、博士或教授,他們知道來臺學中文的目的,所以學習的態度很積極,準備也認真。在這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後,原先對語言學方面極有概念的學生,未必進步較快,反倒是能掌握語言技巧,語感較好的人,愈快融入中文的語言世界裡。而他們也比較容易在上課之餘,交到本地的中國朋友。   第二類的學生,他們可能是部分的華裔子弟或唸中文系的大學生,由於背景使然,不得不來學。但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這些年紀較輕的學生若不能自我鞭策,我會發現他們在某些語言障礙上,並未能克服,儘管日常生活上的溝通沒有問題,可是卻不精細,語文程度可能就一直停留在某個程度而無法提昇。   在這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除了教華語之外,也和同事編著華語教材,這是教書之外的興趣。我希望將來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在退休後多編一些好的教材,甚至能編一本實用字典,來幫助更多的外國人學中文。(胡影萍整理)

Continue Reading   >

教學研究

此「口譯課」之所以非彼「口譯課」

Why This Interpreting Class is Not That Kind of Interpreting Class

孫雅玲
/
臺灣
/
ICLP教師
Sun Ya-Ling

世界之窗

越南共和國的民主運動

The Democratic M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馬光昊
/
美國
Andrew Darius Maxey

  今天要給各位介紹的是冷戰時期的一個故事。   大家都已經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支持民主主義的人跟支持共產主義的人開始了一場大鬥爭,因此在亞洲,也有三個國家發生內戰,分別是:中國、韓國和越南。   但是!你們可能也想:「越南嗎?越南不是一個統一的共產主義國家嗎?」沒錯!那你們又會想: 爲什麽内戰之後,並沒有一個民主的越南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從1887年到1954年,越南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有的越南革命者於1946年趁著法國衰弱的時機起義,於是反法抗戰就開始了,打了好幾年的仗以後,革命者終於在1954年成功了,不過,當時在越南有一半的人民支持民主主義,另一半則支持共產主義,因而聯合國擔心越南國内會發生内戰,就實行了一個以和平爲目的的計劃,先按照其所信奉的思想,把越南分成共產政體的北越和民主政體的南越,並且要求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國家政體的普選,再統一整個越南。   然而,統一越南的普選卻從未舉行。南部的臨時領導人吳廷琰認爲北部共產黨的胡志明主席會成功,因而他違反了聯合國的計劃,自己建立了越南共和國,並就任爲第一任總統。   可是吳廷琰實際上卻是一位獨裁者,反對他的人都被逮捕或者殺害了,這樣一來,南越的人民對沒有真正的民主政府相當反感,越南共產黨無法忍受這個情況,就發動内戰,而南越內部認爲吳廷琰是一個沒有能力的領導人,決定暗殺他,由自己來領導戰事,不幸,他們以戰爭的緣故取消了選舉,連新聞自由也受到政府的限制。   從1963年吳廷琰被暗殺後,到1967年之間,很明顯的,南越將被打敗,除了南越的政府太腐敗了以外,還有許多南越的人民認爲南越的政府沒有前途,而開始支持共產主義。   美國不願意讓共產主義者統一越南,派軍隊去南越打仗,也為南越政府提供了經濟援助,但條件得在1967年舉行選舉,由人民選擇總統。當時軍官沒想到大部分的人都支持民主主義的候選人,就做票來保證讓他們推舉的將軍當選。   當選的將軍阮文紹,他當然決定繼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因此1973年美國決定不再支持不民主的南越,就離開了。失去美國援助的話,南越沒辦法抵抗北越的侵略,1975年春天,一些南越國會議員提議消除人民自由的控制以後,阮文紹總統逃到美國去,由於南越的首都被北越佔領了,國會議員並未成功,於是,越南共和國消失了。 Ngô Đình Diệm(吳廷琰) Nguyễn Văn Thiệu(阮文紹)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美國大選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范福瑞
/
美國
Geoffrey Leigh Fella

  何謂民主?嚴格地說,民主是以民眾投票或其他類似的方法來選出國家或社會領導人的政治制度。一般而言,若到了一定的年齡,關心國家的公民會按照媒體的報導,來思考政治上各種各樣的問題或政府所宣佈的政策。舉例來說,美國目前正處於期中大選期間,因為反對政府內部大規模地貪腐現象,或贊成政府制定解決槍枝氾濫所引發的犯罪問題的政策等緣故,美國政治出現了某種大變動,甚至於連年輕人也認為與其在家發呆,不如出門去投票!因此,今年投票人數比四年前增加了三千萬人。至於在我們那一州 (佛羅裡達州),目前開票的結果是一個僵局,形成拉鋸戰,不過扼要地說,民主黨和共和黨都為了爭奪政權起見,推舉信奉他們所屬政黨政治原則的候選人。   美國人常把美國看作一個完全自由的國家,雖然根據憲法關於政權分立的規定,不准總統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而使美國變成獨裁者專政的國家,或是弱勢族群的權利被取消,然而這樣一來,美國還能算是世界上民主制度推行得最好的國家嗎?   只要看美國大選的結果,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那麽,大選結果如何?雖然很多不推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樂於指出美國因信奉民主思想而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其實不然,問題不在於政治,而是在於經濟的法律。大體上說,美國的公司經常以影響政治的行動來大大地擴充法律上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同時政黨需要錢繼續擴充其政治上的力量,因爲多數的政客擔心政黨跟企業公司的關係決裂的緣故,所以不論政黨所擁有的理想怎麽樣,都希望可以吸引有錢的公司支持,由此可見,金錢的影響力遠大於民眾的選票。   話說回來,就美國的民主制度而論,現在的局面不是暗示民主是一種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的方法,而是實行民主的機會不夠!美國人民得早點將此現象取消,要不然美國的民主豈不是在一兩代以後,就會幾乎完全被破壞了嗎?

Continue Reading   >

世界之窗

緬甸名字

Myanmar Names

陳小玉
/
緬甸
Phyu Hnin Lwin

  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緬甸名字的特色。開始說明以前 ,我想先請你們看我的緬甸名字 “Phyu Hnin Lwin"。誰猜得出來,哪個字是我的姓?一般來說,西方人把最後一個字,亞洲人卻把第一個字當成姓,可是這兩個選擇都不對。為了幫助你們瞭解,這些是我家人的名字。是不是連一個一樣的字都沒有?這是因為緬甸人沒有姓,因此家人的名字看起來完全不同。   這是聯合國前秘書長,U Thant. 他的名字是Thant,一個字。U是年長男性用的尊稱。 現在這樣的名字算是落伍了,所以我們不再只用一個字。在現代,每個人的名字最少得有兩個字,最多能有五個字。在意義上,像中文一樣,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拿我的名字來說,意思是很亮的白雪。   因為緬甸人一向沒有姓,因此想出別的方式好說明家庭關係。比方說Daw Aung San Suu Kyi。Daw 是年長女性的尊稱。Aung San 是父親的名字,Suu 受到了奶奶的影響,最後,Kyi 是從母親的名字來的。可是別說外國人,就是連緬甸人也猜不到別人的家庭關係。   這樣一來,我們一出國就碰到問題。大部分的時候,為了省麻煩,我們只好把一個字當成姓。拿我來說,在美國的時候,就把最後一個字當成姓,但是其實並不是真的。關於沒有姓對生活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家人的祖先很難找,只能靠族譜,另一方面我們卻更有自由,女生婚後不必把自己的姓換成先生的。   我們雖然不重視姓,可是也不會因此亂選名字。根據風俗習慣 ,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會按照出生的日子來決定。一個星期當中,每個日子都有代表的動物和字母. 因為我名字最開始是‘p’ , 所以一看就知道我是星期四生的。緬甸人得先看出生日,再跟和尚或占星家討論最吉祥的名字,最後才下決定。難怪緬甸人對選孩子的名字很講究,因為名字不但代表父母的期望,也可以給子女帶來幸福。有的父母寧可孩子已 經出生了幾個星期還沒有名字,也不要隨便選。   由於我從小上國際學校的緣故,很多人建議我,為了避免西方老師把我的名字說錯,應該用英文名字。可是對我來說,何必符合西方的要求?可惜的是,越來越多緬甸年輕人只用英文名字了。我希望緬甸年輕人應該既有美好的名字,也可以對他們的傳統名字感到驕傲。不論有姓沒有姓,我們的名字代表了國家無數個世紀以來的傳統文化。謝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

寶島采風

臺灣的國家公園

Taiwan's National Parks

艾斐娜
/
美國
Fiona Aileen Asbury

  各位老師、同學:今天我要講的是臺灣的國家公園。因為這個題目的範圍很大,我只能在原則上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了說明清楚起見,我會把這個話題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首先要談的是臺灣國家公園成立的的歷史;其次是成立其間發生的衝突。   臺灣一共有九座國家公園,大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點六。所謂的「國家公園」這個名詞指的是什麼呢?為了保存臺灣特殊的風景,野生生物與歷史,臺灣政府把一些地區列為保護區。   一九三七年,當日本佔領臺灣的時候,日本政府成立三座國家公園。不過,日本政府退出臺灣以後,這些國家公園就逐漸缺乏管理。原因在於,當時,臺灣還是戒嚴時期,保護環境的觀念還不普遍。   然而,一九八○年初,有些臺灣學者提出他們對臺灣不斷發展經濟的懷疑。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覺得經濟的發展對臺灣的環境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由於臺灣戒嚴時期的結束與社會團體熱烈發起環保運動,一九八四年,臺灣政府正式成立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此後,玉山,太魯閣,和雪霸國家公園都先後在山林區成立了。   有人說臺灣國家公園的成立只有(優點)好處,沒有(去點)壞處。其實不然,不幸的是,這些國家公園的(地方不幸也)所在地原來是原住民(原來)的家鄉。再加上,因為臺灣國家公園受到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影響的緣故,其制度以自然環境與野生生物的保存為主。即使國家公園涵蓋的地區與原住民的傳統狩獵地區重疊,國家公園也不准許原住民的狩獵做法。這樣一來,和原住民發生很大的利害衝突,原因在於當時很多原住民還是依靠狩獵與採集生活。   另外一個衝突是,雖然國家公園到底是為了保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可是隨著臺灣(的)旅遊業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維護臺灣的國家公園變得更加困難,而且國家公園的自然環境與野生生物有的時候因為旅遊業而遭到破壞或傷害。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說到這兒。雖然不能說明臺灣的國家公園包括哪些地區,但是我建議大家就著自己的興趣,參觀臺灣的國家公園。原因在於,這些地方的獨特風景與野生生物都值得看。  

Continue Reading   >

流行文化

「康熙來了」對華人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Kangsi Coming"

林洛蕊
/
美國
Lauren Elizabeth Cunningham

  大家好,今天我要給你們介紹台灣非看不可的節目, 這個節目叫康熙來了。2004年1月5號,在中天綜合台播出了第一集。康熙來了從頭到尾都很有特色,其中一個特色得從節目名稱談起。康熙來了的康熙不但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且是分別取兩位主持人名字中的一個字來的。   康熙的康代表主持人蔡康永。他從事作者,編劇和電影導演的工作。只要看到他的服裝,就會發現為什麼他曾經當過台灣GQ雜誌的總編,能讓人一集比一集更期待看到他下一套的服裝。他穿的衣服並不是亂選的。由於他最喜歡的電影導演Alfred Hitchcock曾經導演過"The Birds”,因此他最常穿的款式跟烏鴉有關係。 另外,節目開播前兩年,蔡康永公開出櫃了。這麽説,他主持康熙來了這件事情有機會改變華人對同志的傳統價值觀。   康熙的熙來自主持人徐熙娣,或稱小S。除了主持人以外,她還是個歌手和演員。在康熙來了,她直接的説話方式跟華人習慣拐彎抹角不一樣, 她想説什麽,就說什麼。這樣一來,她一方面能説出觀衆不敢說出的問題,評論什麽的,一方面, 有的時候動不動就說個不停連蔡康永也得打斷她。再加上, 小S也給康熙來了帶來不少戲劇效果。尤其是有一次來賓是她也當主持人的前男友。他們分手以後的關係曾經糟糕到影響了前男友的工作。這集內容包括了不少眼淚,互相道歉什麼的。   康熙來了不靠音效和誇張的字幕來搞笑,而是靠蔡康永跟小S一起營造出既開放又幽默的氣氛。他們的來賓很多元,從新人歌手到周杰倫,甚至是台灣的前總統馬英九,都上過這個節目。節目中,不是小S不斷說話,就是蔡康永問來賓很難回答的問題。至於節目的內容,好像沒有一個他們不敢討論的話題。   一般來說, 最吸引人的話題跟外表有關係。拿「整過型的人」那集來說,主持人先跟明星討論來賓現在的外表,再給大家看他們以前的照片,並且前後比較。評論完以後,主持人才開始問來賓問題。為了讓社會更了解他們,來賓也會分享為什麼他們決定動整型手術,手術後滿意不滿意,他們現在的感覺跟以前的有什麼不同。   12年以後,隨著兩位主持人都決定退出,2016年1月14號,康熙來了播出了最後一集,差一點就播到3000集了。要不是康熙來了這個節目給世界上的華人一個大開眼界的機會,大家也沒辦法更了解台灣的新聞,同胞和流行文化。

Continue Reading   >

譯作賞析

我為何選擇純素 | Moby | TEDxVeniceBeach

Why I'm a vegan | Moby | TEDxVeniceBeach

高捷凱
/
美國
Daniel Eberts

  ※觀看影片前,請先點選YouTube右下角齒輪,並選擇開啟中文字幕,謝謝! ※本影片之英中翻譯為 ICLP第7級學生高捷凱 (Daniel Eberts) 於孫雅玲老師指導「影片翻譯」課程中之作品。 Activist/musician Moby discusses the personal history and realizations that led him to veganism, and why increasing our empathy towards animals is essential to the future health of ourselves and our planet. 活動人士暨音樂家 Moby 探討他成為純素主義者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何我們對動物漸增的同情心跟人和世界的未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This talk was given at a TEDx event using the TED conference format but independently organized by a local community. Learn more at https://www.ted.com/tedx TEDx 由地區社群獨立舉辦,演講採 TED 大會形式。更多相關資訊: http://ted.com/tedx (譯文)   我是由動物養大的人,有一隻狗傑米和一隻貓夏洛特,還有一大堆實驗室的老鼠,是我爸從他任職的,哥倫比亞大學救出來的。我生命頭兩年都在哈林區的小公寓地下室裡。除了動物以外,還有人。我媽媽、爸爸和他們的朋友。當時是 60 年代中期,他們都很年輕,他們喝酒抽菸,彼此尖叫,聽吵鬧的音樂,哭泣大喊而動物們都只是坐著,平靜沉默。因此我從這些安靜可愛的動物身上學到了一課,動物是安全、安靜、可以信任的而在父母跟朋友的吵鬧不休中,我發現人又粗魯又可怕。     I was raised by animals. Specifically, Jamie, the dog, Charlotte, the cat, and a whole gaggle of lab rats that my dad rescue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he worked. I spent the first two years of my life in a small basement apartment in Harlem. And in addition to the animals, there were also people. There was my mom, my dad, their friends. And it was the mid 60's, and my parents and their friends were really young. So they drank, and they smoked, and they screamed at each other, and they listened to loud music, and they cried, and they yelled; while the animals just kind of sat there, calm and quiet. So I learned this lesson with these calm, wonderful animals, that animals are safe, quiet and to be trusted, and with my parents and their friends screaming and yelling, that humans are loud and terrifying.   我兩歲的時候,爸爸去世了。媽媽把我、傑米、夏洛特以及那一大堆實驗老鼠,塞進那輛老舊生鏽的普利茅斯車裡,我們開到她的老家康乃狄克州。她在那裏租了個小屋子,離康乃狄克州達利恩市火車站很近。我們的動物園從此展開,那個小屋子成為動物園。我們收容領養了更多的狗、貓、蜥蜴、更多的老鼠、倉鼠、沙鼠,連在後院撿到的松鼠寶寶都有。這是很美妙的動物園,我無條件地愛這些動物,悲慘的是我媽因我爸去世而再度單身所以她開始約會可是她選動物的眼光比選男人的好得多。     So, when I was two years old, my dad died. And my mom packed me and Jamie, the dog, and Charlotte, the cat and our gaggle of lab rats into her rusty old Plymouth, and we drove up to Connecticut, where she had grown up, and she rented a tiny little house by the train station in Darien, Connecticut. And our menagerie just expanded. This tiny house became a zoo with more adopted dogs and rescued cats and lizards and more rats and mice and hamsters and gerbils and even some baby squirrels we found in the backyard. It was this wonderful zoo, and I loved all of these animals, like, unconditionally. And my mom, tragically, was newly single because my dad had died, so she started dating, and she had way better taste in animals than she did in men.   她約會過的對象包括機車幫會地獄天使成員、吸毒者、音樂家…順便說一下...要澄清一下,跟音樂家交往總是個餿主意。我們動物園的動物都很冷靜,很棒,可是這些地獄天使、吸毒者,他們又粗魯又暴力。這些事情真的再一次加強了我在哈林小公寓地下室所得到的印象,動物真了不起,而人很恐怖。     So she dated Hells Angels, she dated drug addicts, she dated musicians ...Just as a little quick aside -Just to be clear - dating musicians is always a terrible idea. So, our menagerie of animals were just calm and wonderful, but these Hells Angels, these drug addicts, they were loud, they were violent, and it just sort of reinforced the lesson that I'd learned in that small basement apartment in Harlem once again: animals are wonderful, humans are terrifying.   我對動物的愛是毫無保留的,甚至只要任何一隻往生我就悲痛得不能自已。這是我跟我的貓派可的照片,派可被車撞死的那一天我無法上學,只能留在家不斷地悼念哭泣因為派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個郊區的男孩,我喜歡動物可是也喜歡漢堡、熱狗還有臘腸披薩,我媽常做一種用培根包起來的肉卷配上油膩膩的蛋麵,我都愛吃。我愛每一種噁心的「垃圾食品」,就是那種從速食餐廳外帶窗口買的裝在保麗龍餐盒附上油膩膩的紙。    And I loved our animals so unconditionally that whenever anyone of them died, I grieved inconsolably. So, that's me with Paco, the cat. And when Paco was hit by a car, I had to stay home from school for a day and just mourn and cry because Paco was my best friend. But I was a suburban boy, I loved animals, but I also loved hamburgers, and I loved hot dogs, and I loved pizza with sausage and pepperoni. And my mom made this meatloaf that she wrapped in bacon and she served with greasy egg noodles, and I loved all of that. I loved every piece of disgusting junk food that was served from the window of a fast-food restaurant, in styrofoam, with greasy napkins.   好像我的腦袋出現了內建的矛盾就像中間蓋了一道牆,一邊喜愛動物的禮貌和善良而另一邊還是愛吃動物的人。應該說是個矛盾,但是不是,因為……其實的確是個矛盾,也不是這本身也是矛盾!那麼......當時的狀況就是這樣,我周圍都是喜愛動物的人,同時也都是愛吃動物的人所以我從不曾發覺到矛盾所在。在校外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會去參觀農場看牛、豬、雞。我無條件地愛牠們就像愛我家的動物一樣。尤其是牛,因為牠們既靦腆又好奇既謹慎又友善。我愛牠們, 但也愛漢堡。     And it was like this phrenological paradox, like there was a wall built in the middle of my brain, and this side of the wall loved animals, with their decency and their kindness, and this side of the wall loved eating animals. And I would say it was a paradox, but it wasn't, because -I mean it is: it's a paradox, it's not a paradox which is a paradox. And ...Because it was also the status quo. Like, everyone I knew loved animals, but everyone I knew loved eating animals. So it never dawned on me that this was a paradox. And on school trips, we would go to farms and visit cows and pigs and chickens, and I loved them as unconditionally as the animals in our home. The cows in particular because they were shy but curious, cautious but affectionate, and I loved them, but I loved hamburgers.   我十歲時在垃圾場玩,因為我是住在美國最有錢的城市裡的窮鄉巴佬我花很多時間在垃圾場玩,因為那裏很有意思,那裏有各種奇怪有趣的垃圾都是有錢人丟掉的東西,還有老鼠跟浣熊搶奪零碎的食物。有一天我在垃圾場的時候,聽到了一個聲音,細細的聲音,一個小小的「喵」。那個垃圾場很吵,就在 95 號公路旁邊,時時有垃圾卡車往來,刺耳吵雜。從噪音中,我又聽到細細的「喵」,我好像在《荷頓奇遇記》裡。我看到一個受潮損壞的紙箱就把它打開,裡面有三隻已往生的小貓,那麼小跟我拇指一樣,另外還有一隻奄奄一息的小貓,小到還沒張開眼睛。我把牠捧出來,衝回家,我媽和我再一起衝到鎮上的獸醫那兒。獸醫跟我們很熟因為我們養了很多動物。當獸醫看到那隻虛弱的小貓他悲哀地搖搖頭,說:「你不要太親近牠了,因為這麼小的小貓沒有媽媽是活不下去的 」     And when I was 10 years old, I was playing at the dump because I grew up poor white trash in one of the wealthiest towns in the US. And I spent a lot of time playing at the dump because 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There's all this weird, fascinating garbage that the rich people threw out, and there were rats and raccoons,like, fighting over scraps of food. And while I was at the dump, I heard this sound, the tiniest of sounds, just this little "meow." And the dump was a loud place, I-95, the freeway, was right there, and there were dump trucks going by - it was a cacophony. And over this cacophony, I heard it again, this tiniest "meow." I felt like Horton in "Horton Hears a Who." And I saw this cardboard box, water damaged, and I opened it up, and inside this cardboard box, there were three dead kittens - tiny, like the size of my thumb. And there's one barely alive kitten, so young that his eyes were still closed. And I scooped him up, and I rushed home, and my mom and I then rushed him to our local vet. And our local vet knew us really well because we had so many animals. And when the local vet saw this tiny, sick kitten, he shook his head dolefully, and he said, "Don't get too attached, because kittens this young don't live without their moms; they don't survive."   我跟我媽帶牠回家給牠起了個名字叫塔克,至今我還不知道那個名字的靈感從何而來,然後我們用舊 T 恤跟破布給牠做了一個軟軟的床。那個時候外婆跟我們住在一起,她有一隻世界上最憎恨人類的臘腸狗,牠叫喬治,看誰都不順眼。雖然我愛牠,牠還恨我——這就是我的人生寫照——牠恨我媽,其實我覺得牠也恨外婆,只是牠勉強接受她,因為她提供食物。這個時候,喬治彆扭地走過來看看這隻喵喵叫的小貓是怎麼回事,然後出其不意喬治跳進塔克的床就變成牠的媽媽。喬治幫塔克清潔,幫牠保暖,整整兩週形影不離地守在牠身邊,一直到塔克恢復健康。我舅舅當時是紐約時報以及康乃狄克州當地報紙的攝影師,這是他照的 (觀眾)哇     My mom and I took the kitten home, we named him Tucker - to this day I don't know where that name came from - and we made him a soft little bed out of old t-shirts and rags, and at this point of my life, my grandmother was living with us. And my grandmother had the world's most misanthropic Dachshund. His name was George, and George hated everybody. He hated me even though I loved him - story of my life - he hated my mom, he hated - I think he even hated my grandmother, but he just sort of tolerated her because she fed him. So, George walked over in his cranky way to see what was going on with this mewing kitten, and something very surprising happened. George jumped in bed with Tucker and became Tucker's mom. And George cleaned Tucker and warmed Tucker and stayed by Tucker's side 24 hours a day for two weeks until Tucker was healed and well. And my uncle Joseph Kuguielski was a photograph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some local papers in Connecticut, and he took that picture. (Audience) Aaw..   這值得「哇」因為這張照片非常可愛。他傳給一些地區報紙這張照片,那一天塔克跟喬治一舉成名,在康州西南部愛護動物的圈子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牠們,我獲得了第一次爆紅經驗。     And you are right to "aaw" because it's adorable. And he ran this picture in some local papers, so for a day, Tucker and George were really famous in animal circles in Southwestern Connecticut. It was my first vicarious brush with fame.   我真愛塔克,牠是我最好的朋友像我從未有過的弟弟一樣,每天下課的時候,牠會在我們家的車道前頭等著接我。我們一起玩,一起睡,我真的很愛牠可是我又繼續吃漢堡又繼續吃熱狗又繼續吃垃圾食品。     So, I loved Tucker. He was my best friend, he was like the little brother I'd never had. He used to meet me at the end of my driveway when I came home from school, and we played together, and we slept next to each other, and I loved him so much, but I kept eating hamburgers, and I kept eating hot dogs, and I kept eating junk food.   然後有一天我 19 歲的時候,我跟塔克坐在我媽家的樓梯上,那裏鋪著橙色的粗毛地毯,我跟塔克坐在那個橙色的粗毛地毯上,陽光從窗外照進來,真是個美好的一刻。那時,塔克大概九歲——附帶一提,牠活了 23 年——我看著塔克,這個完美的傑作有兩隻眼睛、中樞神經系統,我腦袋裡的那一道牆倒塌了,恍然大悟,我發覺既然塔克有兩隻眼睛、中樞神經系統,還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牠有個性,牠很滑稽特別,牠也有避開痛苦的深層慾望,牠也要快樂地活著。我就突然領悟,每一個有著兩隻眼睛、中樞神經的生物都跟塔克一模一樣,他們也只是想要避開痛苦,活得快樂。那一時刻,我拋棄了漢堡、熱狗等,並成為純素主義者和保護動物權利活動人士。     And then, one day when I was 19 years old, I was sitting on the steps of my mom's house with Tucker. And we had this orange shag carpeting, so I'm sitting on the orange shag carpeting with Tucker, and the sun was coming through the windows, and it was just this perfect moment. And I looked at Tucker, who at this point was about nine years old - fun aside, Tucker lived to be 23. So I looked at Tucker, and I saw this perfectly formed being, this individual with two eyes and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ll of a sudden, that phrenological wall in my head disappeared, and I extrapolated. And I realized that just as Tucker had two eyes and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 rich emotional life, I mean, he had personality, he was funny, he was idiosyncratic, and he had this deep desire to avoid pain and suffering and to be alive and to be happy. And so, suddenly, I extrapolated, and I realized that every creature with two eyes and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as like Tucker. They just wanted to avoid pain and suffering and wanted to be happy.   那是 35 年以前的事,直到現在我還是純素主義的動物權利活動人士,這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喜歡做音樂,當然有別的可是動物權利活動主義——我剛想說反對川普——是我目前首要關切的大事。老實說,當動物權利活動人士很辛苦,因為每年有一千億隻,超過一千億隻動物因人而死,是一千億,是億,不是萬!真的很辛苦。另一方面,當動物權利活動人士也很容易,因為我唯一的任務是提醒別人他們已經知道的事,提醒他們想起自己的感受。因為我想在座各位,除了反社會者都有跟貓或是狗等相處的經驗,因而感到那種深厚的愛。     So in that moment, I left behind hamburgers, hot dogs, etc., and I became a vegan and an animal activist. And that was 35 years ago, so I've been a vegan animal activist ever since then. And it'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y life. I love making music and doing other things, but animal activism - I was going to say Trump, but - it surpasses the other things that I do. And honestly, being an animal activist can be really hard because every year 100 billion, over 100 billion animals are killed by and for humans. That's billion, with a B. So it's challenging. But on another hand, being an animal activist is kind of easy because all I have to do is to remind people of what they already know and to remind people of what they already feel. Because I assume everyone here, except for the sociopaths, has had the experience of, like, bonding with a cat or bonding with a dog and feeling the heart-expanding love.   當然,我這麼做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學會了很多事,讓我更深刻地體認這份工作的意義:家畜農業是造成氣候變遷第二主因75% 的抗生素抗藥性,這個在未來等著我們的浩劫,肇因於家畜農業,因為工廠式農場的動物被飼養在惡劣的環境中導致身體虛弱,只有大量的抗生素能夠讓牠們活下去。家畜農業在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阿茲海默症、肥胖症上都有一席之地,90% 的雨林砍伐可歸咎於家畜農業,50% 的海洋酸化是來自家畜農業。知道了這些事實,更加鞏固我的決心。     And of course, I mean, as I've been doing this for a long time, I've learned many things that have sort of reinforced my animal activism. The fact that animal agriculture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climate change. That 75%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e plague that awaits us all - is a result of animal agriculture because the animals on factory farms are treated so badly and they're so sick that the only thing keeping them alive are mega doses of antibiotics. The role of animal agriculture in cancer,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lzheimer, obesity. The fact that 90% of rainforest deforestation is attributable to animal agriculture. Fifty percent of ocean acidification comes from animal agriculture. So all these facts sort of strengthened and buttressed my activism.   不過最終支撐我做下去的動力還是愛,那種從小跟動物一起長大的無條件之愛,我對所有動物的無條件之愛,我認為那是我最良善的一面。那種無私、博愛、耐心以及仁愛,我認為這是人類最良善的部分就是人類想要保護無辜維護弱者的那一面,這是人類最佳的面向最好的一面,不是把動物飼養在工廠式農場裡的那一面。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hat sustains me as an activist is love. The unconditional love I had for all the animals I grew up with, the unconditional love I have for all animals. And I think that's the best part of who I am, that selflessness and love and patience and kindness. And I think it's the best part of who we are. You know, the part of humanity that wants to protect the innocent and defend the vulnerable. That's the best of humanity, not the part that puts animals in factory farms.   那個覺悟,那個理解我跟塔克一起坐在我媽媽家裡的樓梯台階的時刻迄今印象猶深,這個理解就成為我之所以為我深入骨髓的核心意識:任何有兩隻眼睛、中樞神經的動物也想要避開痛苦,每一隻動物不管大小,馴化或野生的都只想要活得快樂。謝謝大家     And that epiphany, that realization, that moment I had with Tucker on the stairs in my mom's house stays with me, and that realization is sort of encoded into the core of who I am: the realization that every animal with two eyes and a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ants to avoid pain and suffering. Every animal, no matter how big or how small or how wild or how domesticated, just wants to be alive and simply wants to be happy. Thank you very much.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就業與人際關係

Employment and Human Relations

李淘
/
美國
Ivy Li

  在耶魯,我們都聽過「蛇」這樣的人。何謂「蛇」呢?耶魯學生所謂的「蛇」是只顧就業的學生,他們把將來的薪水和社會地位放在首位,生活上的其他方面則在其次。「蛇」很在乎名聲和別人的價值,交朋友僅僅只是為了建立人脈而已,因此,很多學生避「蛇」唯恐不及。   如果要追究「蛇」這種現象的原因,學校的競爭性氣息以及就業壓力要負相當責任。激烈爭議性的環境養成學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為了獲得更多機會,他們得爬上社交階梯,去參加活動、上課、交朋友,也並不代表他們自己的志趣,而只是反映社會上所公認的一種價值標準而已。   但我也要為注重人脈的學生說一句公道話。因為我們都是耶魯學生,我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名校的優勢是什麼? 它當然充滿資源,但「資源」也包括優秀的教授、才華橫溢的同學、以及同學的關係。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各行各業快速的變化,現在就業的門檻比以前高得多,招聘要求越來越多,學生何以區隔?條件再好,如果腳進不了職業的門,你的學歷又有什麼好處哪?現在的學生受到同儕以及職業壓力,處在這雙重壓力之下,要找到愛好和現實期望的平衡點談何容易。   當然,各種職業都不一樣,有不同的要求,但現有職員或者教授的推薦不僅是優勢,而且是必要的。事實上,極端地以自為中心的人畢竟是少數。反對者可能認為「建立人脈」這種行為未免太功利了,但從學生的立場著眼,人脈就是可利用的機會而已。很多關心未來的學生,會為了得到建設性的建議並拓展工作機會而積極主動地去建立人脈。此外,大多數的校友以及教授也會非常願意幫助學生。根據耶魯統計,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會通過私人關係找到暑期工作機會,通過耶魯提供的服務找工作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歸根結底,我們不應該在任何關心自己未來的學生身上貼上「蛇」的標籤。 學生應該切實地為自己的人生作一個全盤檢討,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互利,要互信互助或互相利用就沒有多大關係了。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如何留住人才

How to Retain Talent

蕭立傑
/
美國
Ryan Leejay Nesbit

  大家好!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如何留住人才。   技術人才的外流,無疑的是一個國家最痛心疾首的問題之一。美國沒有那麼嚴重的人才外流情形,但台灣卻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尤其是技術人員紛紛到中國去工作,都甘心離國他適。   我們都知道台灣不能加入聯合國,這完全是基於中國阻撓台灣的原因。中國對台灣的影響非常大,有能力限制經濟、教育等。那麼,如果別的國家有更好的經濟發展、待遇、環境等,你還能怪他們為人作嫁嗎?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論,我並不怪他們,其實我鼓勵他們為自己謀求最佳的機會。有人認為這樣的態度是冷血的,是太現實的,但那有什麼不對呢?為自己追求最好的情況,用以照顧家庭和未來,不是理所當然嗎?我們作為普通人,對自身的情況,通常無可奈何,也只能做很小的改變。唯一的選擇是升學,但教育費用不便宜,再說,通常還需要承擔大量學生貸款的債務,方可修碩士或博士學位,一旦完成學位後,非立刻找工作不可。在台灣目前的經濟情況下,工作待遇往往過低,工作時間也過長,不難看出就業環境並不理想,那麼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個人認為,應該先從提高待遇和增加就業機會著手,若這兩個重要的方面能獲得改善,人才外流的問題就自然減少,當然,要實現這兩項目標談何容易,而且基於目前的現實條件,絕對有可能做不到。因此,我認為如果有更好的前途,可以去另一個國家尋求發展,是最好的選擇。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在他們的工作中,沒有多少發言權,這樣的權力都操之在公司的主管手裡,再加上,剛畢業的學生常常有學貸負擔,他們毫無選擇的餘地,只能接受學非所用的工作,開始償還貸款。因此,政府必須提供獎勵,讓技術人員心甘情願留在台灣,這些獎勵可以是提供更多獎學金、減稅等等,這需要執政者有識貨的能力,並信任國家的人才,簡單地說,就是把國家經費投資於人民身上。   總而言之,要改善一個國家人才外流的問題比登天還難,即使這樣做,也可能是一種無可彌補的浪費,但是如果你不嘗試,將永遠看不到成功。

Continue Reading   >

我見我思

學習心態對學習的影響

The Impact of Learning Mentality

謝慧敏
/
美國
Karina Min Xie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以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跟你們分析一下現代美國學生的學習狀況。首先我要說明這並不是一篇客觀的演講,而是我過去八年教英文的一些感想。我曾經在美國教過新移民和華裔美國人英文。一般來說,我認為語言教學方法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只有學生願意努力才能學好。   我發覺目前許多在美國的華裔學生不能確定自己在這個社會裡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因此就失去了鼓勵他們主動上進的力量。最明顯的例子是一般的華裔學生在補習班學習英文的態度大部分都相當被動,對於老師指定的作業往往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勉強應付。會主動做完英文習題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他們上補習班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英文的興趣,也不是為了充實自己的英文知識,而僅僅是為了應付父母而已。為什麼社會造成這種現象呢?關於這個問題,華人的教育制度和社會風氣都要負相當責任。中學教育,高中教育,都在升學主義的陰影籠罩之下,也可以說幾乎全是針對著考上高中跟大專這兩道窄門。這樣一來,華裔學生並沒有志向,只不過是盲從而已,如果問他們,為什麼要去補習班複習英文,大部分的華裔學生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反過來說,新移民的學習情況則完全不同。對這些來自中東的難民來說,目標和動力就是來自他們要在新的社會當中生存。由於他們的國家處在戰亂的情況之下,民不聊生,並且嚴重缺乏醫生,因此我的學生都打算當醫生回國治療病人,所以對求學有積極的理由就是理所當然的。我認為這些難民學生之所以那麼用功好學,是因為他們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整體來說,現代學生的素質逐漸降低,讀書的風氣每況愈下。我個人認為問題的核心在於多數學生過著太舒適富裕的生活了,而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抱負的人的確是鳳毛麟角。那麼,怎麼改善學生對於教育消極被動的態度呢?我們要切實地就目前的教育觀念做一個全盤檢討,希望教育當局從國家的百年大計著眼,讓學生了解世界上的問題其實很多,鼓勵他們有擔當,能夠擔負起領導(為社會服務)的責任。

Continue Reading   >

廣播精選

自得其樂

多位作者

作者: 曹伶俐(Lynlia Lu Tso/ICLP 4級) 吳世媛(Katherine Oh/ICLP 4級) 莫莉(Nora Margaret Murphy/ICLP 4級) 劇名:自得其樂 劇中人: 余媛安:一個職業婦女(安) 林德松:余媛安的先生(松) 婆婆:林德松的母親(婆) 何太太:余媛安的鄰居(何)   一 (莫莉) 何:天啊,媛安,你為什麼那麼難過?怎麼了? 安:何太太,你好。最近我特別累。每天需要做家事,做飯,照顧丈夫。要不然,恐怕就要有七年之癢了。 何:可不是嗎?難怪你這麼累啊!其實,我認為你鑽牛角尖。不管做不做家事你的先生一定都會愛你的。 安:其實不然,知人知面不知心。我早就懷疑他有小三。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我不想離婚,可是我也很不滿意每天過吃苦頭的日子。 何:別擔心林太太,在婚姻上這個問題很普遍。可是,遲早你們都應該好好地討論這件事。 安:沒錯。可是,婆婆也讓我們的情況更複雜。【開始哭】 何:怎麼會呢? 安:雖然我和先生都很不滿意,可是她每次一看到我們就問 “我什麼時候會有孫子?“ 她不但要面子,也對我們施加壓力。對她來說,沒有孩子,就沒有一個完美的家庭。 何:如果那是完美的家庭,天底下就沒有完美的家庭啊!你自己跟先生的快樂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你不需要有女為悅己者容的看法,只要跟先生和婆婆討論你們的未來。要是你成功,可能就能恢復你們的婚姻關係。 安:有道理,有道理。我想自己安排我的未來。何太太,非常感謝你的幫助。   二 (世媛) 松:唉,媛安!我好餓,你做飯了沒有? 安:還沒有,我剛剛才回來。 婆:哎呀媛安,怎麼還不能開飯?你一直是這樣,家事是你的責任,德松上了一天班,也忙了一天,他當然又累又餓了! 安:啊,可是…我跟德松一樣,我也辛辛苦苦地上一整天的班, 難道我不累嗎?德松,你餓了自己做飯,好不好? 松:哈!要我做這麼娘娘腔的事兒?別開玩笑。 安:啊!真是煩死了,我受不了了!要吃飯你自己做飯,我可不做! 婆:我的老天啊,你憑什麼這麼說!你這樣以後怎麼照顧孩子? 安:哼,孩子?我不想生孩子,再說,在這個情形下德松才是罪魁禍首,他有一個狐狸精!! 松:啊…你,你別胡言亂語,我們講道理吧。 安:講道理??休想,來不及了,我每天的生活叫苦連天,可是我還是乖乖地做家事、聽你的話,免得像今天這樣吵架。可是現在無法忍受了! 松:別大呼小叫!被鄰居們聽見了會笑話的呀! 安:你怕別人笑話,我可不怕,我偏要嚷! 婆:媛安,你真是無理取鬧! 安:我不管!德松,我跟你沒完!我要跟你離婚!     三 (伶俐) 婆:媛安跑到那兒去了?現在這麼晚了,她還沒回來。怎麼搞的? 松:媽,我要坦白地跟你說,我真不知道媛安去哪了。媛安發瘋了,剛才跟我離婚了。 婆:哎呀,哎呀,真的嗎?你們非要離婚不可嗎? 松:對啊,我出國接洽的時候,她居然做了整容手術,把自己變得更美麗。結果她告訴我她已經找到了一位元新的物件,要我別再找她。 婆:我的老天啊!我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的!沒關係!妳跟那位女秘書談戀愛了嗎?跟她結婚就行了。 松:其實,一發現我是有婦之夫,她就不願意跟我約會了。 婆:哎呀,你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怎麼可以這樣子嘛!我的兒子真是太笨了! 松:對,我受到了這一次的教訓。現在我是一個離過婚的男人,真是自找苦吃。  

Continue Reading   >

政經議題

奧弗頓之窗

The Overton Window

伍旻泰
/
美國
Matthew Nicholas Felix Wu

  政治學家Joseph Overton在90年代創造了一個著名的政治理論「奧弗頓之窗」。所謂「奧弗頓理論」指的是,在某個政治氛圍中,公眾所能接受的政策,也就是說,政治對話的限度。比方說,根據在BBC所發表的文章,1987年22%的英國人不同意擴大社會福利,到了2009年,這個比率增加到43% 。由於當年是金融危機發生的第二年,因此,英國的「奧弗頓之窗」改變了一點,經濟越糟糕,能接受擴大社會福利的人就越多。   在余英時的文章「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作者描述中國思想的「奧弗頓之窗」於20世紀的改變。根據他所寫的內容,由於激進化,保守思想逐漸被壓迫,而且中國超越了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然後共產主義,最後又回到五四運動的起點了。這個思想改革一定不能在旦夕之間實現,反過來說,中國經過五四運動、抗戰、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才能達到目前的情形。雖然「奧弗頓之窗」的理論於90年代才正式地提出,余英時在幾十年以前,就精確地說明這個理論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真有先見之明。   「奧弗頓之窗」不但說明了英國和中國的政治氛圍,而且在各個國家,人民和政治人物都可以接受的思想與政策不斷地改變。在民主國家,選舉常常使「奧弗頓之窗」產生轉變,就拿美國做例子,美國總統擁有很大的勢力使「奧弗頓之窗」產生轉變。目前美國人之所以重視邊境安全,就是因為川普主張修建美墨邊境牆,這樣一來,川普的支持者能接受這個政策是無可置疑的。   不僅總統能改變「奧弗頓之窗」,而且知識份子和其他的政治人物也對政治氛圍有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美國期中選舉之後,因為民主黨在國會獲得了權力,能通過他們自己的政策,因此現在美國人討論環境保護、累進稅和展開公共健康保險的政策。美國的「奧弗頓之窗」產生轉變,歸因於民主黨的權力比去年大得多,並且民主黨和川普所提出的政策將成為2020年大選的基礎。   固然「奧弗頓之窗」不能說明在政治上所有的問題,但這個理論一定有助於增加我們對政治的瞭解。

Continue Reading   >

政經議題

美國社會的改變與存續

The Consistencies and Changes of American Society

鍾思華
/
美國
/
ICLP第3級
Jennifer Jean Reynolds-Strange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一談過去三年來美國社會的改變。換一句話說,要談的是現在的美國總統怎麼影響美國的社會,並且進一步探討美國社會還能像以前那樣繼續下去嗎?   關於特朗普總統的影響,每個美國人差不多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不但當代受影響,甚至於後代也深受特朗普總統政策的影響。至於這是好的還是壞的影響都取決於每個人的政治價值觀。比方說,如果是一個保守的人,一般的看法應該是不要有多元的思想,還有不要經歷太大的變化,所以特朗普總統對美國的影響是好的。相反的,思想進步的人,一般來說,他們的想法是認為繼續採取孤立主義和散播恐懼的方法只會傷害美國的發展,因此特朗普總統對美國的影響是不利的。如果我們研究這個美國國內看法的衝突,我們就能更加了解美國社會的情況。   對於現在美國國內衝突的原因,我們需要注意美國政府政策的缺點,因為美國社會是很多元的,簡單的說,每個州有每個州的問題。舉例來說,在內華達州我們有發展太慢的問題,所以內華達州人的思想常常很守舊。至於加州的經濟發展很快,所以他們有很先進的資源分配政策,但是即使如此,州政府也從來沒有足夠的錢,因此城市有錢,農村卻沒有獲得支持。一般來說,這個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很複雜,總統面對這問題也無法徹底解決。在歐巴馬總統的任期,他提出的城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美國最貧窮的地區。再加上,因為美國的選舉有特別的投票制度,所以上一次2016的選舉,民主黨受到了權利損失的人民的反對。他們選擇了一個說出他們感受的總統。   當然,因為美國政治的基礎很穩定,所以特朗普總統不會完全破壞我們的社會制度,實際上,我認為這個時代的人權一定會受到重視。我怎麼會這麼說呢?在特朗普當總統以前,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社會沒有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是想討論社會上發生的問題的話,一定會被其他的人罵,但是現在我們每天跟思想不同的人辯論社會上的問題,注重社會不平等的地方。   然而這種言論自由的社會演變過程很長,沒有簡單的答案。而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如何發展,因此這種的情況的最終結果到底對美國是否有利,也只是專家和人民的猜測而已。

Continue Reading   >

政經議題

台灣的經濟史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小山和紀
/
日本
Kazunori Koyama

  各位TOCC的同學,這個學期快要結束了,真的辛苦了。但是幸虧當我們熬夜念書的時候,不論幾點餓了,都只要出門就找得到7-11,買得到小吃。我也想像著,像TOCC班這麼用功的同學,從7-11回家的時候,肯定會開始思索,台灣的經濟到底是怎麼趕上西洋的? 因此,今天我要回答你們如此有意思的問題,並給大家介紹一下台灣的經濟史。   我要從1945年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完了以後,國民黨從日本手上奪回台灣,也就是說台灣光復了。光復是光復了,不過,從那個時候起,台灣經濟也碰到了很重大的危機。   首先,因為台灣依靠中國工業製品的緣故,台幣隨著中國製品價格的大跌,而貶值得很厲害,中央銀行甚至發行了100萬塊的鈔票。   其次,國民黨的外匯政策使中國人可以以不合理的價格購買台灣的產品。光復的時候,台灣還有相當於兩年的糧食。短短的3個月以後,台灣各地的米卻都不夠了。   最後,就勞動市場而論,從大陸退到台灣的外省人使勞動人口突然增加,因此失業率提升得很高。   請你們想像一下。1949年,如果你在台灣留學,上TOCC的話,可能別說小吃,就連晚餐也買不到。那麼,台灣後來又是如何才能發展得這麼快,一下子就到處都蓋起了7-11的呢?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同意,台灣之所以變成已開發國家,正因為下面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國民黨實施的經濟改革。大多數的未開發國家都以保護主義為經濟政策,國民黨則為增加出口而實施改革。要不是實施了這些改革,也不會有後來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援助。從1950年到1965年,美國甚至每年提供相當於台灣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到十的經濟支援。這樣一來,台灣就有資金可以投資戰略產業。   第三個原因倒是每天透過我們的老師就看得到的。就是台灣人認真打拼的國民性格。由於台灣有著長期被外地人支配的歷史,因而人明白不能依靠政府,只能靠自己。經歷過辛苦的生活,台灣人養成了企業家精神。   總而言之,台灣的經濟是一種奇蹟。不過反過來說,這二十年成長率一直低迷,家庭債務持續增加,出口一年比一年依靠中國市場。未來是否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還不太清楚。那麼,”應當”做點什麼呢??這一點,請你們下一次半夜去7-11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

Continue Reading   >

專業報告

中國的運動品牌

Chinese Sport Brands

王景泓
/
美國
Andy Jing Wang

※本文為2018年夏季領航班學生所撰寫之中文報告   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背景,大家都不可否認的是,運動絕對是人們生活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由於生活上各層面都會受到影響,因而大多數人都重視運動,也就是說,人們可能經常鍛煉身體,或者借著觀看運動節目,來當做一種休閒方式。   因此,人類對於運動的興趣,才奠定了新興企業的基礎, 它不僅吸引企業建立運動品牌,也造就出職業運動明星,有的運動明星甚至於在社會上,是非常富裕的人物,不過卻是鳳毛麟角罷了,不管他們從事哪一類運動,事實上,這些運動明星,多半都有贊助商的支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耐吉和愛迪達等運動品牌公司。雖然這兩家公司原來都是本地公司,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就成為了跨國公司,而且大部分的現代人都認識這些公司的企業標識。由於中國最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助於增強中國的消費力,於是,這兩家公司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其實現在更多中國人因為品牌效應、品質安全、優質服務,以及盲從追逐潮流等原因,願意購買外資產品。   然而,這兩家公司並未壟斷中國的運動品牌市場,中國在市場上,也有幾家能跟耐吉及愛迪達公司相抗衡的本地品牌,但最強的還是李寧集團。在這份報告裡,我會就這三家公司做一個基本地介紹,說明它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推廣品牌,也將分析市場上最近幾年的情況,並描述目前的情勢。         首先,由於耐吉集團是來自俄勒岡的一家公司,因此,我想先談談這家企業對中國的影響。耐吉作為當今世界第一的運動品牌集團,也被譽為是「近20年,世界新創企業最成功的消費品牌」,而且從1972年至今,耐吉公司始終不斷成長,也從單一品牌發展成多品牌集團,除了銷售與公司同名的產品之外,也有Converse、喬丹及Cole Haan等子公司。在1981年,耐吉首度進入了中國市場,可是當時只是為了在那裡建設生產工廠,中國經濟發展了之後,它們才重視這塊市場,為了在中國市場推廣品牌,它們所推行的措施,包括跟微信建立夥伴關係,以及利用中國年輕人對美職籃的興趣等方式。從2012年開始,耐吉與微信結合,由於他們發現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年輕人都使用這種社群媒體,也想跟消費者有更密切的關係,因而人們能用微信買鞋子、收到耐吉的資訊、分享照片等等。再加上,最近幾年美職籃在中國愈來愈受歡迎,很多年輕人開始熱愛打籃球,而且美國大眾公認籃球產品是耐吉最成功的部門之一。其實除了美國以外,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美職籃消費者,甚至於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籃球明星前往中國去開辦籃球營。耐吉也剛取代了愛迪達,成為美職籃球衣的贊助商,因此,它們能利用消費者收視或打籃球的潮流來繼續邁向成功。         其次,愛迪達作為一個有近一百年歷史的德國運動企業集團,在全球也是耐吉最大的競爭者,換一句話說,這兩家公司總是想勝過彼此。愛迪達在1997年首度進入了中國市場,也把它們的中國總部設在上海,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愛迪達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工資越來越高,因而這個數字也逐漸下降。為了在中國市場推廣品牌,愛迪達推行了最重大的措施,就是它們要與中國教育部密切配合,承諾在兩萬所學校內培訓五萬位體育老師,來教學生怎麼踢足球,希望能影響到兩千萬左右的學生。雖然他們在做這件事之前,就得先賠錢,但是目標就是要這些孩子熱衷足球,指望他們能跟愛迪達品牌一直有所關聯,對產品比較熟悉,就能培養出忠誠的消費者。         接著提到李寧集團,它是由「體操王子」李甯先生,在1990年創立的體育用品公司,產品主要包括運動及休閒鞋類、服裝、器材和配件產品。由於李甯先生于1992、1996、2000年依次贊助中國奧運代表團,這家公司就成名了,再加上,在2002年,李甯公司的營收額達近十億元,遙遙領先中國市場其他公司,包括耐吉和愛迪達,但實際上,目前並不是這樣,為了推廣它們的品牌,李寧不僅決定進入國際市場,也模仿像耐吉和愛迪達一類的品牌,嘗試創造出國際知名度,實行了一個品牌再造計畫,沒想到到頭來反而失敗了,從2011年開始,李甯公司的業績一路下滑,直至2015年才開始轉虧為盈。我所提到的三家公司,其中李寧公司的經營過程最為辛苦,由於沒確定好公司在國內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其落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我將根據2017年的經營效率統計,來分析一下耐吉、愛迪達和李寧三家公司的情勢。耐吉的營收額達到了兩千一百七十億,淨利潤達近兩百六十八億,以及毛利潤達百分之四十四點一;愛迪達的營收額達到一千六百四十四億,淨利潤有九十點一億,毛利潤超過百分之五十;李甯的營收額達八十八億,淨利潤有五點一億,毛利潤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一。這些資料都顯示了中國人對外國產品抱著好感,以耐吉與愛迪達這兩家公司而言,就成了佔領中國市場份額的一大優勢。對中國大眾來說,他們認為本地運動品牌的品質遠不如耐吉和愛迪達來得精良,因此這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上仍遙遙領先其他公司。   在研究中我發現李寧公司的問題癥結,就在於產品價格被列入比較廉價的品牌,像安踏或比較貴的耐吉和愛迪達之間,因而大部分的消費者與其買李寧的產品,不如少花點錢買更便宜的品牌,或者多花點錢買名牌運動品。隨著中國越來越重視體育的傾向,且經濟也應該能持續發展,中國運動品牌的市場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甚至於他們將來可能會成為世界最強的消費者,若我們以2017年的統計為基礎來預測,耐吉和愛迪達未來仍能佔有中國市場,其他公司將來能否打敗他們就是個未知數了!

Continue Reading   >

語言文字

韓國的語言與文字

Korea's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吳世媛
/
美國
Katherine Oh

  有一天,我姨丈跟我表哥在討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韓語裡,漢字和諺文, 也就是韓國字,哪一個更重要?對我來說,縱使不能說漢字比諺文重要,至少我們得承認這兩種文字各有千秋。現在我要解釋一下,韓國語言與文字的歷史。   韓語可能至少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可是我們現在所沿用的韓語卻至多只有幾百年的歷史,更別說諺文了。我們可以把韓語進化的過程分成四個時期:首先是原始韓國語時期、其次是古代韓國語時期、再其次是中世韓國語時期、最後則是近代韓國語時期。原始韓國語並沒有史料記載,所以我們對它的瞭解並不清楚。有一些語言學家認為,韓語的句法跟日語差不多一樣,因此認為這兩種語言都是來自古阿爾泰語。也有一些人說,韓語的基本生活詞彙,例如數字「hana, dul, set」,其實是來自南島語系。不過,有更多的語言學家都同意,韓語跟別的語系都不同,自成一個體系。所謂的古代韓國語指的是從第一世紀到第十世紀通用的韓語。韓語到第四世紀才開始受到漢語的影響。當時,韓國人把漢字當成主要的文字來使用,然而漢字只有貴族通過長期的教育才有能力讀寫。漢語的詞彙隨著漢字傳到韓國而在韓國語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來自漢語的韓文詞彙在現代韓語詞彙中佔了十之五六。   所謂的中世韓國語是指從第十世紀到十六世紀通用的韓語,這個時期的最重要的成就一定是韓語的文字,也就是所謂的諺文,的發明。 諺文是1440年代世宗大王應老百姓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世宗大王發現,漢字太難了,老百姓讀寫不了,於是在貴族跟平民之間就產生了隔閡,平民要把所說的話寫下來的時候,只用漢字免不了有辭不達意的感覺。因而,世宗大王就跟一組語言學家合作了三年,創造了一組全新的文字系統,稱之為諺文。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 每一個字都是由子音跟母音綜合起來而構成的,讀寫諺文遠比讀寫漢字容易得多。從此以後,世宗大王就奠定了韓文的文字基礎。世宗大王希望,每個韓國人都可以用諺文來補充漢字的不足,甚至於用諺文來完全替代漢字。   最後,最靠近現代韓語的是所謂的近代韓國語,這是從十七世紀沿用到現在的韓語。諺文是現代韓國通用的文字,已經達到了成熟的境地,但是韓語還一直在演變。近七十年來,北韓跟南韓的韓語因為人工的左右,詞彙也有所不同了。譬如說,北韓的外來語大部分是從俄文來的,而南韓的外來語則多半來自英文。另外個例子是,在北韓「李」這個姓的韓語發音是「Ri」,跟以前的發音一樣,可是在南韓這個字的子音已經有所不同,這個新的發音現在是「Yi」。從這些不同可以看出語言在不斷地演變。   現在,我要再次問大家我姨丈跟我表哥所討論的問題:在韓語裡,漢字和諺文,到底哪一個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呢?在我看來,諺文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文字之一,我這樣說,沒有絲毫誇張。現在不認識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多了,因為漢字實際上很麻煩,既然已經有了這麼方便的諺文,那麼還需要漢字嗎?可是話說回來,韓語文學家都得認識漢字,因為他們瞭解諺文的缺陷,那就是韓文的同音詞也很多,只靠諺文往往沒有辦法把詞彙的意思分清楚,這就是漢字比諺文優越的地方。因此,我認為諺文跟漢字在韓語中相輔相成,是韓國語言中兩個不相上下的重要工具。   姨丈 yízhàng uncle -- 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表哥 biǎogē older male cousin on mother’s side (or son of dad’s sister) 諺文 yànwén 한글hangul -- Korean phonetic alphabet 原始韓國語 Yuánshǐ Hánguóyǔ 원시 한국어 Proto-Korean (8000 BCE – 1st century CE) 古代韓國語 Gǔdài Hánguóyǔ 고대국어 Old Korean (1st century – 10th century) 中世韓國語 Zhōngshì Hánguóyǔ 중세국어 Middle Korean (10th century – 16th century) 近代韓國語 Jìndài Hánguóyǔ 근대국어 Modern Korean (17th century – present) 句法 jùfǎ sentence structure 古阿爾泰語 gǔ Ā’ěrtàiyǔ ancient Altaic languages 南島語系 Nándǎo yǔxì 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 語系 yǔxì linguistic family 體系 tǐxì system 世宗大王 Shìzōng Dàwáng 세종대왕 Sejong the Great, reigned 1418-1450 as 4th King of Joseon Dynasty 子音 vs. 母音 zǐyīn vs. mǔyīn consonant vs. vowel 同音詞 tóngyīncí homophone(s)

Continue Reading   >

語言文字

我對語言文字的看法

My Opinion on Written Language

石拓
/
保加利亞
Hristo Svetoslavov Staykov

  在語言方面,無疑地人類優越於天下任何的物種,因為畢竟凡是人類的語言都絕對不是任何其他物種所能夠創造出來的。 然而話說回來 ,人類經歷了上萬年演化的歷史,而在這段時期裡怎麼沒有別的物種也進化到人類的階段呢? 難道別的物種都不夠聰明,難道他們如同獸類一樣無法表情達意嗎?   很多動物不僅聲帶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而且聽覺很靈敏,甚至於有些動物能模仿人類的語言。 除此以外,動物還會訴之於聲波來達到互相傳遞訊息以至於溝通的境地。 這樣一來,我想反問:『 他們算是有語言嗎?』實際上,根據專家的研究,這些動物十之七八的叫聲只是具有重複性罷了,本身毫無意義。   人類除了發聲能力之外,思考力也奠定了語言的基礎。 縱使我們不能說後者是後來居上,但至少我們得承認這兩種是不相上下,各有千秋,相輔相成的。我們也得承認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能思考,能記憶,能想像,能對抽象事物進行思索,描繪,進而創造語言。   地球上有無數的物種。 我們已經知道很多動物比我們從前想像的聰明得多。我們也知道很多物種的鳴叫聲很複雜,也很有系統。 對我來說,目前與其不斷思索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不如多研究我們地球上的室友來得實際。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旅行者二號

Voyager II

朱奕辰
/
美國
Ethan Robert Jewell

  各位好,今天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太阳系。你们肯定看过这些照片吧,由于几百个科学家的努力,让我们能轻轻松松地欣赏到美丽的太阳系,不过人类到底是怎么拍到这么清楚的照片呢?答案就是旅行者二号。它除了能给我们拍这些厉害的照片以外,还让我们更了解太阳系的奥秘。古时候,人类靠眼睛观察星空,想象有什么可能躲在宇宙里面---但是现代不必靠想象。来,我们跟着它去拜访那些邻居行星,好吗?   旅行者二号的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发觉因为行星位置分布的关系,他们可以趁这一次机会送卫星去拜访太阳系的四颗气态巨行星,于是他们赶快建造卫星。1977年八月美国就发射旅行者二号了。   这就是我们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旅行者经过木星的时候发现了许多资讯,比方说,木星大气的温度、压力等等,可是最重要的就是木星的卫星,叫“木卫一”(Io),这颗卫星有火山,科学家没想到旅行者会正好观察到木卫一的火山爆发。   旅行者从木星出发,飞了两年才到达土星。土星最美丽的部分就是这些环,环的成分当中,水占多数。旅行者发现土星的大气主要是氢气,另外在土星的头上也发现了这六角形的云,它大得我们想象不了,因为六角形一边的长度相当于地球的直径。然后旅行者跟土星说了再见,赶快往天王星走了。   五年以后,旅行者才经过天王星。天王星比较暗,看起来就像有很浓的雾一样,而且是美丽的浅蓝色的雾。如果我们能站在地上,欣赏它迷人的蓝,会有多漂亮呢?问题就是一方面天王星到处都有台风,刮得非常厉害。另一方面,行星的北极应该跟太阳黄道垂直,可是天王星的北极居然直接面向太阳。   接著又经过了三年,我们好不容易才到达太阳系最后一颗行星,海王星。它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多遠呢?太陽對海王星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淺黃色的點而已。因此旅行者拜访之前,科学家完全不了解海王星,是太阳系最大的奥秘。旅行者接近海王星深蓝色的云的时候正好观察到这个大黑斑,看起来就像海王星破了一个洞。   过了海王星以后,旅行者累得要命,得休息一陣子,但是其实他会休息好久好久,因为它离开了我们的太阳系,会孤單地飞好几亿年才能跟其他行星碰面。它吃了很多苦,才给我们帶來這麼詳細的資訊以及美丽的照片,同时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旅行者没有电之前,我们应该跟它说声:「谢谢!」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见。    

Continue Reading   >

成果發表

腎上腺素癮君子

Adrenalin Junkies

黃嘉慧
/
菲律賓
Hannah Tiu Beltran

  想像一下。你站在一個跳台上,風景十分美麗,上方是淺藍色的天空,下方是一條河,河水就像天空一樣澄淨。這個情景是不是讓你感到很舒服呢?但是你一往下看就發現,你站在跳台邊緣。有個人把手放在你背後,並且把你往前推。於是,你開始往下掉,不斷往下,直到一條繩子突然把你往上拉,但不到三秒你就又落下,然後繩子又拉著你往上......你們大概知道我介紹的是哪一種活動了。就是高空彈跳。按照我剛才的說明,我們在高空彈跳時,既害怕又緊張,心也跳得非常快。聽起來讓人很興奮,不是嗎?欸?好像沒有人同意我的看法。現在你們更了解了嗎?這種感覺,請你們都別忘記,因為這跟我今天的題目「腎上腺素」有關。   我想先問你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像高空彈跳這樣有風險的活動能吸引你們嗎?要是答案是肯定的,你們八成也是「腎上腺素癮君子」。我知道這個字聽起來是很複雜啦,既然這樣,我就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根據字典,「腎上腺素癮君子」這種人,為了得到活著的感覺,會從事各種危險活動。......沒錯。就算活動再危險,他們也會去嘗試。因此,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人不是特別喜歡挑戰,就是已經瘋了。   那麼,除了高空彈跳,腎上腺素癮君子還喜歡從事哪些活動呢?我不能代表全部人,可是我認為這些人從事的活動並不一定都是危險的。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曾經跟鯊魚一起游泳。放心,那其實算是一種安全的活動,因為那種鯊魚不是吃肉的,而是吃素的。但當時有更大的問題:我從來沒學過游泳,如果換成是你,還會跳進海裡嗎?一般來說不會,可是我卻還是跳進去了。沒想到海裡居然到處都是水母!我在水裡待了一個小時才上岸,結果被水母刺得痛死了。不過,幸虧我好不容易才成功地跟鯊魚拍照了,因此這樣的痛苦是值得的。   老師們,同學們,這次演講的目的並不是勸你們改變生活方式,或是教大家怎麼過生活,畢竟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只不過想告訴你們,盡可能去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無論是看書,發展興趣,或像我一樣從事活動,積極地去做就對了。將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的運動能力也會降低,所以我並不想因為沒參加那些活動而後悔。總而言之,享受你的生命,畢竟,「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正如年輕人所說的:「 yolo」!人生只有一次,謝謝大家。

Continue Reading   >

最新消息

2019. 04. 30

學期筆試週

2019. 04. 23

學生旅遊 - 北港朝天宮

2019. 04. 22

學生旅遊 - 北港朝天宮

2019. 04. 19

12:10-13:00 R447 菲律賓文化日

2019. 04. 12

12:10-13:00 R447 紐西蘭文化日

2019. 04. 09

台師大華語教學系(應華組)參訪

2019. 04. 05

清明節

2019. 04. 04

清明節連假

近期期刊

267

Jan. 2. 2025

266

Dec. 1. 2024

265

Nov. 1. 2024

264

Oct. 1. 2024

263

Sep. 1. 2024